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搞中国传统文化堪虞

作者:不详  时间:2008/2/19 16:04:0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849
  昨天,本报发表了唐虞《“恶搞”中国文化后果堪虞》的文章,文章尖锐地指出,恶搞中国文化给世界带去的是对优秀文化认同秩序的破坏,给中国留下的是国家“软实力”的硬伤。昨天一早,编辑部就接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离休老人的电话,老人在电话里痛心地说,把孔子称为“丧家狗”,把李白称为“古惑仔”,把中国龙称为“凶图腾”,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恶搞,而是对中国文化的践踏和颠覆,是对祖宗的犯罪!老人呼吁,恶搞要有道德底线,必须保证不能颠覆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价值观念,不能破坏社会、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就眼下愈演愈烈的从娱乐圈到文化圈、学术圈的恶搞现象,记者进行了采访——
  恶搞,从娱乐消遣到文化颠覆
  前年底,让“恶搞”一词大流行的应该算是胡戈。他在网上扔下一个“馒头”,让成千上万的网民得到了一种别样的娱乐体验,胡戈也因此一夜成名。
  自此,各种恶搞短片如雨后春笋相继冒出,比较知名的有《中国队勇夺世界杯》《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等作品。恶搞的潮水很快又越过影视大片,漫向名人、经典、商业、草根、文学……所到之处,无不披靡。恶搞从少部分人的自娱自乐变成了一种集体狂欢。
  应该说,以颠覆的、滑稽的、莫名其妙的无厘头戏说娱乐圈的人和事,引大家开心一笑,在娱乐化时代也无可厚非。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场波澜壮阔的“恶搞”近来出现了新动向。恶搞主角从过去的草根人物,变身为现在的专家学者大学教授,恶搞范围从娱乐圈扩大到学术圈,恶搞对象从娱乐人物事件转移至中华文化,掀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如以孔子为噱头所作的“国学辣妹”式对古典文化的“恶搞”,以董存瑞等国家英雄为佐料炮制垃圾拼盘的政治文化“恶搞”,以雷锋为标记“悍然”“代言”于安全套的商业文化“恶搞”……前不久,北大教授李零出新书,在书中称孔子是一个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丧家狗”;北大另一研究古代文学的博士檀作文,认为李白是“唐朝第一古惑仔”。在此之前,承载着几千年中华民族象征的“龙”,也被学者们称为“凶图腾”、“丑图腾”,说“龙”的样子太可怕、太霸道,影响中国的国际形象,要推倒、重立。又有学者说唐僧虚伪、诸葛亮奸诈、岳飞是奸臣秦桧是忠臣、刘备无义关公好色等等。
  专家学者的学术研究,一向受到人们的重视。但他们对传统中国文化抹黑的“恶搞”,颠覆了传统文化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和庄严,引发了各方争议。
  恶搞是一种重新拆解,解构以前的意义,提供新的视角。但恶搞到底有没有底线?有专家认为,年轻人对影视作品、艺术作品的恶搞,是为了让人开心一下,也许可以一笑了之,但是,文化界知识分子恶搞现象的出现,实在是一种拔自己的根的行为。恶搞损害的绝不仅仅是文化本身,还会影响到人们的价值取向。有良心的专家学者都应该严谨地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自觉地拒绝“恶搞”。
  “恶搞”盛行的社会心理背景
  从恶搞国产大片到恶搞红色经典,再到恶搞传统文化,并且从网络世界蔓延到学术界,是什么造成了恶搞之风愈演愈烈?恶搞大行其道的社会心理背景又是什么?
  社会心理学家张纯认为,恶搞的产生在所难免,因为当代社会不像传统社会那样存在权威崇拜,一个开放、多元、张扬个性的社会,不可避免会把传统的偶像请下神坛,必然会有颠覆传统的现象,这是中国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必然结果。但是当下存在的恶搞过度,并且入侵学术界的现象,反映的是一种文化中空感。文化的传承是要有纽带的,这个纽带就是文化偶像和经典,当偶像和经典不断被颠覆,并且颇受欢迎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当下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底线并不那么牢不可破;当传统文化被扭曲化、卡通化、游戏化,并且只有解构却没有架构的时候,我们应该反思,文化的脊梁一个个被消解之后,中国文化该如何挺立?
  南师大社会学教授金一虹则认为,恶搞的潜台词是“你吓不着我,我不相信你”,恶搞这种形式有发泄和恶作剧的特点,表明对现状的不满和戏谑。它反映的是社会剧烈转型带来的价值多元让人无所适从,并且看到的负面东西太多,恶搞的背后,是我们精神层面的生存困境,很多人失去了道德底线和信仰,缺少值得敬畏的东西。
  另外,传媒的高度发达使得每个人都有机会当明星,“超女”成名了,“学术超男”成名了,出名的欲望勾引着人们,包括学术界。当大家都在发言时,如何使自己赢得更多关注?恶搞、颠覆、语不惊人死不休可算是一条捷径。于是拿文化名人和文化经典开涮以搏出位也就难免了,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越来越多的无赖恶作剧。但是当我们把神圣、崇高都打倒的时候,我们又到哪里去找一个精神家园呢?
  张纯说,恶搞传统文化是一件很恶劣的事,即使全社会都搞怪,文化人也不能搞怪,因为学术界是道德责任的最后底线,也是中国文化的最后底线,如果他们传播虚假、偏执的理念,那是一场灾难。
  “恶搞”导致文化研究庸俗化
  在转型期社会,价值日趋多元化,表现在学术研究上,一些传统观念乃至一些长期以来的“学术定论”受到冲击或怀疑,有时候,这是一种还原,或者是一种学术发现,本无可厚非。不过,福建省社科院院长南帆先生说,我们现在要注意的是,正常的学术研究与“恶搞”要区分开来,个别专家或学者“坐不住冷板凳”,屡出“惊人之语”,这不是正常的学术研究。分析起来,这其中情况比较复杂,有的有一点学术含量,但“抓其一点,不及其余”,有的“学术功力黔驴技穷,故意哗众取宠”,有的“侧重次要成分而隐藏重要部分”,学术,就这样被肢解了或被庸俗化了。从这些专家的心理上来分析,有的是为了“一夜成名”,有的是为了“暗渡陈仓”,有的甚至于就是为了“发泄”,究其实,这是学术浮躁化的表现,不是正常现象。
  针对这种情况,一些学者指出,学术浮躁化尽管不是刚刚出现的现象,但搭上“恶搞”之风,对正常的学术研究会造成很大的干扰。一方面,它会冲击正常的学术研究,对一些潜心学问的学者造成心理冲击,另一方面,不负责任的所谓“论断”会披上学术研究的外衣,造成思想、文化上的紊乱,不利于文化重建。文化上的“破”与“立”从来就是一个矛盾,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的“破”可以为文化重建创造条件,但超出一定的范畴,就会流于庸俗甚至于歪曲,对文化重建造成很大的干扰。因此,不少学者呼吁,在这个普遍浮躁的时代,作为社会、文化良知的学者专家尤其要耐得住寂寞,抵制各种诱惑,坚守学术阵地,端正学术操行,这样才能在学术上真正有所建树。
  中国美院院长许江对当下“恶搞”盛行的现象,痛心疾首地指出:文化是有尊严的,如果文化最后一味地娱乐,最终伤害的是文化的尊严。他指出,今天的文艺创作、文化生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时尚化、娱乐化、游戏化、商品化,戏说的背后是文化犬儒倾向,它以貌似的率真来游戏人生,以自谑谑人的方式来恶搞文化,面对这种现象,文艺创作必须坚守道德力量,坚守人文关怀。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