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中国的教育问题
作者:刘洋河 时间:2007/11/30 18:47:24 来源:人民网转载 人气:1332
有人说,现代社会人们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相当多的人在心理健康上存在问题,需要看心理医生。实际上,我个人认为,相对于成年人而言,中国的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承受的压力最大,是最需要看心理医生的人。说句心里话,要说辛苦,莫过于中小学生了。记得《北京青年报》曾刊登过一幅题为“上学,能否晚一点”的照片,那个孩子头戴小黄帽,背着大书包,顶着凛冽的寒风,披星戴月,直奔学校,相信大凡看过这张照片的人无不产生恻隐之心。夏衍先生描写三十年代旧上海包身工“顶着星星进,顶着星星出”的情境,可以说几乎就是现代中小学生的真实写照。入夜,当我们在电视前欣赏足球赛、看电视剧时,只有学生还在苦读寒窗。到了双休日就更热闹了,大人们争相去郊区休假,而孩子们的身影却频繁出现在少年中心、培训学校的这班那班上。以致北京发生了由于过度劳累学生猝死课堂的悲惨事件。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目前的这种格局?我认为,主要在于我国教育体制本身,其次,学校和家长都有责任。要彻底改变目前的状况,必须搬掉教育部门、老师和家长压在学生头上的“三座大山”,特别是要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只有全社会动员起来,才能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第一,教育部门应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首先是要改革不合理的课程设置,精简教材内容,这是“减负”的基础。现在,学校的课程越来越多,书本越来越厚,尤其是所谓“实验教材”,难度越来越大,大有揠苗助长之嫌。而这些课程和教材都是符合教学大纲的,是合法的,这就是问题的根本所在。来看看孩子们如何面对这些课程。有个刚上一年级的小学生,9月1日入学,到10月中旬的一个半月里,扣除星期六、星期天和国庆放假7天,实际在校上课的时间不足30天。而他们上课的速度却是惊人的:语文上了16课,古诗词背了36首,数学上了6课(32页),英语上了9课,美术、自然、科技、音乐、劳动、体育、品德、手工上了多少无法统计。就主课而言,平均每天一课、一诗以上。后来速度越来越快,每天要背2首新诗,还要上新课。到二年级就开始解一元一次方程了。家庭作业有时多达5项,没有2小时是完不成的。这样的速度和数量别说对一个目不识丁孩子,就是对一个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人,也未必是件轻松的事。要知道,孩子的承受能力,特别是心理承受能力是十分有限的,过重的负担很可能会产生负面效应,不但无助于提高学习成绩,反而会打击学习的积极性,泯灭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失去“兴趣”这位内在的老师,这可能是我们始料不及的。我向来反对这种“填鸭式”的教学,事实上,搞这么多课程和内容是根本没有用的。不信让五年级的学生来背一年级的韵语,估计大多数学生除了记得“床前明月光……”之类的简单诗句外,其它东西早已抛到九霄云外了。更不用说幼儿园的孩子能认几百字,就更是瞎起哄了。香港的一位知名教授对大陆的学生作过分析,说他们非常用功,也非常聪明。他们的TOEFL成绩基本上都在600分以上。但TOEFL成绩虽好,用英文写的信却很糟。这说明他们还是不会用英文。至少说明他们是为考试而考试,没有树立学以致用的意识。我们每年都要派选手参加国际数学、化学等等竞赛,而且几乎囊括了全部冠军,看起来很让国人振奋,但不幸的是中国却出不了几个世界级的数学家、化学家……,哲学家就更少了。究其原因,是我们的教育功利性太强,为了考试而学习。上大学的时候选择学校和专业也是瞄准毕业后能找份好工作,而不考虑自身的特长、兴趣,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教育的一个悲哀。举两个发生在我身边的例子很能说明问题。有一个中学生的古文特别好,而且她也特别喜欢古文,于是考大学时填的专业是古代汉语专业,然而她的父亲却背着孩子改成了法律专业,因为她的父亲是法院的领导,从现实的角度看,他的选择意味着什么大家当然很清楚。另一个例子是一位心理学专业的大三学生,本是个高材生,但经不过各方面的劝说还在转到了经济管理学院读MBA。基础科学、前沿科学无人问津,都去搞应用科学,那么应用科学不是无源之水了么?长此以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怎么能够立足于世界之林?当然,我们不能过多的指责学生和家长,问题的根本还在于我们怎样去创造一个先进的机制。
二是建立起对学校的科学评价体系。社会上流传着一种说法,某某学校是好学校,实际上就是“升学率”高的学校。这就使学校面临一种尴尬的局面。一方面要面对社会、家长的压力,使出浑身解数,追求升学率,以免落得“坏学校”的名声;另一方面,又要完成上级给予的任务,抓好素质教育。要解决这对矛盾实属不易。因此,我们必须建立一整套评价体系,包括着对学校的评价体系和对教师的岗位评价体系,以此决定优劣。至于这个评价体系如何建立,可以作为一个课题交给专家研究。
三是要监督《教育法》的贯彻落实。由于事实上存在“好学校”与“坏学校”之分,当前择校之风盛行,这既增加了家长的负担,也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以各地小学升初中为例,尽管还有一个学期的学业。但学生及家长不得不为升学而担忧,各个中学春节一过就开始招揽生源。每逢周六周日,各中学搞升学咨询会,学校门前人头攒动,家长疲于奔命跑了这家跑那家,学校为拉生源也花大量精力,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这一奇怪的现象不仅在国外没有,国内过去也没有。难怪有的家长说,还不如像过去那样,统一考试,统一招生,省得瞎折腾。
个人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资源配置上找突破口。比如,基础教育阶段,必须实行免试就近入学,公立学校坚决杜绝择校生、特长生等等现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注意师资力量和其他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以保证每一个学生能够享受到基本相当的教育水平。这方面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据了解,日本政府为了保障国民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实行教师资质认证和轮换制度,规定一个教师在一所学校任教的时间最长不得超过5年,必须定期轮换,这真是一个好办法。资本主义国家尚且能够做到人人平等受教育,我想“社会主义大家庭”更容易办到。当然,这需要多方配合,政策协调,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作为牵头单位,责无旁贷。
另一方面必须严格按教学大纲完成学业。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社会上包括学校各种特长班、培训班盛行,什么奥数班、华数班、英语班、钢琴班……铺天盖地而来,仿乎一夜之间全世界的数学家、音乐家……都到了中国。其实,这些花架子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只是鼓了一部分人的腰包。据电视报道,仅河北一省办奥数班一年的收入就在3亿元以上。其实,家长也是迫于无奈,因为很多“重点中学”把所谓的特长分作为入学的条件,这是对义务教育法公然的蔑视。据说教育部最近下发通知要求停止此类招生。但愿是真的,但愿能坚持下去。
我这样说并非反对特殊教育。对那些确有特长的学生,可鼓励民间办教育,有特殊要求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这类学校学习,其学生今后在升学等方面的待遇完全等同于公立学校。这样,既保证了公平,又体现了自由选择受教育的权利。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