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100字。语言鉴赏教案② 析句和语言风格
王洪梅 2007 11 2
一:语句赏析型:
命题角度:①哪(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②结合全诗谈谈你对某句的理解或赏析。
③某句话的作用是什么?谈谈对某句话的赏析。
④某句诗换作另一句,哪句好。为什么?
解答:答案要点基本上同析字
还要注意以下三点:掌握语句的基本意义;结合其运用的手法,技巧,深化语句的具体内容,分析其在抒情言志上的表达效果;通过语句的位置分析其在行文思路上的作用。
练习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全国高考福建卷)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问: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分析:鉴赏句子 翻译+手法+表达效果
答:“雁引愁心去”更好。引,带走。这一句写雁儿高飞,带走诗人的忧愁苦闷之心(1分),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 ,与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互相映衬,对仗 (1分) 从而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1分) “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练习2: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山东卷)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词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对此你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
答案: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
练习3: 1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山东卷)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 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 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怀作了铺垫。 “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