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谈作文教学中的真情实感

作者:佚名  时间:2007/10/10 13:18:25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174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见,只有感情真挚的文章才能打动人心。高考语文学科的《考试说明》中,也明确提出作文要感情真挚。其内涵是指在作文中能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和审视角度去认识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写出了真情实感的文章方能称得上是有血有肉的好文章。
  但是,目前高中学生的作文写作现状令人担忧,其中作文教学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是:作文教学的功利性太强,教师为高考而教作文,学生为应付高考而写作文,因而出现了作文的无序性与随意性,在每个期初定教学计划时,其他学科的计划性都较强,只有语文科中的作文教学计划,只是粗粗地计划写多少篇,至于写什么,怎样写,一切都不甚了了。而学生呢,一部分学生的写作练习就是为了应付考试的思想,于是跟着高考的指挥棒转:有的唱高歌、说假话、说套话。内容单薄、语言苍白、毫无感情抒发;有的寻章摘句,机械模仿,甚至胡编乱造,感情失真失度。这样学生对付作文形成了“套子”模式。①即思维套子,他们总是把自己的思想装在套子里、于是在他们的思维深度,天上的云就是像牛群和棉花而不能像瀑布。②选材的套子,在作文的选材上学生翻来覆去就是运用那一点老掉牙的材料。如讲到做好事的就是雷锋。讲到勤奋的就是牛顿,达尔文。讲到不幸便是失去父母,变成了孤儿,这此材料都成了保留多年的节目。
  综上所述,学生作文缺少的是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而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真切体验既是新《语文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确定的目标,也更是作文教学中的写作要感情真挚的基本内涵。可见怎样打破套子,怎样写出真情、写好真情、就成了教师和学生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那么怎样才能写出真挚感情?怎样才能写好真挚的感情,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注生活,感受生活,抒写人生独特感受。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他主张写物,要忠实而不造作;抒情,要真挚而不虚假。很难想象一篇材料失真,胡编、胡编乱造的文章能够抒发真情,打动人心唯有描写真实人生,抒写真挚的情感,才能更文章有信度从而赋予文章一种特殊的感染力,甚至冲击力。我们写文章就应该写自己的心灵体验,抒发真挚的情感,反映生活的真实底蕴。
  真实情感从何而来?源于生活。情感只能从生活中来,离开生活就无所谓情感。因为“真情”是能从“实感”中产生。因此,走出封闭的课堂,走向真实的社会,用饱含感情的双眼去观察社会,做生活的有心人,对生活要细心全面观察,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把握富于表现力的细节,筛选出独具特色的材料,表达出自己的东西。这样每个人的感情历程、人生经历、思维过程、无疑就是宝贵的材料,从这个角度说:“我口话我思,我手写我心”,让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自然进入文中,就不无道理了。且看笔者刚从高一学生作文中阅读到的片断:
  闷热的夏夜,本就难人入眠,再加上隔壁大妈为庆贺儿子考上台州中学而大摆筵席的一片喧闹更让我辗转反侧……
  我以20分之差而进入了一所普通中学,为此,我的父母也因我而脸上无光。这几日,村子里人们冷冷的关心已将我那颗绝望的心麻木地封存,而今日,那庆贺声、喧闹声、鞭炮声却再一次勾起我的新愁旧恨。我难眠、我难受、我可自然流露我的情绪。可我的父母,他们却强作欢颜拼命安慰我。唉,真乃“可怜天下父母心!”
