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创新别丢了“语文”

作者:李明新  时间:2007/12/8 22:33:5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577
  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有喜有也忧。
  喜的是广大教师积极性很高。有的同志连连推出自己创新型的课堂教学,有的学校也以校、教研组等组织形式推出创新型的观摩研讨课,真可谓:教学创新方兴未艾。忧的是许多教师、或一些学校、教研组缺乏理论功底,缺乏对语文学科主体特性的把握,使得创新研究工作显得“底气不足”,以至往往迷失了方向,把“语文”二字丢掉了。
  请看以下几个教学片断:
  课例1:《三年级想像作文指导》片断。
  师:下面请同学们听一段音乐,一会儿说说你想像到了怎样的景象?
  (播放《春天在哪里》)
  师:谁来说一说你想像到了怎样的景象?
  生:我想像到了春天很美丽。
  师:你真棒!谁还说?
  生:我想像到了天空很蓝,白云在飘,非常漂亮。
  生:我想像到了草地上的小草特别的绿,花也开了。
  生:我想像到了有几只漂亮的小鸟在叽叽喳喳地唱歌,有几个小朋友在捉蝴蝶。
  师:你们想得美极了!下面分小组都来说一说。
  (教师再次播放《春天在哪里》,学生分四、五个人一个小组进行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了自己想像到的春天的景色,下面就请同学们把想像到的景色写下
  来吧!(教师又一次播放《春天在哪里》,学生动笔习作,一直到下课前,老师总结)
  课例2:《语言的魅力》教学片断
  师:为什么“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句话会起到这么大的作用呢?
  生:因为当我们看到这句话时,就会想到春天美丽的景色,而盲老人却看不到,这让我们非常可怜他。
  师:是啊!春天多美啊!你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拿出彩色的笔,画一
  画美丽的春天吧。
  (学生在音乐声里画春天,约五、六分钟)
  师:同学们画得特别认真。有的同学已经画完了美丽的春天。下面请画完的同学来展
  示一下吧!
  生:(到讲台前举着画)我画的是青草和大树,还有小鸟在歌唱。
  生:我画的是一只小山羊在草地上吃草,它吃着嫩嫩的青草,心里美滋滋的。
  生:我画的是小朋友在春天里跳舞,他们很快乐。
  生:我画的是公园里有许多美丽的鲜花。
  ……
  师:画得美,说得也美。小组内的同学都来互相说一说你画的春天是怎样的。
  (同学们分小组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都画出了自己眼里的春天,可是对于盲老人来说,怎么样?
  生:一片漆黑。
  师:是的,这多么令人心酸啊!我们来有感情地朗读最后这个自然段。
  课例3:《晏子使楚》教学片断。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晏子使楚》。请同学们默读一遍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
  件什么事?
  生:(默读后)课文讲了晏子到楚国去,三次被楚王侮辱,他三次反驳,用智慧战胜了
  楚王。
  师:不错。那么,通过读书,你感到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生:晏子是个很聪明的、很有计谋的人。
  生:晏子是个勇敢的人,他不怕楚王。
  生:晏子还很爱国,他为了维护齐国的尊严,敢于和楚王做斗争。
  师:好。下面我们不分析课文了,就请同学们演一演这个故事,排个课文剧,好不好?
  生:(齐说)好!
