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中有真意,课标是根本——2008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语文科考试说明的个性解读(江苏卷)

作者:不详  时间:2008/1/25 5:47:0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746
  一、《考试说明》的个性解读 
  千呼万唤始出来的2008年江苏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无论是命题指导思想、考试能力要求、考试内容及要求,还是试卷框架形式,与2007年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考试内容分为必考内容、选考内容和加试内容。应该说,此说明在遵循2008年全国语文科《考试大纲》、《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方面作了很大的探索 ,力求命题时将注重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但是根据笔者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的理解,觉得它仍存在一定问题。 
  (一)用“必考、选考和加试”来构架试卷违背了新课程标准。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必修部分目标明确定语文教学的两大目标——“阅读与鉴赏” (12条)和“表达与交流”(9条)。那么我们的考纲为何不和课标统一呢?究其如用“必考、选考和加试”来构架试卷,我想编者主要是受所谓“必修”和“选修”的教材体系影响,其实语文教学内容是用“必修”和“选修”就能分得清楚的吗。 
  另外研究发现,在“阅读与鉴赏” 目标的具体表述中,在针对阅读与鉴赏总体要求第一条提出后,基本上也是先阅读(2~5),后鉴赏(6~7)。这种安排其实很清楚地表明“阅读”和“鉴赏”的内在关系:“阅读”是基本要求,“鉴赏”是“阅读”下要求;“阅读”可以离开“鉴赏”,但“鉴赏”绝对离不开“阅读”。因此,从考查能力分,既然单独考“阅读”“鉴赏”,那么“鉴赏”就没有必要再考查“阅读”内容。而且从难易程度分,也还应该先“阅读”后“鉴赏”,而绝对不应该将“鉴赏”考查放在说明和试卷的第一部分,这是不符合认知规律的。 
  而且“必考、选考”之分不利于对老师实际教学的指导,严重违背新课程标准“阅读与鉴赏”精神。 
  (二)新文本分类和旧文本分类在《考试说明》中的交叉表述违背课程标准。 
  新课标出来之前,按时代分有现代文和文言文,按表达方式分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按文学体裁分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之分。现在根据新课标精神又可分为文学类、实用类和论述类。特别在新课标 “阅读”与“鉴赏”目标要求下,考试说明在最新的表述上不仅给人很乱的感觉,而且事实上也还是违背新课标精神。因此倒不如在先“阅读”后“鉴赏”的前提下,“阅读”侧重考查“实用类”和“论述类”,“鉴赏”侧重考查“文学类”,三类中都按照先文言文,后现代文。 
  (三)“鉴赏”“探究”两大能力在内容表述上需进一步整合和纠偏。 
  “鉴赏”方面,在上文表述中,我们可以知道,原有的“现代文阅读”表述中的“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部分几乎和“古代诗文阅读”中“鉴赏评价”完全对应,前部分实际上仅仅多的是对“语言、形象、技巧和思想内容”作具体详细说明罢了。 
  “探究”方面,根据新课程标准表述,应该指的是“积累•整合、感受•鉴赏、 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中的“发现•创新”,即“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在实用对象上,应该不仅对文学类文本,而且也应该适用于实用类和论述类文本,但是08考试说明却仅对文学类文本提出此要求。 
  另外在说明里的第一条“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下面,却具体表述为“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仔细研究发现,它犯了对象和方法混淆的毛病,可以修改为“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和“要求从思想内容与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二、个性版的考试说明(主要指“考试内容及要求”和“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部分) 
  考试内容及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江苏省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确定语文科考试内容。  
  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文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除明确注明为选考,其余均为必考。根据江苏高考方案,另有加试内容。必考、选考和加试内容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甲、阅读 
  (一)文本  
  1.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述类文本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  
  2.实用类文本阅读  
  实用类文本包括传记、新闻、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  
  (二)能力层级要求:  
  【关于古代文类】阅读浅易的古代文 (一般只涉及实用类中的文言传记类,其他文体暂不涉及),“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  
  1.理解B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  
  这里“文言虚词”的概念沿用传统提法。“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常见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主要结合文意理解和文句翻译进行考查。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2.分析综合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考查重点主要包括指明信息的具体内容,判断信息所属的性质,根据要求提取相关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重点考查对文章的某一层次、段落或整体的把握能力。  
  3.探究F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3)探讨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于现代文类】(选考部分) 
  1.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重要概念”指准确把握文意时必须理解的概念。要注意这些概念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重要句子”指对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的句子。考查重点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极富表现力的句子,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2.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重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达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文章结构就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展现。重点考查把握段落之间相互联系,以及把握文段内部层次的能力。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要求归纳某一片段的思想内容或整篇文章的中心。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直接表述,有的间接表述;有的集中,有的分散;有的明朗,有的含蓄。要求能够筛选和辨析,并加以概括。  
  3.探究F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3)探讨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乙、 鉴赏 
  (一)文本 
  包括古今中外的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 
  (二)能力层级要求: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鉴赏,是在对文本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的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诗歌考查材料的选择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体裁的作品。 
  其他体裁考查以现代散文和小说为主,也可以选择合适的戏剧作品。  
  1.鉴赏评价D  
  (1)体会重要词语、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词语、语句的表现力,揣摩文本的语言风格。  
  “丰富含意”重在思想性,“表现力”重在艺术性。“语言风格”重在篇章整体性。  
  (2)欣赏作品的形象,鉴赏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形象”要求把握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内涵”要求注意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尤其是运用比喻、象征手法表达的言外之意;“艺术魅力”要求理解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现。  
  (3)分析作品结构,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注意散文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灵活性;注意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注意诗歌的意象和美感;注意戏剧中矛盾冲突的设置。  
  (4)概括作品主题,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评价重对作品表现出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  
  2.探究F  
  (1)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 
  要求从思想内容与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要求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3.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A  
  名句不限于教材内容,名篇篇目见《附录》。  
  丙、表达与交流 
  内容不变,略 
  丁、加试内容 
  内容不变,略 
  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为160分。凡选考历史科目的考生要做加试题,延时30分钟。  
  (二)试题类型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古文断句题、古文翻译题、简答题、表述题、要点归纳题、写作题等。  
  (三)试卷内容、题量、赋分  
  甲.阅读部分 (36分) 
  1.古代文类阅读(只涉及人物传记),4题,18分。其中单项选择题3题9分;古文翻译题9分; 
  2.现代文类阅读(选考内容) 
  以下两类阅读题,考生只能选定其中一类作答,不得选做另一类中的题目。  
  (1)论述类文本阅读,4题,18分。其中包含单项选择题和简答题。  
  (2)实用类文本阅读,4题,18分。其中包含单项选择题和简答题。  
  乙.鉴赏部分(36分) 
  1.古诗鉴赏简答题8分。 
  2.现代散文阅读(也可选择合适的小说或戏剧),4题,20分。其中包括简答题和表述题。 
  3.名句名篇填空题8分 
  丙.表达与交流部分(88分) 
  1.语言文字运用,5题,18分。其中包含单项选择题和表述题。 
  2.4.写作,1题,70分。 
  丁.加试内容  
  由选考历史科目的考生解答,其他考生不做。  
  1.文言文阅读,2题,10分。其中古文断句题,6分;简答题,4分。  
  2.名著名篇阅读,3题,15分。其中包含简答题和多项选择题。  
  3.文本材料要点归纳与分析,1题,15分。要点归纳题,表述题。  
  (四)试题难易比例  
  易30%,中50%,难20%。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