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学生情感中的善与美

作者:西安市高新第一中学 高娜  时间:2008/2/23 11:10:4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815
  当教师多年了,同一篇课文每教一遍的感受都大不相同,每一遍都有新的认识与心得。总体感觉教学其实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第一遍教的重点是理解文本与夯实相关的基础知识,第二遍教的重点则会落实到以阅读分析来带动写作手法的学习,第三遍则会意识到教学中的阅读、写作和情感教育实际上是相互联系的三维目标,所以还应注意到思想情感教育的落实。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可见文章是心灵的产物,情感因素的培养也是不容忽视的。除教材中的文章以外,我也经常与课文配套,为学生选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边读边议,边学边悟,到后来,明显地感觉到文学对学生写作的引导和心灵的感染作用远远超过各种“说教”。
  在日常教学中,我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和进行情感教育,在以下两个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一. 以大家笔法带动写作实践。
  在我班讲完《故都的秋》后,学生大都能意识到写季节其实是写心境。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万物皆着我之色彩”。散文《故都的秋》形散神聚,全文都紧扣文眼“清、静、悲凉”。所以郁达夫笔下的“清晨小院”“槐蕊轻扫”“秋蝉残鸣”也都是如此。一片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文中“清、静、悲凉”的景物、人事均是作者的心境使然。然而,怎样才能让学生把这种散文写作的大家笔法转换为自己的能力呢?我又附加了一篇脉络更为明晰的朱自清的《冬天》和同学们一起品读。通过分析,学生们得出《冬天》写的是作者少年、青年和中年三个发生在冬天的温馨的片断,概括结构得出了文中的“三镜头法”和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然后,我布置了关于这种笔法的写作练习,请同学们以“季节里的温馨”为话题写一篇运用“三镜头法”的散文。作文收上来以后发现佳作频出,学生不仅学到了散文写作的结构与笔法,而且打消了对散文的畏难情绪,放手写出了有真情实感的作品。
  附学生范文:
  秋天
  宁静妍
  每到秋天,我都会生一场病,也不是什么大病就是发个烧。每次发烧的原因都一样:不喝水。每次我一发烧,妈妈便会骑自行车带着我在漫天黄叶与满地落叶中间穿行前往医院,车后座上的我被包裹得严严实实。这一幕已定格为我童年记忆里一个温馨的镜头了。到了医院,其实每次检查的结果都一样,因为我手背上的血管挺明显的,最后都会让我打吊瓶。妈妈看我打吊瓶时,嘴里总是埋怨我怎么不听话,下次再不想管我了,但她心里却想着怎样让我能快些恢复。有时候她的身体也不好,但她却坚持要在我病好后,再去给自己看病。生病时的人胃口都不好,妈妈便会冒着寒风大老远去买我最喜欢吃的东西,再亲眼看我吃下去。秋风吹起,我总难忘这温情的片段。
