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言文课堂活起来
作者:滕州尚贤中学 糜晓梅 时间:2008/1/9 12:13:5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916
一、以读促学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是训练学生养成文言语感的有效途径,因此在课堂上,不妨让学生多读,以各种形式的读来促进文言文的学习。选入教材的课文都是一些优美的文章,读来琅琅上口,是培养学生语感,提高朗读能力的好教材。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是这个道理,因而在讲授这类文言文时就要加强朗读的指导,来培养学生的语感。凭着语感学生可以不假思索地运用语言,准确而得体地表达思想感情。而学生缺乏学古文的兴趣,主要是缺乏读的兴趣。而读的兴趣,在于老师如何“激”。我采取了如下激趣的方式。
首先师声情并貌地诵读课文,以引导学生走进情境,再让学生反复诵读,师配以适合的音乐、图画,并倡导生像古人一样摇头晃脑地读,能让学生在优美的画面、悦耳的音乐中,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来减弱学生反复诵读古文的枯燥感,从而在反复诵读中不断体会古代语言的美感,对课文内容有初步认识。
其次,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安排不同的诵读方式。故事性强又有人物对话的课文,可分角色朗读,如人物较多、动作较多的课文,可安排课本剧让学生来演,如《核舟记》,让学生分别扮演苏轼、黄庭坚、鲁直,模拟现场,既记住了情节,又弄懂了文意。而像一些游记,可让学生做导游。比如《醉翁亭记》。因为要做好称职的导游,势必要对自己的业务知识十分熟悉,学生定然会去多读或想尽办法理解文章;在过足了导游瘾和太守瘾后,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理解、背诵的难题就不攻自破了。
二、以情促学
“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我想学生之所以觉得文言文枯燥乏味,就是因为我们的教学没有调动学生的“情”。而我们的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那么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有效的作用。“情”主要表现在情境的创设与情感的共鸣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学生在第一时间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在分析课文时,没有一味地按照老办法,即从开头讲起,而是针对不同的课文,采取不同的方法。如在学习《陋室铭》时,我采取了从中间切入的办法,以“陋”字引出主旨,提携全文。让学生诵读两三遍课文后,直接提问:屋子陋不陋?生:陋。师:找出描写陋室的句子。师:作者以为陋不陋?生:不陋。师:为何?……以此引出文章主旨: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这样以陋字提起全文,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学到知识。
三、以想促学
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语文学科尤其是文言文语言的特殊性,使其有着广阔的想象空间。“有一千个读者便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我让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充分对话,让学生用自身的体验和感情再一次去解读作品,进一步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更让学生产生了一种创造美、享受美、收获美的成就感。
总之,教师努力创设学生欢迎的情境和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对文言文的“苦学”变为“乐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使传统文化得以弘扬,使青年学生的文化得以积淀。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