  师:请同学们自愿组合,发挥想像,利用上一些东西当道具。先进行排演,然后在全班汇报,看哪个组演得好,我们评出最佳表演奖。
  (于是,学生下座位自己组成学习小组,然后进行排演。一时间,教室里吵声不断,笑声不断。在排演了十几分钟后,老师请三组学生现场表演,全班讲议谁演得好,最后确定一组在道具等方面准备充分的组为最佳表演奖)。
  师:(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今天没有分析课文,而是用课本剧的方法理解了课文。有的组表演得真不错,像小演员一样。希望今后学习中,向他们学习。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以上三个课例的教学片断,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当时一些创新课的思路、方法。置身于这样的课堂听课,你的确会瞬间眼睛一亮。然而,“亮”过之后,马上使人有一种忧虑:这样进行阅读教学,似乎“语文”二字见不到了,“阅读”二字也似乎变了味,“教学”二字更是退居“二线”了。
  课例1的教学理念是什么?执教教师说是“让孩子展开想像的翅膀”,他认为,现在的作文教学束缚学生的想像,使他们不能自由表达,新课程特别强调写想像作文,因而,他认为要“让孩子展开想像的翅膀”,使学生敢想像敢表达。
  “让孩子展开想像的翅膀”,这种教学理念是没有错误的。从人的智力发展看,想像力占有重要的地位。有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不是就说: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是无限的吗!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看,想像作文使他们有兴趣,因为小孩子的童年就是充满想像的童年。从语文学习来看,培养想像力也很重要。学生在阅读时,是否能把抽象的文字符号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想像力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正确理念下往往掩盖的是错误的教学行为。
  识字课、阅读课的轴心就是“语文”二字。语文课与非语文课区分点就在“语文”二字,离开了语言文字这一主攻方向,任何语文教学创新的实践都是值得商榷的。
  课例1的教学设计,应该说也有可取的创新之处。比如采用“听音乐展开想像”的设计就有新意,从形式上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三次播放音乐的设计也有很好的意图。但是,在教学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只关注想像,而忽视了“语文”的落实。如学生的发言中有用词不当的地方,教师没有及时地指出、纠正。又如学生在说自己的想像时,大多只从一个方面来谈。而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要具体地写一段话。在这个年级段作文教学的把握上,教师心里没底,所以,没能及时提出相应的要求,甚至使学生“展开”想像。没有这样的习作指导,小组说也好、个人说也罢,总是在原地踏步,教学没有生长点。即使是后边写,学生也是东一句西一句。其实,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即时的点评,使学生悟出应从不同的方面、角度来展开想像,如天上、地下,花草、树木,河水、春风,鸟语、人物……这样就能丰富自己的想像,写作文时,不但具体,而且条理清楚。这样教学,才真正实现了“想像作文”,而不是只有“想像”,不见“作文”。
  课例2的设计,孤立地看,似乎很有新意,让学生运用画画的方法,形象地体会春天的美景,然后与盲老人现状进行强烈对比,使学生感悟语言魅力之所在。但从文章整体阅读教学的设计来把握,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拿出五、六分钟画画(其实,大多都没画完整,或根本还没画出春天的美景),然后又分别说“画”,则给人喧宾夺主之感,破坏了阅读感受文章的整体性——读正在兴头上,思考正在关键处,忽然插进来一大段时间画画,不能不说,这种赶时髦的设计没有很好地使学生的阅读活动保持向心力,缺乏艺术性。照这样设计,还可以“唱春天”,那不是更有利于体验春天的美景吗?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此时调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是为了与盲老人的处境形成鲜明的对比,“鲜明的对比”是真正的意图。因而,应该推敲,如何以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方法、手段实现这一意图。比如运用想像的方法、运用电化手段,都可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回过头来,我们再看那五、六分钟的“画画”设计。学生在这个画画过程中,完全是脱离“语文”的:他的画面并非课文“语言文字”的形象化;而说“画”的过程中也没有语言方面的要求。在阅读教学的四十分钟里,这样的设计实际属于低效的教学设计。
  课例3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听课时,我想一定是“语文的实践性”。因为,这节课完全是在放手排课本剧。新课程标准中很强调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大概这是本节课的理论依据吧。课后的说课、评课中,执教教师亮出的观点果然是“重视语文的实践活动”。当时,有的同志认为如此理解“重视语文的实践活动”,似乎有点极端化了。我也颇有同感。
  的确,阅读教学不在“阅读”二字上下功夫,怎么行?《晏子使楚》一课,虽然文章内容不难懂,但是如何透过晏子的语言认识晏子的聪明才智却并非所有学生都明白的。语文课应关注语言的艺术,而《晏子使楚》一文恰恰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应当指点学生仔细揣摩晏子的语言,训练学生思维,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晏子的高明之处。遗憾的是,这一点被执教者“省”去了,取而代之的是排演课本剧。
  应当说,排演课本剧是学生很欢迎的语文实践活动,对于学生领会语言的高明、认识人物的形象、提高口语能力、陶冶情趣等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但,课本剧的排演一定要与理解课文、感悟课文紧紧联系起来,或边理解边排演,或理解后再放手排演,前者是学习语言、理解语言,后者是运用语言。只有这样,课本剧的排演才不至于陷入“只重情节忽视语言”的沼泽。
  以上分析的三个课例片断,都有其可取之处,但又都暴露了最致命的弱点:忽视语文能力的培养,忽视语言教学。有的同志可能以“矫枉过正”来开脱这一问题。我却认为,语文教学创新的根本目的不就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语言吗?如果忽视了语言教学,丢掉了“语文”二字,语文教学创新又有什么意义呢?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fzqzwyp 于12-10 14:47发表评论: 第1楼
  • 有理有据,鞭辟入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