  秋天的天气变化无常,可能是因为我长大了,强壮了一些,这几年的秋天没有再发烧,但新的毛病又出来了,只要天气有些凉,我在跑步时便会没有理由的咳嗽,甚至早上在路上走时也会这样,有的时候严重了,只能蹲在地上才可以缓一下,在家靠父母照顾,在外面照顾我的便是朋友了,每当咳嗽的时候,朋友便会扶着我,陪在我身边,倒水给我喝,说话安慰我,那个时候哪怕我再难受心理也会是温暖的,不会厌烦这令我痛苦的秋天了。
  又是秋天,想到奶奶给我讲她年轻时的故事,奶奶只是初中毕业,因为是家中长女,将上学的机会让给了弟弟,秋天到了,地里的活儿很多,许多活都要让奶奶来做,当奶奶忙得不可开交时,一个憨厚的身影说:“我来帮你吧!”抬头一看,一个小伙子站在她面前,傻笑着……这个小伙子便是我的爷爷。
  一年一度秋风起,秋日里的温馨,正如灿烂的落叶,珍藏着人生季节中,以温情沉淀的靓丽的一抹颜色。
  相似的阅读和写作教学相结合的例子还有许多。如:以《纪念刘和珍君》第五节学“特写镜头聚焦法”;以《六国论》学“引论—本论—结论”的议论文写作结构;以《游褒禅山记》学“前叙后议,因事说理”的手法和比喻论证法;以《项脊轩志》学“事细而情深”法和结尾处的“以景结情法”……
  二. 以文学作品促发情感教育
  读美文,培素养;写佳作,塑灵魂。好的文学作品是有助于净化学生灵魂,陶冶他们情操的。新课标也把情感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目标之内。有时候,阅读、写作的教学还要讲求寻找最佳契机,以取得最佳的效果。
  如家长会后,有一些同学对家长的抵触情绪非常明显。在言谈中、随笔中他们总是抱怨家人对自己不够关心,不够理解,甚至有人竟然说:“我的事与他们无关”“家长会完全没必要开,他们根本管不了我”……于是,我找到了一篇曾经给了我很深感触的小文章《男孩和他的树》,配乐朗诵给学生听。
  附原文:
  从前,有一棵巨大的苹果树。有个小男孩每天都喜欢在树下玩耍。他爬树,吃苹果,在树荫下小睡……他爱和树玩,树也爱和他玩。时间过的很快,小男孩长大了,他不再每天都来树下玩耍了。
  一天,男孩来到树下,注视着树.“来和我玩吧。”树说。“我不再是孩子了,我再也不会在树下玩了。”男孩回答道,“我想要玩具,我需要钱去买玩具。”“对不起,我没有钱……但是,你可以把我的苹果摘下来,拿去卖钱,这样你就有钱了。”男孩兴奋的把所有的苹果都摘下来,高兴的离开了。男孩摘了苹果后很久都没有回来。树很伤心。
   一天,男孩回来了,树很激动。“来和我玩吧。”树说。“我没时间玩,我得工作,养家糊口。我们需要一栋房子,你能帮助我吗?”“对不起,我没有房子,但是你可以砍下我的树枝,拿去盖你的房子。”男孩把所有的树枝都砍下来,高兴的离开了。看到男孩那么高兴,树非常欣慰。但是,男孩从此很久都没回来。树再一次孤独,伤心起来。
    一个炎热的夏日,男孩终于回来了,树很欣慰。“来和我玩吧!”树说。“我过的不快乐,我也一天天变老了,我想去航海放松一下。你能给我一条船吗?”“用我的树干造你的船吧,你就能快乐地航行到遥远的地方了。”男孩把树干砍下来,做成了一条船。他去航海了,很长时间都没露面。
  最后,过了很多年,男孩终于回来了。“对不起,孩子,我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给你了……除了我正在死去的树根。”树含着泪说。“我现在不需要什么了,只想找个地方休息。过了这么些年,我累了。”男孩回答道。“太好了!老树根正是休息时最好的倚靠,来吧,来坐在我身边,休息一会儿吧。”男孩坐下了,树很高兴,含着泪微笑着……
  也许你对这个故事感觉很熟悉,因为这是关于我们每个人的故事,故事里的树就是我们的父母.爱情可以枯萎,友情可以凋零,生活可以一波三折,而父母之爱却永不衰竭!年幼的时候,喜欢并依赖着父母,长大成人后就想着要离开了父母,只有遇到麻烦或感觉劳累的时候,才会回到他们身边,可是父母总是支持着我们,期盼着我们,竭力给我们一切,有时候甚至生命!
