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张渲“染”,“点”石成金——试析古典诗词中的点染艺术

作者:江西永丰二中 杨团庆  时间:2007/9/13 22:11:4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124
  点染一词是借用传统国画的技法名称。国画家作画,往往用中锋点出景物,然后再用侧锋加以层层渲染,使画面显得更有立方体感。运用到诗词创作上,“点”就是正面点明主旨,“染”就是加以具体、细致的描绘、铺写,使诗歌的形象更丰厚,意味更浓郁,而不至于使诗意过于单调枯瘦。一般说,点出的是内在情感和诗歌主题,而渲染用的是外在的环境和景物形象。清代的刘熙载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就这一点看,渲染有似于衬托中的“旁衬”,又似于情景交融。如柳永《雨霖铃》上片末几句与过片几句——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里两用点染手法。“去去”——走了又走,越走越远,这是点出正意,但“去去”比较模糊抽象,因此再连用三样景物加以渲染——“千里烟波”、“霭沉沉”、“楚天阔”,从而把“去去”化为具体的情景,通过这些渲染生动地状写渺茫的前途和黯淡的情怀。过片,先点出离别 冷落的滋味,再以途中杨柳垂岸、晓风吹拂、残月朦胧等景物反复渲染“伤离别”的情意,形象地托出离人的孤单和相思之苦。
  点染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一、先点后染。如中唐诗人韦应物《休日访人不遇》:“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上句点出诗思很清,但“诗思清”还显得抽象,下句就用寒流与雪来加以渲染,这样,诗的情意韵味就通过渲染笔墨得到了加强。又如白居易的《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首句“江南好”点出作者对江南春色的赞颂之意和向往之情。三、四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
  再如关汉卿的散曲小令《四块玉别情》 :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作者先点出离情,后以景染之。
  二、先染后点。如王维的《山居秋螟》: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漁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前三联构成多重渲染,以静动相映的画面“染”出一个清新、恬淡而幽静的“秋暝”意境,末联才“点”出诗的主旨——“王孙自可留”。
  再读一首晚唐词人温庭筠的《梦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
  头三句刻画场景,描绘女主人公的动作与神态,第四句再以斜晖、江水加一层渲染,最后才点出“肠断”二字,浓化了全词要表现的思念之情。
  三、点时加染,染中有点。有时候点染未必都能一目了然,点时加染,染中有点的情况并少见。艺术永远不存在刻板的模式。如范仲淹的《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香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碧云、黄叶、绿波、翠烟、青山、斜阳,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是“染”的写法。而“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离别之情则隐寓其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这里,点时加染,染中有点,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完美结合。
  再如中唐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江枫”句以江枫萧瑟与渔火幽暗之景渲染乡愁旅思,染中有点。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欣赏古典诗词时要注意:一、古典诗词重含蓄,只在必要时才用“点”,并不是不顾一切地点明正意或主题,否则,就会使作品主旨过于显露而一览无余,从而削弱艺术的吸引力。二、“点”、“染”之间不是隔断的,就是说,点染时是上下连贯的,不会无端插入别的意思,否则就会搅乱情景关系,打碎作品的结构,从而冲淡了渲染的效果。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