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三重含义——解读穆旦诗《赞美》兼及释疑
作者:四川省泸县二中 王东 时间:2007/11/12 11:26:0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923
《赞美》写于1941年12月。当时作者正在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读书。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诗人随西南联大的师生从长沙步行千余里至昆明。一路上他的心灵和肉体都受到了严重的考验,这段艰苦之旅在诗人眼前展现的是烽火连天、山河破碎的惨痛现实,使他清楚地了解到中华民族苦难的生存现状。他从受苦的农民身上,看到了灾难、耻辱、悲哀,同时更看到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诗人正是怀着这种复杂的感情,来写这首诗的。这首诗的写作意图并不是揭示苦难,而是赞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雄健的生命力,但它不回避写苦难,这就使诗歌的意蕴更加的丰满。
全诗共4节,每一节都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为什么每一节都以此作结?这4节之间是并列关系还是递进关系呢?
第一节,诗人这样写道:在广袤无垠的亚洲的土地上,有那么一方热土,它有无尽的山峦、河流、草原,它有密密的村庄、鸡鸣和狗吠,它还有干燥的风、东流的水、忧郁的森林……在这片热土上生活着这样一群人:他们经历了无数的灾难,如天灾、战争、瘟疫等,但他们坚强的活下来了。他们热爱生活,互相关爱,彼此照顾(沉默的是爱情),他们有不屈的精神,勇敢的战斗(飞翔的鹰群)对生活从未失去信心,对幸福和自由怀着强烈的渴望,就像“干涸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于是,诗中的“我”被感动了(诗中的“我”具有二重性,既指抒情主人公,即作者自己;也指历史的见证者,即历史老人),他要把这大地上所有的一切都献给这一群可爱的生灵,他要拥抱这一群自强不息的生灵!为什么要用“带血的手”拥抱呢?因为“我”不是旁观者,而是这个民族中的一员,“我”也和他们一起呐喊、奋斗、拼搏,“我”也受伤流血甚至牺牲。诗人认为,一个热爱生活、敢于战胜灾难顽强生存的民族就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民族,因此他第一次唱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第二节,诗人把一个苦难的民族浓缩为一个意象——农夫,农夫悲苦的一生就是一个民族苦难的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也是千千万万农夫的一个缩影。明白了这一点,你就能理解“多少朝代在他的身边升起又降落了”、“翻起同样的泥土溶解过他祖先的”等等诗句的特定的内涵。这个以农耕生活为主的民族,世世代代过着一种刀耕火种的生活,他们勤劳善良,惯于隐忍,安于苦难,他们千百年来耕耘着祖先的土地,承担着现实的忧患。然而,当外族入侵的时候,他们毅然地放下祖祖辈辈使用的赖以生存的工具——锄头,参加到抗击外族入侵的队伍中去。这一节中,有一个疑难句“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锄头,再一次相信名词,融进了大众的爱”。句中的“名词”是什么含义呢?我认为是前一句诗“在大路上人们演说”中那些先觉醒的“人们”演讲的内容,因为农夫可能不懂得其中的内涵,只听到一些名词,如“民主”、“自由”“独立”“解放”等等什么的。尽管农夫不懂得这些名词的内涵,但他坚信一点:狼来了!必须把狼打跑!尽管他知道战争意味着死亡,不知道战争什么时候结束,但他知道“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于是他“坚定地,他看着自己融进死亡里”,他没有流泪。诗人认为,当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中国大地的时候,我们的人民团结起来,组织了抗日的队伍,进行着英勇地反侵略战争,连祖祖辈辈耕种在黄土地上的农夫都参加了战斗,这是一个民族真正觉醒的表现。一个觉醒且敢于反抗的民族,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民族,因此,诗人第二次唱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要知道,这位农夫去参加抗战,他付出了多大的代价!他家里有年迈的母亲,有弱小的孩子,在他离家后,面临的是饥饿和恐惧。但他仍然义无返顾地走上了前线,“他走去了就从不回头诅咒”。最后,这位农夫牺牲了,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诗人被这样一种精神所感动,因此他写到:“为了他我要拥抱每一个人”,而他的牺牲又使“我失去了拥抱的安慰”,于是诗人又写到:“痛哭吧,让我们在他的身上痛哭吧,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诗人认为,一个不怕牺牲的民族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民族,于是他第三次唱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赞歌。
诗人在用灵魂梳理了中华民族的苦难历史之后又回到了现实,当他再一次地面对这片伤痕累累、血迹斑斑的土地的时候,他有太多的无言的痛苦。这种痛苦,是儿子深爱母亲的痛苦,是现实主义粉碎理想主义的痛苦,是历史老人历尽沧桑的痛苦,诗人用“倾圮的屋檐”、“枯槁的树顶”、“荒芜的沼泽”、“乌鸦的声音”等意象来表达这种痛苦。尽管如此,诗人对这片土地仍然深爱着,他对中华民族仍然满怀期待,为什么呢?因为在他看来,一个热爱生活的民族、一个敢于反抗的民族、一个勇于牺牲的民族,就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民族,于是诗人在诗歌的最后反复唱到“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从而完成了对全诗的总结,也是对前面三重唱的一个收束。
全诗四个诗节,采用反复咏唱的手法,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最后一节达到高潮,表达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复杂的情感。而在这波诡云谲的情感中,有一种情感始终高昂地唱响着,那就是对中华民族深深地礼赞。这种情感,如长江黄河流淌在华夏大地,如大海的波涛汹涌在诗人胸怀,如明亮的星星闪耀在深邃的苍穹,如《命运交响曲》的主旋律奏响在深秋的原野。诗歌的标题 “赞美”,正是诗歌的诗眼,是诗魂之所在。我们把握了这一点,也就找到了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