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对文言文教学的思考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流光溢彩的千古绝唱,蕴涵了五千年渊源,蕴涵了五千年光辉璀璨的华夏文明,我们应该学习继承,如何开启古代语言文学的府库,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传统文言文教学状况
近几年,对文言文教学的批评越来越多,最集中的一点就是对文言文教学中执行的“师讲生记”的教学模式的批评。这种教学模式让教者头疼,学者厌倦;费时最多,收效甚微。
文言文是高考的重头戏,文言文教学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文言文教学只局限于几个通假字,几个一词多义,几个词类活用,几个重要句式等等,只是几个知识点的罗列,而对课文内容涉及较少或根本不讲。然后让学生机械记忆,这些风干的语言,学生当然是食之无味。教学效果如何呢?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学生看到一个实词,也能想起它的各种义项,但很准确定在文中到底属于哪一个义项,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没有培养起来。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千篇一律、照本宣科的文言文教学模式,使文章成为学生喜闻乐见、愿学、爱学的东西,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内容和方法进行探究。
一、 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
首先,文言文作品是中国古代精英文化的结晶,具有极为丰赡的精神内涵。我们要通过这些优秀的作品,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品质,促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
学了《苏武传》,学生就深深懂得了什么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也会被《陈情表》和《项脊轩志》中的至爱亲情深深打动。学生多和这些杰出的人物“对话”,感受他们非同一般的“情感”“智慧”,直接体味他们不同凡响的忧患意识、生命意识、家国意识,这样就会形成高层次的生死观、荣辱观、忧乐观,在精神上走向丰润完满。
其次,文言文是汉语言的载体,是我们民族语言的根基,是掌握和运用现代语的起点,也是继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凭借。学生通过学习文言文,了解汉语表达的言简意丰、谴词造句的考究、思想内容的深刻、组织构思的严谨等特点,从而热爱民族语言,学习并发展民族语言的表现力。需要指出的是,学习继承这些文学作品,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特有的审美情趣,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
最后,文言文素养是民族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应具备的素质之一。今天有人主张中学生只读白话文,文言文已经是“死语言”让学生远离文言文。可是,我们看一看钱钟书、叶圣陶、鲁迅等文学大师们取得的成就,说明学习文言文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的文学大师们都接受过良好的古文教育,比如朱自清、巴金、冰心、郁达夫等都对古代经典很精通。再说,如果一个法国人不会读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我们就会嘲笑他,可《巴黎圣母院》就是法语的文言文。一个无力继承自己民族文化的国家,;能发展到哪一步呢?如果高中生对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千古佳句都一脸茫然,能说是一个合格的高中生吗?
为什么学习文言文明确了,下一步就是文言文学什么?
二、 文言文的学习内容
新课改后,我们使用的新教材文言文所占份量较大;每一册中文言文平均六到七篇,这些文言文又分为必读,选读。这样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对于文言功底较深的一些学生可以多选几篇;对于文言功底稍差的学生,把必读的学好学透。这样就避免了“吃不了”或“吃不饱”的局面。而我们现在的教学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掌握120个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我觉得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应掌握,这是理解文言文的一把钥匙。同时不可忽视对作品内容的感悟,引导学生深入其中,领悟情感,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实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
现代文需要课外阅读,古文同样如此。除了课本上选的古文,还要让学生阅读一些经典古文,如“诸子百家”,“二十四史”中的一些经典篇目。新教材中的《史记》(选读)这一部分内容安排很好,大大加深了学生对《史记》的认识和了解,领受了这部伟大著作的博大精深。
三、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最后只剩下学习方法问题,要让新课标的精神充分贯彻,那么现行教法必须改革。教师不能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主宰,而应该自觉地转移角色,努力使自己成为善于激发学生兴趣以至灵感的导演,成为与学生平等交流的朋友,并积极启发,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鼓励学生闪现出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双方积极、主动的参与,沟通,交流,营造出崭新的师生互动局面。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上,只有牢牢树立,始终贯彻这一理念,教法上才可能弃旧图新,改弦易张,为广大学生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此文言文教学应以发展、增强学生文言文的自学能力为核心,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文言知识讲解与内容挖掘并举
以往文言文教学把文言知识讲解与内容挖掘独立开来。先从整体上把重点字词、文言句式讲完,然后再对内容分析挖掘。我觉得这种方式把一篇文言文分成两种形式:一种是语言材料,另一种是文学作品。这样,我们只关注字义、词义和语法关系,然而脱离了字义、词义的语言环境,剩下的只是风干的语言标本。
如果讲完基础知识,再分析作品内容,当然内容理解起来轻而易举,不过,在分析内容的同时又会再次强调字、词、句,这种重复性的工作与向课堂四十分钟要效率是矛盾的。所以,我们要改变这种低效费时的做法,把基础知识的讲解与内容挖掘并举。
其次、应该改变、扭转文言诗文教学囿于一隅、自成一家的局面,坚定地树立大语文观,使其不仅与现代语文,而且与其他学科充分地相互渗透、融合在一起,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引进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从而促进学生在文言诗文学习中具备更高思维层次上的融会贯通能力,将自学能力推上新的台阶。
总之,近年来文言诗文教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出现了诸多令人鼓舞的积极信息,然后由于种种原因,文言诗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尽人意。为此,以新课标理念来观照、认识、指导文言文教学就尤显重要,且刻不容缓。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我会不断思考文言文教学中的问题,完善自己的语文教学,与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一起致力于文言文教学改革。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