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茶的鱼

作者:张拓芜  时间:2008/1/8 19:43:47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970
  很多人都知道马祖生产一种细小的丁香鱼,用辣椒炒来佐饭很开胃口,我们泾县也产这种鱼;体积还要小些,名叫琴鱼;传说西汉炼士琴高,选了泾县北门外的一处山明水秀的地方烧丹炼药,丹成,便羽化而登仙,临上天时,为了感恩这地方的水质太好,应有所报答,顺手把药罐子里的药渣撒向河中,便化作尾尾红色的小鱼;这种小鱼便是泾县琴溪有名的琴鱼。神话归神话,鱼却是一味上品,据说以前曾作贡品,其名贵可以想见,但这种琴鱼可不是用来当菜佐饭的,那未免猪八戒吃人参果——有点太糟踏东西了。  
  江南人嗜饮茶,泾县白云山出产一种名贵的茶叶,泡在杯中颜色便转成白的,这是泾县的白云茶。  
  有好的茶叶必须配上好泉水,那才相得益彰,而琴溪的水又是上等好水,两种好东西配在一起,便变成无上妙品。路过琴溪的人,事先都要携带一个毛竹筒,以便装些琴溪水回去孝敬年老爹娘。但是这还不够完美;最完美的必须在饮早茶时,配上一小撮琴鱼。祖父起身很早,他必定先到河边柳林中打完一趟太极拳回来才饮早茶,饮早茶时必定配一小碟琴鱼和一大碟子桂花酥糖;姑姑在家一定为他老人家准备妥当了的。  
  祖父吃琴鱼,是用大拇指和食指去“箝”,每次只限两条鱼,我说爷爷好小气,他老人家笑笑说:“这东西比鸦片烟还贵哪!”  
  贵还在其次,还难买,琴鱼是论两论钱不论斤的,因为琴鱼产量少,很难捕到,我十一岁时离家赴宣城当学徒,便曾经过琴溪,因为等渡船,顺便看当地人用网捕鱼,每次收网,总不过一二十尾,不够铺满一双手掌心的,因为稀少,所以贵,因为有神话,其味又鲜美,所以名贵;名贵也者,定有很多道理也。  
  祖父的早茶在地方上很有点名气,有事来需求的一定在早晨赶来,因为早晨时候,祖父的心情最好,几乎有求必应,到晚上来就未必见得了。  
  琴鱼末必每早必有,因为有时有钱也买不到货,但桂花酥糖则从未缺过,因为制酥糖的是官庄的玉成轩糕饼铺。我家吃糕饼、送礼,祖父必指定这个字号,道理我不知道。但别人家却对我祖父的嗜好摸得很清楚,过年过节,送来的四色礼,一定是桂花酥糖、雪片、蜜枣和绿豆糕;因为酥糖是黄色的,雪片是白的,蜜枣是红的,绿豆糕是绿的,我忘记到了冬天,绿豆糕该换那一样了。  
  我自小跟祖父学着饮早茶,只学会了吃桂花酥糖,饮茶则一如牛饮,不辨其味。  
  台北衡阳路采芝斋和成都路的老天禄,都卖桂花酥糖,包装得很精美,但吃后粘牙。如今我已好多年不曾“粘牙”了,不知道品质改良了一些没有。  
  简析:对材料的选择与提炼常可看出散文作者功力的深浅。  
  思乡及思家。乡里的趣事,家中的人情,写起来最易真切自然,有自饮自醇的歆享。  
  全文笔调轻缓,款款而言。起笔闲说马祖的丁香鱼,然后微醺自得地炫示家乡的琴鱼,虽有对比,但抑扬潜含,不留痕迹。祖父的话既是生活语言又是文学语言,平淡的语言印着时代的年轮。文章虽短,但不粗率,比如写琴鱼佐茶时,因世人鲜知,便细细道来,以飨读者。几十个春秋过去了,儿时的记忆却如此清新,文章的神韵便愈酿愈纯了。  
  结束,对桂花糖的挑剔是录笔,一缕淡淡的乡愁冉冉而升。 
  注:选自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当代散文鉴赏》,既有美文欣赏又有对主题、艺术手法和语言的简析,能帮助提高高中生的散文鉴赏能力,深受学生的喜欢。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