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怎样看文化 我们怎样看历史
作者:易中天 时间:2007/11/16 8:06:17 来源:人民网转发 人气:336
两种文明及其互补的文化结构
中华文化就是一个奇迹。我们有五千年文明史,而且这五千年的文明史是没有中断的,没有中断地延续下来,没有中断地走向世界,而我们如果回顾一下世界文明史,就会发现不是所有的文化都是这样,有些文化是断裂的,有些文化是消亡的。比如说古埃及文明,实际上后来就没有了,现在的埃及人连人种都变了,已经不是五千年前古埃及文明创造者的后代了。玛雅文明也神秘的消亡了。有两种文明是一直延续下来的,那就是西方文明和中华文明,这两种文明的内部都有一个结构,一个互补的文化心理结构。西方文明的互补的文化心理结构是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这是希腊文化的内部结构。所谓的酒神精神就是感性精神,就是尊重人的本能的感性的东西,而且主张把它宣泄出来,比如西方有很多狂欢节,在这个节日里你可以尽情地表现自己,但是如果人只有感性精神是不够的,还应该有一个互补的理性精神,也是我们所说的日神精神,阿波罗精神,我们看到的希腊雕塑,哪怕它表现痛苦也是一种高贵的静穆。比如米开朗基罗的《被缚的奴隶》,作者本身要表现的是一种挣扎,其人物的内心是冲突的,但整个作品却是非常安静的。这样两种精神互补的一种文明就可以不断延续下去,不断地进步,不断向前发展。
中国文化结构的互补结构则是忧患意识和乐感意识,两种意识刚好相反,互相补充。忧患意识就是一种理性精神,这种精神产生于殷周之际,殷商王朝灭亡、西周王朝兴起的时候,产生于周民族。实际上我们讲中华文化很多的源头都要追溯到周文化,周民族是一个农业民族,周人的祖先是做过农官的,农业民族的特点就是农作物的生长期长,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整整一年的周期,春天把种子种下去,是不知道秋天有没有收获的,从春耕到秋收漫长的过程随时都可能发生灾难,麦子全熟了就等开镰了,一场暴风雨就可能颗粒无收。农业生产的一个特点就是慢,而且随时准备失败。我们民族有很多好习惯,比如节约。我小时候就听过一个故事,有一个农民种了很多土豆,丰收了,他就把土豆磨成粉,砌成砖,后来大家遭遇了饥荒,都没有饭吃,他就把自家的墙拆了,把土豆做成的"砖"分给乡亲们吃。也就是说从周民族开始就有这样一种忧患意识。周是如何取代殷商的呢?夏、商、周是三个朝代,也是三个民族。商民族,是一个工商业民族,当时掌握和垄断了青铜器的冶炼技术,这个民族重鬼神,重祭祀,有点像玛雅民族。商代的城市技术发达,而周人占有的是农村,商人笼络青铜冶炼技术,周人则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传播给其他的部落,并因此大得人心,当时的天下三分之二是周或者是周的盟族,这就是《论语》中说的"三分天下有其二",最后所谓"周革殷命",周人革了殷人的命,就是农村包围了城市。在胜利面前周人表现出非常谨慎的态度,就是一种忧患意识,这种意识表现在周人的一本书《周易》中。
《周易》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源头。"周"有三个意思,一是周代,周人;二是周遍,什么问题都讲到了;三是周转,周而复始。"易"也有三个意思,一是简单,二是变化,三是不易,也就是不变。实际上"易"这个字,其本意也有三种说法,一个是日月,一阴一阳;二是蜥蜴,也是变;三是一杯水倒进另一杯水里,还是变。中国古代的文字往往同一个字还有正反两个方面的意思,乱,乱的本意是治,天下大乱,天下大治,"乱"和"治"在上古的时候是一个意思。所以这个"易"的意思,既是变,又是不变,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万变不离其宗,以不变应万变。《周易》就是用十分简单的符号把千变万化背后不变的道理表达出来,阳爻和阴爻,这两个符号可以排列组合,把所有的问题都囊括在里面,把所有的东西都能讲通了,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在《周易》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鲜明的理性的精神,用一个数学的模式,一个符号和符号的系统把所有的道理都概括进去了。
