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教材惹的祸——与《文言文教学的彻骨之痛》一文的作者徐忠宪商榷
作者:南京外国语学校 余一鸣 时间:2007/11/22 21:27:0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000
文白混编,忽视的是部分教师沿袭的文言文教学习惯
苏教版语文课本必修部分的文白混编,确实使部分教师刚拿到课本时束手无策,长期以来,我们已习惯了专门的文言文单立为一单元进行教学,但是仅仅凭这一点,便称为“忽视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规律”,恐怕是以表代本了,我以为,至多也就是忽视了语文老师文言文教学的习惯而已。徐先生认为,学文言文,首先要过语言文字释读关,先要读懂,再谈品评,品评文言文中的思想、观点、感情则是第二位的。笔者不敢苟同。
其一,我们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是什么?新课标认为,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通过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整合”一词我认为正是苏教版文白混编的出发点,学以致用,学文言文的最终目的是为我所用,如果学习文言文只是为了让学生钻进故纸堆,最终培养出的只不过是一批孔乙己这样的书呆子,文白混编,正是为了学中用,用中学。以学生目前开展的研究性学习为例,学生在阅读积累时,往往视野局限在中外白话文的作品中,文白混编,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增强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动力。如在“获得教养的途径”模块中,《劝学》、《师说》两篇文言文显然加强了专题的内涵和外延,为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提供了范本。
其二,学习文言文,未必首先要通过语言文字释读关,释读之后再理解,只是目前语文教师习惯的教学思路,既不是唯一的教学法,更不是文言文教学规律。以传统的私塾教学为例,大多是先读先背,初时不求甚解,逐渐在学识提高的过程中反刍消化。我们童年时被父母逼着背古诗,现在的小学生背古诗,其实都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理解能力的提高,在成长过程中会融会贯通。徐先生戏称文言文为“半门外语”,目前的外语教材中,不讲音标不讲语法强调理解运用的课本已经受到欢迎和普及,对文言文教学不无启迪。
徐先生打了个比方,文白混编,是“用欣赏当代流行歌曲的一套方法来欣赏古代昆曲,怎么能得昆曲之真味”,我想说,教学是应该让学生去适应老师的教学方法,还是应该让老师寻找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我认为应该是后者。
文言文基础系统的介绍应该循序渐进
徐先生认为苏教版高一语文课本缺少必要的“文言知识短文”,忽视了文言字、词、句基础知识的系统介绍,我认为,“文言知识短文”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规律,但是,如果仅仅是一种灌输,先入为主,缺失了学生自我领悟、自我摸索的过程,弊大于利。这样的归纳,不必操之过急,应当让学生在训练和思考中去总结。苏教版的选修教材就是这样做的。
高一的文言文学习属于必修阶段,对学生的文言言学习要求是基本层面的,新课标要求的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经过初中三年古诗文的学习,学生阅读理解必修课本中的文言文的基本内容障碍已不是很多,但积累尚谈不上,我认为高一必修课本中没有把整理基础知识作为重点,某种意义上是为了与初中文言文学习相衔接,为高二的归纳和整理做铺垫。在高一课文中已存在文言的实词活用、通假字、虚词用法、特殊知识等,但是掌握这些文言特点必须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学生肚子里没有一定的文言文积累,对概念和知识的理解是肤浅的。
苏教版把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训练和介绍放在高二、高三的选修课本中,以南京教区为例,南京市教研室要求高二上学期必须教完必修第五册和选修《史记选读》、《中国现代散文选读》,而《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唐宋诗词选读》也将是我们后面决定选修的内容。选修课是由谁来决定,这是本文之外的另一个话题,我这里不赘述。从高考出发,我想绝大部分学校还是会选修《史记选读》《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唐宋诗词选读》的,苏教版的这些文言选本,在课文后安排了这样一些栏目,“评语选粹”“阅读与探讨”“积累与应用”等,其中“积累与应用”栏目就是系统训练和归纳文言文字、词、句等基础知识,这个栏目很受师生的欢迎,在训练中结合了高中必修课文言文的内容,而且是练习与归纳相互辉映。
我想,徐先生连续教了两届高一,仅凭高一的语文文言文内容是不能概括高中三年的文言文教学体系的,同样,仅凭高一年级学生考试中文言文得分下降就“低泣”也泣之过早,我同为一名语文教师,感动于徐先生其情之真、其痛之切,但是也觉得不免操之过急以偏代全了。
不能否认,苏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不是尽善尽美的,笔者在其他文章中也指出过一些不足,高兴的是,编者们在再版时听取了不少一线教师的建议。一纲多本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色彩缤纷的平台,作为新生事物指出其不足也是一种呵护。就苏教版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内容,笔者在经过一年半的教学实践后,在系统阅读了全套课本后,我以为上述二点正是这套教材的成功之处。
作者:余一鸣 南京市北京东路30号 210008 手机13601588173电邮yym8863@163.co m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