文要包装,美在意蕴——略谈高中生作文的文采训练

作者:湖南省衡东县第一中学 刘海华  时间:2007/9/9 22:18:0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623
  常言道:“人要衣装,美靠靓妆。”所谓“人要衣装”,就是说人要靠衣服装束来进行包装;所谓“美靠靓妆”,就是说美需要靠亮丽的妆饰来进行衬托。学生作文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决定高考作文成绩的因素尽管很多,但从评卷实践来看,制约作文成绩的最主要的因素是语言表达。因为,在审题、结构、内容等方面不出现“硬伤”的前提下,语言是感动“特殊读者”——评卷人的重要因素。因此,科学备考高考作文,就不能不重视文采训练。
  一、运用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描写,使抽象概念具象化。
  作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相当部分学生的作文语言干瘪乏味,有的甚至是用近乎当地方言土语进行写作。特别是牵涉到一些比较抽象的话题的展开,学生们束手无策,究其原因是学生的联想和联想这种思维品质欠佳。无奈之下,只好直陈,审美效果自然很差。
  例1:围绕“生活中处处有美,美是多姿多彩的”这一中心,写一组句子:
  美是飘浮在蓝天中的白云; (白云悠悠,一派祥和)
  美是缠绕在青山脚下的绿水;(溪水潺潺,环境清幽)
  美是春天小雨打湿了的浅绿;(浅绿金珠,晶莹剔透)
  美是秋天田野上的一片金黄。(稻浪滚滚,丰收在望)
  评:若反复直陈,一定很难表达到位。以上几个句子由于运用了比喻、描写、排比,将美这一抽象概念具体化,让人产生美“随处可见”又“多姿多彩”的印象,效果不同凡响,颇具感染力。
  二、引用或化用古代诗词,加深文章的文化底蕴。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素有诗国之誉。 灿若星汉的古诗词,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善于引用或化用古代诗词,既可以增强语言的文采,又能加深文章的文化底蕴,使阅卷者产生审美愉悦。
  例2:以“生命”为话题写组句子:
  生命有时是“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的无奈,但更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生命有时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困窘,但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乐观!
  评:这几句话在对生命进行诠释时,不仅引用了诗人的诗句,而且紧扣了诗人的命运与经历,并两两对比,不同的生命形式跃然纸  上。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每个分句的中心词要与引用的诗句的意思相吻合,否则就会有堆砌词藻之嫌,甚至会闹出笑话!
  另一种方式就是不直接引用,而是化用诗句,可以进一步检验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3:以“乐观”为话题写一组句子
  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鹭;
  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点点白帆;
  乐观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
  乐观就是那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
  三、采用铺垫,映衬手法,避免一览无余。
  俗话说:红花还需绿叶扶。如果只有红花而无绿叶陪衬,红花也将显得单调。同样,在写作中,如果仅把表达的意思直陈推出,就会显得单调乏味。如果先确定好要表达的中心意思,然后展开联想,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铺垫,再推出要表达的中心句,就显得有点回环曲折之感,且更有韵味和文采了。
  例4:表达“真诚是友谊的桥梁”这一中心论点:
  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绿阴把夏天的门推开,硕果把秋天的门推开,飞雪把冬天的门推开,真诚把友谊的门推开。
  评:文章的本意是要突出“真诚”的重要,去来直接道出,而是首先用四个形象生动的句子从四个方面铺垫,然后才推出中心句。这种写法,拓展了语句的想象空间,使文章意蕴丰满、流畅,富有审美余味。
  四、整散交错,奇偶互现,使语言错落有致。
  例5:2006年高考山东一考生的优秀作文《绝知此事要躬行》中的一段:
  山如黛,沙如风。山还是那隐隐的青山,还是那沉淀着中华文明的青色,只是少了位从群山中走出来的佳人。沙还是意欲人的黄沙,还是那隔着中原与塞外的飞沙,只是多了位从中原走出来的佳人——昭君。人人都说塞外缕苔,那儿的人杀人如麻,但你不怕。没有亲身经历,道听途说,可信吗?于是你毅然踏上了出塞的马车,一路微笑,你要用行动向世人证明:世上的事,要亲身探寻,方可相信。
  评:此段词语生动,句式灵活。第一、二两句,光用一个整齐的三字短句,再用一个内含排比的长句,整齐与参差相得益彰,使文句错落有致,颇受阅卷者青睐.骈散结合,奇偶互现,在中学语文教材中不乏其例,象《腾王阁序》、《归去来兮辞》就是很好的典范。
  伟大的先贤圣哲孔子在《论语》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内容过于朴实而轻视文采,文章则显得粗俗,但过于堆砌华丽词澡,就会以辞害意,而使文章显得虚浮。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其中语言是一种重要的形式,只有通过精美而恰到好处的语言对文章进行包装,才会文章和谐得体,亮丽生辉!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倩女 于02-25 10:53发表评论: 第1楼
  • 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