无独有偶,古希腊数学家毕达格拉斯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可以归结为数,他认为整个宇宙就是十,地球、太阳、月亮,金、木、水、火、土,银河,这是九个,还有一个我们还没发现,他给它起名为"背地"。黑格尔讽刺他说,你那个"背地"是还有一个地球呢还是地球的背面?毕达格拉斯讲不清楚。总而言之他认为世界可以用数字来概括,而且他认为宇宙之所以美好,是因为体现了数的和谐。毕达格拉斯研究音乐,有一天他去看人打铁,他说打铁的声音怎么这么好听啊,叮咚叮咚叮咚,仔细观察他就发现打铁的师傅徒弟一人拿大铁锤,一人拿小铁锤,他把这两个铁锤拿去称了一下,发现它们之间有一定的数学关系。然后他又去研究竖琴,他发现,琴弦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反之亦然。当数学关系很合适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就是和谐。这其中体现的也是一种理性的精神。古代中国和古希腊两个民族在他源头的时候也就是在他的轴心时代都有一种理性的精神,都能用一种科学的方式用简单符号和符号系统把握世界,两个伟大的民族在他的童年时代都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度。
忧患与快乐交织的文化精神
我们读《易传》发现其中有这样一句话: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我们今天看到的《周易》其实是两本书,一本是《易经》,一本是《易传》,《易传》是解释《易经》的,《易经》是周代初年的作品,而《易传》是战国末年甚至到了秦汉时期的作品,《易传》的作者已经看到了《易经》的作者心中充满了忧患。整个《易经》表现出来的是两个字:忧患。而这两个字后来就成为我们民族的一种文化心理。我们看我们民族的文学作品,很多也贯穿了这两个字:忧患,其中表现出来的文化精神,也是忧患。比如说大家熟悉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如"居安思危",再比如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其中体现的也是一种忧患意识。1949年全国政协一次会议讨论国歌的时候,有政协委员提出用《义勇军进行曲》,据说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说这歌是抗日战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唱的,现在全国都胜利了我们还用唱这个歌吗?据说最后是毛主席拍的板:居安思危。虽然我们胜利了,但是我们不能忘记过去。还有我们很熟悉的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其中有四个选项:天下之忧,个人之忧,天下之乐,个人之乐,这四个选项怎么排列组合呢?忧患先于安乐,天下先于个人。中国文学作品中还有很多例子,比如《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是夜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操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是大家熟悉的《短歌行》,一个雄心勃勃的枭雄,他为何还要忧愁?这其中体现的就是一个忧患精神。辛弃疾也有过相关的感触: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就是说忧患意识已经渗透到了我们民族的血液中。
但是只有忧患意识也不行,我们还有一种东西来补充,那就是乐感意识。快乐是我们民族最高的境界。孔夫子有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知识你知道它不如喜欢它,喜欢它不如从中得到快乐。各位都从事过教育事业,作为一名老师评判他优秀与否的标准,我认为有一条就是当他上课的时候他快乐吗?好的老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往讲台上一站粉笔一拿他就兴奋,讲的东西学生爱听学生与他感情好他就快乐的不得了。这样他就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得到了快乐。所以相同的道理,一个好的教学一定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快乐,一定不能是强迫性的教育。
现在很多城市里的孩子都是在益智、培优的压力中学习,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报道,黄金周里爸爸妈妈带孩子到游乐园去玩,结果孩子最后宣布罢玩。为什么呢?每当孩子玩到尽兴的时候,妈妈就开始问一句:好玩不好玩?孩子答:好玩!母亲就跟上一句:那你可以写篇好作文了吧?孩子最后就烦了。我想送给这位母亲一句话:对于孩子而言,重要的是他快乐吗?幸福吗?而不是问他写作文了吗,你成功了吗?快乐是最重要的。所以孔子讲教育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里的"乐"就是快乐的意思,乐就是和谐,和谐是多样的统一。和谐首先是多样的,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如果所有人都像是工厂里的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一样,那不是和谐社会,那是恐怖世界,和谐社会就是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愿望,每个人有每个人道路的选择,而不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就像音乐一样,12345671,每一个音符都不一样的。多样的东西我们把他统一起来,互相不矛盾,不冲突,而且互相补充,这就是和谐,和谐的就是快乐的。
