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的阅读方法

作者:佚名  时间:2007/9/16 20:02:0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354
  清代的钱泳在《履园丛话·读万卷书》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样的名言。那么如何读书呢?一些名人的读书方法,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马克思的不同内容穿插阅读法     
  马克思是位渊博的学者。他一生读过的书多得无法统计,且多半是抽象的理论书籍。当他读书疲倦的时候,便采用“不同内容穿插阅读法”,用以克服疲倦。其主要方法是:当阅读理论书籍感到疲倦时,他马上就把书搁下,读起另一种内容不同的书籍。他有时读诗,有时读小说,甚至把两本小说同时翻开来读,读得津津有味,一会儿,疲倦的大脑得到了休息,他便又重新研读起理论书来。 
  马克思的读书方法符合心理规律。如果长时间单打一地学习同一个内容,使大脑皮层某一部位过于兴奋,就会引起保护性抑制,使学习能力降低,如果适时更换新的学习内容,就可使大脑原有的兴奋区得到休息,在新的部位产生兴奋灶。这样,人的大脑得到了调节,学习的效果也就提高了。 
   
  ◎列宁、毛泽东的批注读书法     
  列宁酷爱读书,在紧张的革命斗争生活中,甚至在被捕、流放中仍然手不释卷。他在读书时很喜欢在书页的空白处随手写下内容丰富的评论、注释和心得体会,一旦读到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著作,他还在书的扉页上或封面上写下书目索引,特别注明书中的好见解、好材料及具有代表性的错误论断的所在页码。他写批注的过程,可以说是与书的作者探讨甚至激烈争论的过程。每当读到精辟处,他就批上“非常重要”、“机智灵活”、“妙不可言”等,读到谬误处,就批上“废话!”、“莫名其妙!”等等,有的地方则干脆写上“哦,哦!”、“嗯,是吗?!”、“哈哈!”、“原来如此!”等等。更有价值的是,列宁的重要著作《哲学笔记》,就是在读哲学书籍时写的批注和笔记汇编而成的。 
  毛泽东酷爱读书。他说过:“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无论是在风华正茂的学生时代,或是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岁月,以及日理万机的建设时期,他总是如饥似渴地寻求新知,孜孜不倦地勤奋读书。即使病魔缠身,躺在病榻上,他仍以惊人的毅力,坚持读书,自己读不了,他还要人家给他念书,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书,陪伴他走完了伟大不平凡的一生。毛泽东可能是青年时代受益于徐特立老师的教诲:“不动笔墨不看书”。因此,他对读过的各种书籍,总是划满了不同颜色的杠杠圈圈,写有不同年代的读书批语、批注。这些杠圈与批语,无疑,它记载了毛泽东多思善疑的超凡悟性,也记录了他废寝忘食、殚精竭虑的苦学精神。如在七十年代出版的大字本鲁迅的《准风月谈》中《关于翻译(下)》一文里,毛泽东在标题旁边画着大圈,在封面上用颤抖的笔迹写着:“吃烂苹果,1975·8”。这是他老人家逝世前一年身患重病时,读鲁迅杂文留下的最后一则批注。在这篇杂文里,鲁迅用苹果虽烂,尚有可吃之处作比喻,希望批评家对翻译作品“来做剜烂苹果的工作”。认真写批注,可以促使自己在读书时开动脑子,认真钻研,把握书的主要内容,也可以督促自己动手记录,记下某些感受、某个思想火花。 
   
  ◎鲁迅的随便翻翻式阅读法     
  随便翻翻是鲁迅提出的快速阅读法。这种阅读法旨在广泛涉猎,去粗取精。它的主要特点是速读,即对读物内容进行简缩的阅读。采用此法,一般化的书不必句句寻究,本本细看,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时间,读很多书。据许广平《鲁迅回忆录》一书记载,仅1913年前后两年间,鲁迅翻过的书籍杂志就有:诗话、杂著、画谱、杂记、丛书、尺牍、史书、汇刊、墓志、碑帖等等。此后几年间,还有诗稿、作家文集、丛书、小学、佛书、拓本、金石文字、瓦当文、墓志、壁画、造像、画像以及世界名人法布尔、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等人的作品。www.qikan.com.cnzXw3MSKhMvl77sTW 
  这种读书方法的具体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扫视式。先迅速翻看全书,“一目十行”地读,然后合书回忆扫视所得,对书刊的全貌很快形成印象。二是跳跃式。把书中无关紧要的引文,推理过程,图表数字整页地翻过去,搁在一边,跳过不看,而要抓住书的筋骨脉络,重点章节的主要观点。三是借助式。新书到手不是从头翻到底,只是先翻翻目录,看看序言、说明和后记之类,借此可以了解全书的概貌。四是搜捕式。翻阅的时候,发现比较好的书刊,或者自己所需要的某些内容,留待以后再读。五是选择式。挑选书刊中某些篇章翻翻,取己所需,将其他舍去不读。当然,随便翻并不是漫不经心地翻。翻到精彩有用的地方,就应当理出要点,加以记忆,也可以随手做卡片式札记,以便日后查考。 
   
  ◎巴金的静坐回忆读书法     
  著名作家巴金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巴金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我现在跟疾病作斗争,也从各种各样的作品中得到鼓励……即使在病中我没有精力阅读新的作品,过去精神财富的积累也够我这有限余生消耗的,一直到死,人都需要光和热。”他曾举过一个例子: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列宁格勒长期被德军包围的时候,有一位少女在日记中写着“某某型,《安娜·卡列尼娜》”一类的句子。当时没有电,也没有蜡烛,整个城市实行灯火管制,她不能读书,而是在黑暗中静坐回忆书中的情节。托尔斯泰的小说帮她度过了那些恐怖的黑夜。 
  这种读书方法,可以温故而知新,通过回忆,将过去读过的书拿出来一点点地咀嚼,就像牛反刍一样,能进一步消化吸收。每回忆一次都会有新的理解,新的认识,新的收获。 
   
  ◎华罗庚的闭目猜书法     
  闻名遐迩的数学大师华罗庚有他独特的读书方法。他每当拿到一本新书时,从不先忙于按部就班地读,而是先对着书本闭目静思一会儿,猜度书的内容结构,然后打开书,如果发现书中所写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 
  这种读书法使他不仅省却了不少宝贵的时间,而且培养了他敏锐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像力。当然遇到比较重要深奥的书,华罗庚便采用“厚薄法”,先是精钻细研原著,然后掌握其书的要点,他说:“书由厚变薄是阅读能力提高的标志。” 
  书籍,是催动我们生命之帆的动力,是我们人生道路的基石。名人的读书方法,我们不妨借鉴。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