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词释义巧“猜”法

作者:四川省苍溪歧坪中学 付显华  时间:2007/10/22 12:23:0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654
  在考场实际操作中,判断文言实词解释正误的便捷方法是将义项嵌进原句去理解,讲得通为对,讲不通为不对。但加点词的多义性又决定了释义必须本着“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因而除结合上下文语境去判断外,还可以运用下面一些方法去猜读,现举教材例子说明如下,望对同学们学习有一定帮助。
  一、联系通假猜。读“相如奉璧奏秦王”的“奉”字是动词,带宾语“璧",当不能理解为“奉命”,而只能想到是“捧"字的通假(古今字);“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中的“信”解作“相信”显然不符文意,于是想到“伸张正义”一词,就看出“信”通“伸”了。
  二、随文断义猜。读“烟涛微茫信难求”中的“信”修饰“难”这个形容词,是副词,表程度“的确、实在”之意。
  三、对举反义猜。读“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中的“察察”与“汶汶”是反义对举,知其一推知其二,“察察”是“洁净的样子”,而“汶汶”当是“浑浊的样子”。
  四、感情色彩猜。读“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中的“痛恨”,不作今义的“仇恨”解,这里按文意的感情色彩只是“不满意,遗憾”。“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无所恨”中的“恨”也指“遗憾”,即对自己得到或抛弃侯的官位,都没有什么可遗憾的。文言文中的“憾”、“恨”是同义词,都表遗憾;而“怨”与“恨”不是同义词,在古书中“怨”表仇视、怀恨,而“恨”不表仇视、怀恨,只有“怨恨”连用才有仇恨的意思。
  五、逻辑推断猜。读“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中的“亡”与“死”并举,而其结果都是“死”,“亡”只能作“逃亡”解。“等”承上语境两个“死”而来,不能解作“等待”,只能理解为“相等”,引伸为“同样”。
  六、词位分析猜。《促织》中两句话“探石发穴、靡计不施”与“试与他虫斗,虫尽靡”中的两个“靡”字,可按句中的位置去推断其意义和用法,然后猜读。前者与“不”同修饰动词“施”,是副词,解渎为“无”,形成双重否定,说“没有什么办法没有想到”;而后者作谓语“溃败”解,是说“试着让它和别的蟋蟀斗,那些蟋蟀都被斗败了”。(这里的“靡”还可从成语“所向披靡”推知其义。)
  七、对句联系猜。读“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此兵家之胜”中的“利”常误解为“利诱”。其实,这是一组排比句,议论角度是一致的,“乱”、“实”、“强”都是指敌情,名词;而“利”与它们的位置相当,词性相同,当也应解读为名词性短语“敌人贪利”,而不是动词“利诱”。
  八、互文见义猜。读“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中的“胡越”为一北一南代指距离大;“骨肉”相依,指关系密切,这两句利用反义互训组成对偶,旗帜鲜明地告诫:“竭诚”待下与纵情“傲物”的结果是大相径庭的。
  九、综观全文猜。读“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中的“命”是什么意思,就要结合全文的中心来加以猜渎,方知“命”是指国家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