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阅读教学及问题设计中的对话艺术

作者: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文通中学 王飞  时间:2008/2/28 16:46:0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072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因此,课堂上会呈现出教师一言堂的局面。不过在越来越强调新课改、倡导学生主体地位的今天,这样的授课模式已经不再受青睐。因为它忽略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学过文学评论的人都懂得,文学作品只有在经过读者的阅读鉴赏之后才能体现出其价值。但长期以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把自己在学生时代接受的知识再一次传授给学生,教师承担了“二道贩子”的角色。然而,真正的阅读鉴赏过程是读者根据自己的情感经历对作品进行深入理解升华的过程。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由于知识层次、人生阅历和阅读经验不同,在阅读后所获得的感受和结论也就不会与教师的感受一样。而教师却要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怎能获得完美的属于自己的阅读享受?所以在教学中、特别是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心中一定要有对话的意识。比如在讲解《幽径悲剧》时就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由于这篇文章有着较为深刻的思想性,特别是涉及到一些历史问题、政治因素,而学生的知识水平、人生阅历有限,难以理解文本。如果教师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强加给学生,那么效果可想而知,甚至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改变一下教学方式,先让学生自己说出对文本的初步理解,再引导学生步步深入,逐渐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最为重要的是学生认为他得出这样的理解结果是他自己的思维结果,而不是老师的讲解,他内心深处就会有一种成就感,会激发他的学习热情,对他今后的成长大有裨益。而这一过程恰恰就是对话的过程。
  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作品渴求被读者理解,而读者应以积极的应答,深入理解文本,这就构成了对话。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相互对话,是思想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抓住有利时机,设计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和人生经历去体验作品,将文本中的素材与自己的知识积累和人生经历有机结合,力求在对作品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得出属于自己的对作品的感悟,这样就会获得独特的情感愉悦。
  语文教学过程中离不开提问,提问的过程也需要对话。要与学生充分展开对话,语文课堂上的问题如何设计就显得极其重要,问题设计得好,能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能较好地展现课堂中教与学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对话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语文课堂提问的目的应该是学生内在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展现,使学生感到自身的才华体现出来,自己的价值被别人所认可,自己被尊重与被赏识,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潜在材料,满足学生好奇心理,培养学生对语文本身的兴趣。如果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能适时提出一些别出心裁的问题,如给课文换一种表达方式,换一种构思渠道,用这些方法给学生展现一个新颖的思维角度,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得到精神愉悦。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精神愉悦不再来自教师的表扬与夸奖,而是来自学生自己获得成功的喜悦,来自语文教学中的对话。如在教学《活板》这篇课文时,我们可以假设毕升没有发明活字印刷,那么现在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一定会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顿时就会活跃起来了,教学的效果肯定会大为改观。
  所以说,语文教学中对话应该成为沟通教师与学生的渠道,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充分体现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先进的教学理念。从而最大程度的激发潜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热情,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使语文课堂中呈现出教师与学生激情互动的良好局面。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