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应建立科学的常用词体系

作者:□杨广收  时间:2007/10/4 17:04:5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965
  文言文,指用文言所写的文章。它是记录传播中国古代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搞好文言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我国古代丰富灿烂的文化,批判地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使学生从中汲取大量的历史和文学知识,扩大其视野;可以促进学生现代文写作能力的提高。为此,人们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推动了文言文教学的发展。这些探索大致围绕三个问题进行:为什么要教文言文?文言文教学应该教什么?怎样教学文言文?讨论最多的是第三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认为,文言文教学还应建立一个科学的常用词体系。 
  建立科学的常用词体系,进行文言常用词教学是很有必要的。第一,所谓文言常用词,指的是出现频率较高的词,如同现代汉语中的常用字。掌握了它,也就基本上能够扫除阅读浅易文言文的障碍了。著名的语言学家王力教授就非常重视词汇的学习。他说:“语言有三个要素,就是语音、语法、词汇。那么,我们学习古代汉语,这三个方面,哪方面最重要呢?应该说是词汇最重要。”第二,在语言系统中,词汇对社会发展的反映最灵敏。社会生活中,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消失、人们观念的改变等,都会在词汇中得到反映。相比之下,语音和语法要稳定得多。第三,汉语的结构特点是“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因此,我们的教学,无论是现代汉语还是古代汉语的教学,都应从字(词)开始。第四,“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是,我们只有破解了语言密码后,才能使蕴含其中的文化因素得以重现。我们只有让学生过了语言关,才能过文化关,也才能使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具有坚实的基础。 
  现阶段文言文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也促使我们应尽快建立科学的常用词体系。第一,理论上的缺失。上世纪80年代,《中学语文教学》编辑部曾在北戴河专门召开了“文言文教学座谈会”,并于1984年第8期起到1985年下半年设专栏展开了讨论,其成果由张定远先生编成《文言文教学论集》一书,其中就有许多关于常用词教学的文章。遗憾的是,在以后的时期,虽然我们大都认识到了文言常用词教学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成绩并不理想。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在中学阶段应让学生掌握多少个文言常用词才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我们对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取得一致意见,更不用说建立科学的文言常用词教学体系。第二,实践上的缺失。由于我们还没有取得统一的文言常用词数量,所以也就不可能编制一张科学的《文言常用词表》,也就无法做到文言文常用词在诸篇文章中依次科学地呈现,因而产生文言文教学的盲目性。学生在学习了一篇文言文后,不知道哪些是本课所需掌握的常用词,往往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知道自己达到了何种文言水平。这种缺乏统一性、科学性教学现象的存在,势必影响文言文教学的质量。 
  如何建立科学的文言常用词体系呢? 
  第一,科学统计出中学阶段需掌握的文言常用词数量。我们可以先统计出古代汉语常用词的数量,然后再对其进行语料检验(这些语料应是浅易的文言文),从而得出中学阶段所需掌握的数量。王力教授曾对古代汉语的常用词作过统计,结果得出1086个常用词(包括虚词)。这是对学习古汉语专业的学生而言的,作为中学生要掌握的数量应该小于它。当然,这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需多数人共同努力,绝非个人所能完成的。 
  第二,编制《文言常用词表》,并将其科学分配到课本中,形成一个科学的序列。统计出文言常用词后,我们还应编制出《文言常用词表》。此表可分总表与分表两种,总表可安排在每单元或每册后,分表可安排在每篇课文后。 
  第三,由于受课本篇幅的限制,《文言常用词表》在设计时不可能像古代汉语专业书中的那样详备,但是,我们也不能只列出几个词完事,应该简单地作些说明,如注音、释义、简单举例。一个多义词有多种用法,这些用法可能不会全部出现在一课中,这没关系,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会逐渐接触到。同时,学生还可将更多的例句写在各义项中。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注音+释义+例句”的结构。在不断的补充例句的过程中,前面的旧知不断得到温习,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将这些常用词的意义和用法牢记心中,从而为以后的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建立这一科学的文言常用词体系对文言文教学乃至整个语文教学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首先,这一体系的建立能够使教学更科学化。由于体系建立的过程就是一个科学化的过程,因此,依体系而进行的教学也必然充满科学性。这有利于克服以前词汇教学无序性、盲目性的缺点。 
  其次,这一体系的建立可以解决词汇教学的大部分问题,进而有利于解决整个文言文语言教学方面的问题。在古代语言系统中,对于语音的学习,我们只要注意一些特殊音就行了,如通假字、古地名、古官职名等的读音。这是因为我们现在学习文言文只要达到“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要求即可,所以,我们完全可用现代汉语的语音读古文。语法的学习,也不是太难,因为语法规则也就那么几种,如句法方面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介词结构句、省略句等特殊句式;词汇和词法方面的,如一词多义、词类话用、古今异义、古音通假、异读字等现象。词汇的学习则不同,它不但数量多,而且每个词又有多种用法,因此掌握起来比较费力,需要长期坚持不断地积累,应该成为教学的重点。一个人文言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掌握词汇量的多少。再说,词汇本身又附着了其他语言要素的不少成分,如语音中字和词的读音、语法中的词法。在词汇教学中,常用词教学应是重点,因为它出现的频率高,使用的范围广,稳定性和能产性也强。因此,搞好文言常用词教学可说是抓住了根本,这一主要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再次,建立科学的文言常用词体系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发展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和能力的过程。体系建立中,课本只是给出了常用词的数量以及读音、义项和简单的例句,例句的丰富和完善则需学生自己完成。如果说课本只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体系框架的话,那么其血肉则需学生填充;如果说课本处理的是理论技术方面问题的话,那么学生所做的就是实践方面的事情。因此,体系建立的过程也是学生多种能力发展的过程,如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比较辨析的能力、分析综合的能力等。同时,它又是发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和能力的过程。因为例句要学生自己完成,这就有利于发展自主的精神和能力;对疑难问题的讨论解决,这就有利于发展合作的精神和能力;而对文言常用词的进一步研究,如归纳实词、虚词的特点、探究古代语言的历史演变、揭示文言词语中蕴含的古代文化等,这就有利于发展探究的精神和能力。 
  最后,这一体系的建立将使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有了坚实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在使学生掌握汉语言这种工具的同时,还应深入挖掘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重视其对学生精神领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但是,人文素养的培养必须首先使学生过语言关。如果一个学生连文字都不认识,何谈对词语的正确理解?没有对词语的准确理解,何谈对句子、篇章的理解、领悟、鉴赏?若此,语文课程人文素养的培养也就没了脚手架。古代汉语不同于现代汉语,它有自身的特殊性,对其语言关的要求较现代汉语更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一旦过了语言关,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就并不困难。这一方面是因为文言文译成现代文后,已同现代文没有太大的区别,对于经历了至少六年现代文学习的中学生来说,学习起来不是很难。另一方面,中学教材中所选文言文的内容有相当一部分已被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提前所知,他们所陌生的只是语言文字而已。建立科学的文言常用词体系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通过语言关,这就使得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有了坚实的基础,必将大大推动文言文教学的发展,提高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