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动心灵,写就真情——对一堂感悟式作文课的反思

作者:安庆市杨桥中学 汪成林  时间:2008/1/12 10:38:2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620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然而作文成了学生语文学习的一大障碍,校园里流行着中学生语文学习三怕“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就是明证。钱理群先生在《关于中小学写作教育的断想》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作文教学的弊端“作文教学变成一种简单的‘老师出题,学生应命而写’的过程,至于学生是否愿意写、怎么写,以及怎样才能使学生进入最佳‘写作状态’问题,则似乎不在作文指导的范围内”。这种传统的作文教学总是一种僵硬的模式,要么是教师布置一个题目学生去完成,要么是教师先读几篇相关优秀习作,然后学生依照要求写作。这种教学模式与个人情感触动的源头相违,而作文又贵在一个“真”字,真情实感方成佳作。针对这一突出问题,我上了一堂感悟式作文公开课。
  这堂课是以“讴歌亲情、感恩父母”为话题,配合人教版必修五的表达交流部分而设计。我设计了一个以体验式为主的课件,搜集了一些关于亲情、感恩方面的影像、图片、诗歌、散文、音乐等素材。我希望课堂能达到三个目的:增进学生对自己父母的认识;扩大学生感恩话题作文的素材;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换句话说,我期望这节作文课能是一个融道德教育、阅读鉴赏、写作指导三位一体的课。体验是最好的教育形式,然而我们传统的课堂最缺乏的就是体验。这节课上学生们大都流泪了。这泪一是因为素材中那个个感人的情节,更多的是为他们的父母而流,为自己曾经的某些行为感到愧疚。当然,本节作文公开课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比如对作文写法的指导不足、给学生体验的时间尚少、课堂情感过于深沉局部影响了教学效果。
  通过这节课,我觉得有许多会对我今后的作文乃至语文教学产生影响:
  第一,作文教学不应是畏途,而是师生共同体验的心路。“感恩”是我们这个转型期社会大力倡导的话题。教师在备课搜集素材的过程中无疑也是受到了一次教育;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受到的更是一次心灵的震撼。如果我们的作文教学能大力实践这种体验式的课堂,那怎么会让学生心生厌倦、老师力不从心呢?语文作文许多话题其实都可以设计成这种体验式的,如“压力”、“幸福”、“贫富”、“青春”、“自信”、“同情”、“阳光与阴影”等。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带着更多的问题,而非更多的答案去生活。”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不能回避。夏丏尊曾在《文心》中说:“诸君作文须永远记住他们的话。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由此可见,写作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语文教师也应该放开视野,广泛接触,怀着一颗慈爱的心去备课,才能实现师者的真谛,才能从课堂上找回自信、赢得学生,从而走出一条师生共同体验的心路。
  第二,启发性的课堂才是作文教学的正途。单纯的分析题旨、肢解佳作的作文课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一写作文时就陷入无话可说尴尬境地的问题。本节课,我创设了三个情境,帮助学生领悟:其实真情就在他们身边。首先,我播放了电视诗歌散文《母亲》,让学生理解作家肖复兴在文章中饱含的爱母之情,引领学生初步感受感恩的魅力。然后,我又由对“孝”字的新解和网络图片的赏读带领学生思考自己的父母是否曾经也如此的呵护过我们,并做一个随机的课堂调查。最后,我出示了两篇写亲情的佳作。通过对文章情感的领悟,让学生再度入境,思考自己的父母此时身在何处、我们又该如何面对父母的“落伍”。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学生应“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这说明写作是学生的自我意识。那课堂上培养他们的这种意识就是教师的责任了。本节课正是这三个情境的创设启发了学生的情感,同时也打开了他们写作的大门,所以写出的作文都饱含深情。
