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中学语文课外阅读
长久以来,课外阅读一直为人们所误解,并为严格的学习管理制度所扼制,要么视之为“闲书”、“不正经的书”,唯恐对于所谓的“圣贤书”造成危害;要么纯粹将其定义为教材的注释脚本,完全沦为语文课的附庸。课外阅读作为一种现象而内蕴的价值特质也随之流失, 给中学语文学习埋下了很深的隐患。我国教育界在多年的教学摸索实践中也提出了如何重新审视课外阅读的问题,不少有识之士喊出了“课外阅读不是语文课的附庸”的清音。在这里,笔者试图通过分析课外阅读的性质、功能及其教学实践方式来对课外阅读作一个初步的整体观照,以见教于同行。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们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壁把他们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在世界的云雨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课外阅读就是让学生通过开放性阅读的形式在“黑板”和“四堵墙壁”之外去体验社会生活、提高道德修养、感悟人生境界、陶冶精神品格等等。这是一个偏正短语,其重心在于“阅读”,“课外”只是一个修饰性定语。而现在的问题就是人们往往过于重视这个修饰性定语,一味地将其视之为“课堂”或文本内阅读教学的补充和延展。这种偏狭的认识严重窒息了课外阅读的生命力,完全忽视了课外阅读作为一种阅读现象而具有的独特性。课外阅读绝不仅仅是教材阅读材料的几点补充,譬如相关作家生平介绍、思想背景分析抑或作品赏析节选(这也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新方式)等等。课外阅读应该是一种开放性阅读,在阅读对象的选择上不必像教材那样规则(一本教材n篇文章、n节课时),它可以包括文学著作(如中外经典名著)、人文杂志、科学书籍等等;也没有体裁上的限制(说明文、散文、议论文等等),你尽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挑选:譬如情感细腻的喜欢絮语散文、好奇外放的喜欢故事小说等等;也不必表现出教材那样明显的功利性色彩(如词组短语、段落结构的学习),学生完全在遇疑与释疑的过程中自觉完成阅读,在心灵的共鸣中完成自我人格精神的升华。
然而说课外阅读是一种开放性阅读,并不意味着这是学生自己完全独立的行为,与教师无干。学生毕竟还处于生理、心理的成长阶段,并不成熟,需要教师的理性指导与关怀。此外由于我们整个社会价值评价体系还是非常短视功利的,这就需要课外阅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根据相关学生课外阅读调查报告,可以发现主要集中于武侠言情、青春读物、卡通漫画等等几方面,而文学名著等等的阅读则是门可罗雀。我们说这种课外阅读不是真正的阅读,纯粹是一种感官层面的宣泄与表达,无节制的沉溺还会导致学生学习退步、精神恍惚。那么教师应该在那些方面做出指导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指导学生正确选择书籍,提高阅读品位和效率。教师要对学生选择阅读材料的过程加强监控和指导,要求学生改变以往阅读面单一,只凭兴趣读的毛病,提醒他们要选择文质兼美,有针对性的书籍。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订书、购书活动。还可以根据相关教育专家列出的“课外阅读推荐书目”给学生提出建议,鼓励学生尤其在寒暑假期间完成某些经典名著的阅读。
2.教给阅读方法。除了常用的泛读、略读、跳读、精读、细读、熟读成诵等方法外,还可以介绍其他的方法,如阅读杂志时先翻查目录,看标题,心中有个总的印象。再找重点,找最愿意读,与自己关系最密切的文章,要边读边思考、重感悟、重积淀、批判地吸收。
3.要做好读书笔记。注意适时、适度、明要求、分阶段、有步骤。如高一可以多阅读一些文字较浅、故事情节较强的,高二就要将读作品和提高欣赏水平结合起来,高三可以适当看些幽默风趣、短小精悍的文章,要求学生暑假至少要读一部名著并写读书笔记。
4.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对阅读成果进行检查、奖励、营造氛围。通过创办文学社、文学期刊等等形式来活跃学生课外阅读氛围,鼓励学生进行良好健康的课外阅读。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