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中国的教育问题

作者:刘洋河  时间:2007/11/30 18:47:24  来源:人民网转载  人气:1361

  四是尽快出台一些具体的改进措施。如果说,制定一整套改革方案需要一定时间,有一个过程。那么,出台一些改进措施是可能的。比如,调整作息时间,减少课时;开通校车,保障学生体力;有条件的学校,可试行在校早餐,既可改善学生的营养,又解决家长的难题。我们天天在喊“减负”,收益甚微。其实解决之道没有那么复杂,比如规定周一至周四不准小学生把书包带回家,留在学校,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
  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教育部门要有所作为。最近我以一个家长的名义给某区教委中小学科打电话,原本想提个关于调整上学时间的建议。不曾想,接电话的不知是科长还是一般干部,很不耐烦地说“不关我的事”,没等我说完就把电话挂了,在各行各业抓作风建设的今天,这位“教师爷”的态度之恶劣实属少见。通过这件事,我在想,中国教育“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也不足为奇了。
  第二,老师要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适应素质教育的能力。
  素质教育,关键在老师。中国的教育如何适应新世纪的需要,的确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课题。作为教师,应该站在民族利益的高度,从国家竞争力的长远目标出发来对待素质教育问题。我认为,在对待教育上,要树立三个观念。
  1、育人胜于教书。有人说:做事必须先做人。这句话有其深刻的哲理。窃以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的职责,育人更甚于教书。现在,大多数学校实行学生管学生的办法,很值得探讨。报载,有个学生中队长(不知是几道“杠”),把全班同学带到烈日底下排队,自己却去买冰棍吃!当然,这是个特例。事实上中小学普遍存在班长、组长、队长、优等生等特权人物,他们甚至沾染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滥用职权。比如,有的值周生在维持秩序时,对自己的同学动辄呵斥,没有一点礼节;有的班组长利用手中权力,向同学要东西,甚至拉帮结伙。类似事件,虽然事小,但折射出一个人的品质。这样的所谓“优等生”将来很难说能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因此,老师一定要加强监督管理,要让那些握有一定权力的学生懂得尊重别人的人格,认认真真做事,实实在在做人。特别是对他们的职责要严格加以限定,管管带队,收发一下作业本是可以的,但绝不能越俎代庖,替老师改作业,行使老师的部分职权。否则,其人格的发育就会“跑偏”。
  2、创新重于成绩。创新是立国之本,民族自强之源。中国的学生所缺乏的正是一种勇于创新的素质。不是他们不会创新,而是我们的教育扼杀了学生创新的思维。多少年来,我们的应试教育强调的是统一,灌述的是学问,赞扬的是分数,而忽略的是个性化的创新思维,更没有独立思考的意识。举个小小的例子,有个学生做数学题,答案都对,可老师判错,因为这个学生用的方法不是老师指定的那一种方法,仅此而已。西方的教育学家历来注重素质教育,注重人的个性的发展,注重发挥人的思维和创造力。特别是孩子,他们天真活泼,富于幻想,如果能够正确引导,必将对他们未来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国外,老师通常把学生当成平等的伙伴(我个人认为,这与尊师重道的儒家思想并不矛盾),努力创造一种轻松自如的气氛,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想象力,给每一个人平等的机会,让他们发言,让他们尽情表现,认真回答他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哪怕是很幼稚的问题。孩子们在得到别人尊重的同时也学会了尊重别人,并把一种敢于创新的精神带到了成年。
  3、机会重于结果。学生需要的是机会,只要给他们机会就行,不管结果如何。现在的问题是,老师常常有意无意地把班上的学生分为“好学生”与“坏学生”。自然,学生与学生之间就没有均等的机会,失去了公平与公正。举一个例子,有个班上选班干部,竞选者发表竞选演说,然后投票。结果有个学生几乎是全票,但只能当副班长,为什么?因为老师规定,原来的班长是优等生,不参加竞选自然连任。其他同学不服,只能私下议论,说原来的班长两面派,很多同学不喜欢。其实,班干部算不上“干部”,但是这样的选举带给学生们一个什么样的意识呢?那就是,民主里的特权,变了味道的民主。如果从小就有这样的意识,长大以后怎能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中正确行使民主权力?老师的职责就是要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行为规范,而这种规范源自于学生的意识。为了给每个人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可以在班上开展“今天我当班长、组长”等活动,激发大家参与班务的热情,形成一个团结、民主、平等、竞争、奋发向上的集体。
  第三,家长要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
  从某种意义讲,学生的压力更多地来源于家长。特别是那些在“文革”中耽误了学业的家长,更是望子成龙心切,恨不能把他们那一代失去的损失夺回来。有的家长自己上学时没有学好,却希望孩子处处争第一,有一种补偿心理在作怪。于是乎,除了拼命找“好学校”外,就是见班就报,什么琴棋书画,数学外语等等,样样不拉。常言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家长,自己做不到的事,也不要强求孩子。我这样说,并非一味反对报班,就像吃饭一样,饭谁都要吃,但饭量却不同。对学习也一样,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兴趣,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孩子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学总是要上的,这没有商量,但对课外的事就要多一份民主,多一份尊重,让孩子拥有选择自己爱好的权利。
  最近有一件事对我触动很大。北京市石景山区教委宣布从今年9月1号起,全区小学生到校时间由原来的早7:30推迟到8:00,并规定一律取消早读,目的是让孩子们“多睡一会儿”,以满足孩子生长发育必要的睡眠和休息。没想到的是,在教委看来一项更科学合理,更人性化的政策,却遭到了大多数家长的反对。一名5年级学生的父亲表示,不能依着孩子不起床,早上的时间无论做练习还是背课文都能学到东西,这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家长的想法。面对这样的现实我在想,人们常常谈到“人权”,不知道我们这些大人们是否知道什么是人权,什么是人的基本权利么?不能因为我们监护人有“权”,就可以无视一切,甚至剥夺了孩子们最基本的休息权利吧。
  第四,改进中国教育“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
  其实,关于中国的教育,需要探讨的问题还很多。比如,我们的教育是前紧后松,中小学时玩命学,到了大学正是学知识长本事的时候却放松了。教育的结构性矛盾也十分突出,千万学生过独木桥,都要上大本,其结果是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而那些既要有知识又要有一定动手能力的人才却十分缺乏。还有一种现象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中小学不设(毛笔)书法课,小学升初中不考语文,只考数学和英语,这不禁让人对上世纪70年代黄帅的“不学ABC,照样干革命”与今日英语狂热的理性思考,我们是否不左就右?我们不应忘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伟大民族,怎能以外语挤压母语的地位?如果我们无视这些问题的严重后果,那么谁来传承古老的中华文明,又怎能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关于如何解决中国教育中存在问题和矛盾,改善中国的教育状况,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知智。2007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这一天,《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愧对世界读书日》的“人民时评”。作者认为,功利性阅读,正在败坏着中国孩子的阅读品位和胃口,甚至可能造成他们对读书的怨恨。“我们真的愧对4月23日,这个全世界读书的节日!”作者这样写到:“如果是教师,您有没有用作业侵占过孩子们的阅读课,是否没收过孩子的课外读物?如果是家长,您有没有检点过自家的书橱,是否应试读物占了一大半,而且还在不断地给孩子买进家门?如果您是学生,有没有反思一下,是不是过于亲近电子游戏而远离图书?”文章观点鲜明,切中要害,相信会从不同的角度引起人们对中国教育问题的思考。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