重视历史的民族才有未来
一方面是忧患,一方面是快乐,一方面是忧患意识,一方面是乐感意识,这就构成了我们民族的文化互补结构。如果你一天到晚只是快乐,没有忧患,那是傻乎乎;但也不能总是忧患,忧心忡忡,忧国忧民。该想事的时候想事,该乐呵的时候要乐呵。我们民族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但是我们活得很开心,我们民族经历了多少灾难,但从来没有压垮过我们,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一种心态呢?因为我们有历史。
我们民族是一个非常注重历史的民族,所以我说过一句话:一个伟大的民族一定是有历史感的,一个伟大的人物一定是有历史感的。曾经有人问我,学历史有什么用?我说,没有用。中国人有个毛病,就是实用主义,很希望立即兑现。所以我很怕大家也以这种实用主义的态度看待学历史这件事情,我认为学历史学的是历史感。
我们的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历史和历史感的民族,注重历史的人懂得人生。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可以发现,什么事情历史上都曾经有过,都有历史的影子。当然科学技术的东西除外。一个熟读历史的人能够正确地面对现实,同时也会有现实感。我们怎样去看待历史呢?我在《品三国》节目中也说了,有三种形象。第一种是历史形象,就是史书上记载的形象,历史学家主张的形象。第二种是文学形象,通过历史改编的文学作品,包括历史小说、电视剧等创作的形象。第三种是民间形象。民间信仰的东西,比如关羽,关羽在民间的形象和历史形象就差很远,民间把关羽当财神爷来供奉,历史上关羽也做过一点生意,但绝不是企业家,也不是商人。我认为,这三种形象中如果真正想对我们今天有所帮助的话,还是要去看历史形象。看历史形象,要有一个科学的客观冷静的态度。无论看历史,还是看文化,都要把他当作一个朋友。所谓历史,就是今人和古人不断的对话。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有句话,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为什么呢?所有的历史都是过去人的一种记录。很多人喜欢追问所谓的历史真相,我认为,绝对的历史真相是不可能的,哪怕是当事人自己的记录都不可能百分百的可靠。一方面是记忆可能失误,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自己当时就不可能理解。所以不要太相信也不要太执著地去追究所谓的真相,永远只能是接近真实。需要的是今人对历史的理解,你只能不停地去探寻,这样的事情对今天有什么意义,我们不停地去问,然后从中找到答案,然后对历史进行解释,这样一种永无止境地反复追问和解释,就构成了全部的历史科学。 (本报记者根据录音编辑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古代中国和古希腊两个民族在源头的时候也就是在他的轴心时代都有一种理性的精神,都能用一种科学的方式用简单符号和符号系统把握世界。
●一方面是忧患,一方面是快乐,一方面是忧患意识,一方面是乐感意识,这就构成了我们民族的文化互补结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好的教学一定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快乐,一定不能是强迫性的教育。
●多样的东西我们把他统一起来,互相不矛盾,不冲突,而且互相补充,这就是和谐,和谐的就是快乐的。
●我们民族经历了多少灾难,但从来没有压垮过我们,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一种心态呢?因为我们有历史。我们的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历史和历史感的民族。
●所谓历史,就是今人和古人的不断的对话。一个熟读历史的人懂得人生,能够正确地面对现实,同时也会有现实感。
●不要太相信也不要太执著地去追究所谓的真相,永远只能是接近真实。我们不停地去问,然后从中找到答案,然后对历史进行解释,这样一种永无止境地反复的追问和解释,就构成了全部的历史科学。(易中天)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