  读完文章,我请同学们先发表各自的感受,又把自己在家长会上的感受讲给学生们听,我说:家长会上最令我感动的是所有家长注视我的眼神,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行业,许多都是行业精英,是什么让他们如此专注的听我的每句话,记下密密麻麻的笔记呢?是爱,是他们对孩子的爱。散会后许多家长把我团团围住,只为恳请老师能对自己的孩子多一些关心与照顾。他们是唯恐给你们的还不够多,为你们做得还不够好啊!只要能给予并让你们快乐,他们就会感到无比的快乐。可是我们真的要像文中的小男孩那样冷漠与残忍吗?毕淑敏在《孝心无价》里说“有些事我们年轻的时候不懂,可懂得了的时候,却不再年轻。”父母等待我们孝敬他们的时间是有限的,“子欲养而亲不在”是一种怎样的遗憾与悲哀啊!学生们陷入了沉思。再发言时,学生们的体悟深刻多了,最后全班达成了“要让父母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共识。这一周学生们写来的随笔,有许多都是与此相关的。有不少文章读来感人至深。
  附学生范文:
  坚韧的爱
  张诗雨
  亲情就好比树根一样坚韧,即使在摘完它的果子,折掉它的树枝,砍掉它的枝干,他依然坚韧的插向泥土,坚强的吮吸属于自己的营养。
  听完了男孩与树的故事,忍不住掉下了眼泪。这眼泪与其说是感动的泪水,不如说是悔恨的泪水。父母不断地给予我们他们所拥有的一切,可是回报哪里去找?这几天我一直高烧不退,感冒使我头昏极了,学校里没有什么依靠,便打电话给家里。爸爸为了生活还在外地出差,家里只有妈妈一个人,她一听我的嗓音就被吓坏了:“乖乖地,妈妈马上赶过来接你回去,先把药吃了。”我隐约听到妈妈那也略带沙哑的嗓音,她肯定是被急坏了,知道妈妈不会开车,来接我真的很不方便。可是很快她就赶到了校门口……
  下午妈妈带着我最爱吃的零食来接我回家,她急匆匆地没来的及化妆和修饰,显得苍老了许多,手被寒风吹得冰凉,我握着她的手一直凉到了心里,往事种种涌上心头……
  记得上高中以前,学习成绩一直都很优异,每次开家长会妈妈都会非常开心,在家长会上介绍经验。可自打上了高中以后来,我学习成绩的退步真让人不能忍受,就连我自己都觉的丢人,更别说性格好强的妈妈了。我曾这样问过她:“妈妈,你是不是对我绝望了?”“没有,只是有一点点失望。”她淡淡的说完静静地走向厨房继续做我最爱吃的菜。我无语,只能愣愣地站在那里,看着那个忙碌的身影,一如既往的为我操劳,真想狠狠的抽自己一巴掌,希望在此觉醒。
  听着男孩与树的故事,想着妈妈站在门外,左手拿着吊瓶,右手拿着好吃的,不停地在人群中寻找我的身影,对,她确实对我有些失望,可这怎么也阻挡不了那份坚韧的爱。
  这么多年来,岁月催人老,可每每我过生日时,这天她比谁都幸福。我知道,生日这天是十六年前母亲最难熬的一天,但因为这天她的女儿最快乐,所以她也就最幸福。
  妈妈,虽然在您的眼里我永远都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可是我已意识到,我早已欠你一句:“妈妈,我爱你!”
  在随笔评讲中,我请写得好的学生念了自己的作品,文中的这些细节就是发生在他们生活中的真实的事,所以更加真切、动人,全班同学都从中获得了深刻的启示与教育。
  总之,文学是人学。叶圣陶先生曾经把作文与做人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既是作文的需要,更是做人的需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在这方面的尝试还是不够的,语文课的目标绝不仅仅停留在学生让学生高考得到高分上,语文教学应用真正的好文章让学生体悟到善良的阳光,正义的锋芒,哲理的火花,壮怀激烈的英雄主义气息,震撼心灵的人道主义情感……一堂语文课的成功与否,不在于教师的讲述是否精彩,不在于学生的活动是否积极,而在于学生究竟学会了什么,懂得了什么。把阅读、写作和情感教育的三维目标落到实处,点燃学生情感中的善与美的语文课才是真正有效的,令学生获益终生的。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