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公开课构思与课感
作者:福州一中 刘云 时间:2007/10/25 23:31:5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136
上完本次公开课后的总体评价不错,再回顾这几年年年上公开课的心得,我认为有几方面值得注意:
第一、从学生上课的表现来看,多媒体教学的效果还是让人满意的。由于学生课前的预习工作做得好,对课文内容比较熟悉,归纳文章要点准确。每次公开课上总有几个同学的回答流利、条理清晰,思考问题能想透彻。这和平时上课相比是一大进步,说明公开课不仅对老师是一种促进,对学生也有一定的帮助,特别是对一些勇于表现、善于表达的学生更是一种促进。
第二、我认为虽然在公开课上能较好地完成自己设想的教学内容,但是在灵活处理教材方面还可以做得更好,除了把这节课的内容讲完,还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品味语言。不能简单地用用幻灯片一晃而过,那样学生只能走马看花,知道个大概而已,也容易“眉毛胡子一把抓”,分不清主次。其实一节课最重要的是抓住一两个要点理解透、体会清楚就行了,不能什么都讲。
第三、对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我上了不少这种课,也听过很多这样的课,我感到有些困惑:总觉得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确实有帮助,但是不可避免地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就少了,因为老师忙于在电脑前按鼠标,不可能像平时上课那样可以一直关注学生表现。其次,在利用多媒体提供丰富素材的同时一定不能让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失去发挥的机会,特别是有关文字的阅读、有关意境的想象、有关文章内涵的理解,需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体会和感悟、需要让他们自己去思考,不能一经多媒体的演示,所有的一切就变得一览无余了,那样就让学生失去了想象的空间。
第四、我认为现在公开课上的课堂讨论或多或少还是带有“表演”的性质,总让人感觉“作秀”的成分太多,学生基本上还是在老师的要求下展开讨论,缺少自由度。其实有的问题并不需要讨论,可如果不讨论,课堂是不是就缺少了热烈的气氛呢?
我们一直在提倡语文民主教育,新课程标准也始终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而创造的基础首先是心灵的自由。自由本身不是创造,但没有自由就绝对没有创造。因此,我认为语文教育首先应该尊重学生的心灵自由。如果学生喜欢静静地阅读、静静地思考,那么又何必“牛不喝水强按头”,费尽心思去活跃所谓的“课堂气氛”呢?我们就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视需要去引导适当的课堂讨论。
总之,在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手段为教学服务时,不能丢了传统教学中那些好的做法。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