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作者:嘉禾石桥中学:雷云青 时间:2007/10/20 9:38:4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3622
2不健康心理的产生原因。
3不健康心理的解决方法三个方面做出初步探索。
关键词:1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健康成长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学校, 家庭,社会的重视。国家“八五”重点科研现目——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实验课题组的专家,学者对万名学生进行心理检测后发现,约有32%的学生存在心理异常现象。据有关资料表明,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因此,社会有识之士,呼吁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 当代中学生不良心理的主要表现。
1. 以自我为中心,排斥他人。现在的孩子常被称为“小太阳”,在家中长辈娇生,父母宠爱,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很少考虑他人的利益,处境和感受,与周围人的关系疏远,无法沟通,常易发生冲突。
2. 自理能力差,对家长依赖心理强。不少学生习惯于把生活中的问题交给家长解决,对家长依赖心理严重。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每期开学,我们都可看到家长替学生报道,缴费,领书等。
3. 意志薄弱,经不起批评,心理承受能力差。由于长期的娇生惯养,当做错了事,家长或老师批评了几句便负气离家出走的现象时有发生。
4. 胆小怕事,心理焦虑恐惧。部分学生因缺乏锻炼,遇事不知所措。普遍存在周期性心理焦虑现象。往往考试升学前更显严重。
5. 儿童心理严重。部分中学生讲话,处事很幼稚,出现了“高龄低智”现象。
二. 不良现象产生的根源。
1. 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主要指学生的遗传性疾病,体质差,身体有缺陷等因素,会给学生在生活上,学习上造成很大的压力,使学生产生自卑的心理,孤僻的性格。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德国精神病专家卡尔曼的研究表明,父母均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其子女的发病率为68。1%,一方为分裂症患者,发病率为16。4%。
2. 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指家庭教育的观念,方式方法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会有很大的影响。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加上正确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反之,离异家庭,溺爱型家庭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容易造成孩子出现恐怖,抑郁,自卑,任性,胆怯等异常心理。沸洛伊德,罗杰斯等心理学家非常强调家庭经历对孩子心理健康的作用。父母对子女期望值过高,也会引起学生心理不健康。
3. 学校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五育并举,但由于社会,家长及学生,教育主管部门,评价学校好坏的标准往往是开学考试的成绩和升学率,许多学校仅把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到标语口号阶段,因此,学校在抓教学,促升学的过程中忽视学生的心理问题就不足为奇了。其次,教师言行不一致,重言教轻身教。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一些教师对学生,特别是成绩不好而又常犯纪律的“问题生”,进行简单,粗暴的训斥,挖苦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
4. 社会环境的影响。
青少年目前所接受的道德教育与社会提供的道德背景产生巨大的冲突。两者拼杀的恶果,就是青少年出现道德观念模糊,价值取向偏颇,人格扭曲和信任信仰双重危机。首先,中学生的心理发育还不成熟。由于通过电视,音像,黄色书籍等渠道接触一些凶杀,色情及其它不健康的东西而出现心理问题。其次,学校周围的娱乐场所,如录相厅,桌球室,舞厅等场所里的不健康因素,如赌博,吸毒,色情影响学生心理。第三,同学之间打架,酗酒,厌学等情绪的影响。
三. 不良心理现状的解决方法。
1. 家长要树立好良好的形象,对学生做正面的影响和引导。协助学校处理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
2. 学校要正面引导,教给学生相应的知识。如开展心理知识讲座或心理辅导等活动,教给学生自我调节心理的技能和技巧。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自信心,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组织各种活动,磨炼学生意志,克服不良心理。教师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要凭借自己的人格力量和创造精神,及时加强心理道德培养,成为学生习惯效仿的榜样。
3. 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全社会都关心下一代的成长,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防止不良现象的产生。
参考文献:
1.《班主任》(2001。7)
2.《班主任工作100例》人民教育出版
3.《教师职业道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人事司编
4.《心理学原理与教育》彭运石燕良轼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