  第三,感悟之后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有时,我们总是埋怨学生作文太空洞,没有什么新的立意,以致于命题作文常常是千人一面。其实,教师也应好好想想,如果我们去写一个没有任何经历的也谈不上有很深感悟的事,我们又能写成什么模样?恐怕也只是语言贫乏、内容空洞之作吧!然而这次作文,我看到了许多同学真情实感之作。恐怕这就是《文心雕龙》里所说的“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吧。班上有一位女生,前段时间吵着要转到理科班去,结果她的父亲多次来校为她转班求人,后来她如愿以偿。可没等多长时间,她觉得不适应新环境,又向父亲提出转回文科班。而她的父亲又来到学校,一连好几天都很无奈地守候在学校办公室门口,希望学校能再给她一次机会。最后,学校考虑其父的真诚和她的未来又让她转了回来。她回来后,我找她谈过话,问她应该感谢谁。谁知她说没有。我又问难道不是你的爸爸吗?她说不会,她依然责怪父亲当初不让她学理。这节课后,她在作文中详细记录了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并在文尾写道:“父亲,我知道,您早已原谅了我的任性。可是,我不能原谅我自己,我要在灵魂的深处洒下道路的心雨,让蒙尘的父爱复显光辉!”很显然,这是一个女儿对父亲心灵的忏悔,这份悔是发自肺腑的。于是我在征得她同意的情况下,将这篇作文寄给了她的父亲。我相信那位曾经因女儿的任性心降到了冰点的父亲一定会暖意融融的。
  第四,语文课堂应多走进学生的心灵。德育是每位老师应尽的责任,而语文老师有独特的优势。因为语文教学内容多具启发性,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本堂课我选取了几张新闻图片,分别是高考时家长在场外焦急等待的神情、母亲冒死呵护孩子、父母陪伴孩子学琴、一位残疾父亲教孩子学骑自行车。这些图片一展现在学生眼前,引来的都是他们的感叹之声甚至是默默地抽泣。课堂还原生活化的图景,带给学生的是真情的感悟。走进心灵也就是走进生活。每个学生都生活在一个世界里,这些世界都是由真情垒筑成的。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的生活会让我们忘记烦忧,牢记幸福。语文教学能起到唤起学生“诗意地栖居”的作用。而我们通常总是责怪学生不懂得关爱他人、过于自私,其实,我们应该反思自己是否抓住了每次能唤醒他们真情芬芳地的机会?如果没有,他们回报给我们的自然就是情感的荒漠。
  第五,德育、阅读、写作三结合的语文课是最有实效的语文课。这堂课首先是作文课,但它以体验式为主。为了让体验的方式多样化,我选取了两篇小短文。一篇是《妈妈的传呼》,一篇是《树上的鸟儿》。第一篇讲的是一位儿子被母亲的传呼骗回家中,因为他总是工作繁忙很收少回家,而这次竟成了母子间最后的相聚。第二篇是将一个上高中的儿子在院中与父亲的一段对白与十八年前父子同样的一幕进行对比。当年的父亲为了让儿子认识乌鸦不厌其烦地重复了几十次,而如今的儿子面对眼拙耳背的父亲重复了三次就不耐烦了。学生读这两篇短文后都注意了文章中的细节描写,都感受到了自己生活中又何尝没有这些相似的一幕呢?这样,本节课就将德育和阅读鉴赏二者贯注在写作教学中了,实现了语文课堂的最大效益化。
  第六,语文课堂可以借助网络的力量使其更生动从而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以前语文课一到阅读文言文、写作文时学生总是愁眉苦脸,课堂效果可想而知。后来我注意到这些课的内容总是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缺乏针对性,更不要谈什么趣味性了。于是这堂课我就从网上搜集了许多素材,录制了央视三套的电视诗歌散文《母亲》、录用了一份关于中学生亲情观方面的调查数据、选映了一些网络上具有震撼力的亲情图片等。然后围绕“感恩”话题我把他们串成一节完整的感悟式作文课。课上学生的眼泪就是师生心灵之间的互动、课下学生篇篇真情的文字就是课堂效果的最好验证。第二天,我向学生征求选修课的教学意见时,全班五十多位同学几乎都有一致性的要求,那就是希望老师多用多媒体授课。由此可见,教师如何占有大量的教学资源是决定课堂效果的重要因素。互联网无疑是当下最便捷、最丰富的资源库,据不完全统计它大概有100多万个信息源。如果能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那我们的课堂自然也会充满着和谐的美妙音符。
  新课标反复强调写作要“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深刻的内容”、“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再次说明写作是学生“自己”的事,必须是他们自己感悟体验的生活。这样的作文课才会深入学生心灵,写出来的作文也才会摄人心魄、荡气回肠。其实整个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