  文章虽无什么华丽语言,但它却道出了自己失败后的郁闷烦躁及见父母伤心可自己却力不从心这一无奈情绪,读着它,我似乎看到小作者受伤的眼神与无助的表情及由此而萌生的强烈自责,我的心顿时陷入悲凉之境,我想安慰,可又不知语从何起……类似于这样的事,大多数学生也遇到过也感受进,但是好多人就没能抓住那份郁结与困惑。当读了此文之后,好多学生都说,我有过类似体验,但我写不出来,可见我们该有一颗敏锐的心,与生活、与世界一起跳动。“笼天地于形囚,挫万物于笔端”。用心与心的交换去感受,去同喜同忧,去同呼吸共命运。这样,一旦当我们的心被撩拨,就触景生情,情丝牵动,动则辞发,面对大干世界倾诉衷肠。
  二、培养积极情感,摒除消极的情感
  写作主体是学生,作文的本质是写作主体内在精神和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其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而情感是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现实的对象和现实是否适合人的需要以及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围绕作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调动即培养积极的情感,摒除消极的情感受:从根本上培养学生做人,作文的综合素质,是当今作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也是作文求真教学的目标,具体来说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引导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在实践中进行情感调动。
  实行素质教育必具备大语文观,并将作文教学课内延伸到深处,鼓励学生到社会实践中去观察,去体悟,支接受大自然的乐趣,优美的景色能使学生心旷神怡,环境的恶化更使学生忧心忡忡。学生通过访问调查和自己对社会的了解,认识生活中真、善、恶、发现社会的变化祖国面貌的日新月异,从而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学生有了反复的多方位多层面的情感体验,内心世界就会随之丰富起来。只要教师善于调动学生情感积存,学生就能写出血肉较为丰满的文章。
  三、结合教材进行情感教育。
  高中语文教材含有很多文学性深、情感性强的文章。苏赋的《赤壁赋》描写了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通过主客的问答论辩。虽流露出一些消极的情绪,但更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学此篇课文,可以培养学生达观的精神。李密的《陈情表》全文围绕着“情”“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学习此文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文章融情于事,以情感人的特点,从而理解苏轼的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这一评价。
  在语文审美教育中情感是核心,学生生活窄,学习任务又重,所读的文学著作极为有限,所以学生情感调动有很大一部分就有赖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分析文学作品时进行的引导。而教师也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这样才有可能使学生的情感积淀越来越深厚,在写文章时才有真情实感。
  四、营造有利于情感交流的作文评因阅模式
  反思以往人我们的作文评阅,往往规定太多,从立意到选材,从结构到语言,尤其在材料的选取上,过多地强调它的价值取向,在这种“主题至上”的写作理念制约下,学生在写作前就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几乎没有了张扬的个性,抒发自我体验空间。现在,让我们的写作放下这个包袱吧!新课标已经为我们建立了划时代的作文教学新理念——“写作要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多角度地观察”,“有创意地表达”。让学生坦露自己独特感受,即使是迷茫的、沉郁的、叛徒的、卑微的,有何不可?“文,心学也”。“心”之博大莫测,必有“文”之丰富多彩。作文训练时对材料主题作一些要求也无可厚非,但在认定学生作文材料优劣得失时就不能求全责备,将一些写作标准文化。
  从作文问卷调查中还得知学生对部分教师作文批阅的“冷处理”是不满的。作文应该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智活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性情、批阅时不可忽视“文”后的活生生的生命存在,批阅的过程应视作生命体之间情感交流与对话的过程:学生们流露出半的愉悦、焦虑、幸福、痛苦、兴奋、迷茫、悲哀等等的生命体验和独特感受,并动情地写下自己或慰藉或理解或劝导或激励的话语,笔者以为这是作文批阅应有的人文关怀!学生更关注的是教师对其作文作的反映和态度而非一个简单的分数。我想,当学生视作文是一种精神的需求是一种交流表达的渴望,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会呈现一片勃勃生机。
  罗曼罗兰说过:“我们固然需要以强力称雄的人,但更需要有心灵的人。”作文教学自然肩负着塑造学生心灵的重任。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趴着写”“跪着写”,成为精神上的侏儒。而要让学生写真事,说真话、表真情、求真理。正如教育学家叶圣陶所言“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来。”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液态奶 于10-23 19:09发表评论: 第1楼
  • 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