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质与量——诗歌鉴赏单元教学一得

作者:四川省自贡市旭川中学 曹泽均  时间:2007/11/13 2:07:2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580
  质量,先有一定量,才谈得上质,诗歌鉴赏亦是如此,俗话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
  笔者由于本期教诗歌单元的缘故,重读了《唐诗三百首》,儿时的记忆重新被激活,当时读诗的情景和感受如在眼前,古人千锤百炼过的词句不知不觉中存入了记忆仓库,在以后吟诗作文时不自主地蹦出来。虽然有些诗当时不太懂或者理解有偏差,但是这恰好成了一个暂时的谜,随着年龄增长和阅历的逐渐丰富,同题和类似题材的诗读多了,慢慢才把谜底揭开,品味出真味。如果是通过自己反复咀嚼而偶得,那种快感非常强烈,这种快感又会将你与诗歌的距离缩小一大截,读诗的兴趣大为高涨。
  所以学诗第一步要讲究一定的数量,没有诵读过几十篇古典诗文就想鉴赏诗歌,甚至要写出几首像样的诗,几乎是个笑话,即使写出来,作者就是唯一的读者。
  其次,有一定量的基础上,尽可能多接触一些题材和不熟悉的诗人。有比较才有鉴别,没见过足够的诗,谈不上鉴赏,即使教师本人分析头头是道,学生还是雾里看花。
  翻检诗歌单元的选文,从我国诗歌的两个源头《诗经》《离骚》开始,然后就是魏晋两汉,接下来唐宋。诗歌的源流一目了然,可是将这些诗与任何一位古代诗人的选集比较就会发现二者的差异。教材选文注重体系完整和文质兼美,同时考虑选文知名度及其作者的历史地位,能完全符合这四个标准的诗歌不会太多。但是仅有这些诗是不够的,因为经典的东西与普通的人仍有一定的距离,正如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必有其过人之处。诗言志,诗言情。诗歌,特别是古典诗歌,最能打动人的还是那些人类共有的一些情感,而不是那些特定情景、特定遭遇或特定人生经历触发的灵感,教材中,这类诗歌偏偏比较多,这对学生亲近进而热爱它是个不小的障碍。在书店中随意挑选一本比较通行的古诗选本,就能看出以下特点: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写法灵活,诗离我们并不遥远。
  在教这个单元的时候,我就选择了一些浅显而主题单一的诗歌激发学生兴趣,教完后布置了一篇作文《我最喜欢的一首诗》,要求取材内容必须是本单元的诗歌,评阅时发现许多学生现在才慢慢懂得什么文字才能称得上诗,怎样去欣赏诗歌。
  反思自己的教学,尽管授课比较雄辩,但在培养学生知性方面,还有待改进。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