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着思想的行囊上路——阅读教学点滴体会

作者:佚名  时间:2007/10/29 20:45:3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936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和信息,吸取精神养料,提高生存与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当今社会,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和信息时代的到来,阅读愈来愈受到重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阅读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生命内容,人们常常把阅读看作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钥匙、通往人类精神世界的途径。阅读教学更是贯穿了语文教学的始终,而且是最重要的环节。编入教材中的课文,是贯通古今涉猎中外的经典之作,具有厚重的思想内涵、丰富的情感体验及深厚的文化积淀,它能唤起我们丰富的人性、正义感及对生活的热爱等美好的情愫,能促进我们精神世界的发展。可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一种并不乐观的现状:课外阅读浮光掠影,文本阅读人云亦云。体现在习作中,或内容浮泛,或观点随俗,让人看不到张扬的个性,触不到鲜活的思想。那些在课堂内外读到的学到的东西,好像是写在沙滩上的字,在时间的风刮过后,也就没了踪影。何以至此呢?我认为这是因为阅读中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没有真正的用心灵参与感悟,在放飞了思绪之后没有沉淀下思想。
  当然,这责任并不全在学生。我们有很多教师,不能说不敬业,不认真。备课上课有明确的目的,清晰的思路,齐全的环节。然而又有多少人课堂上不是为实现自己备课中确立的目标而牵着学生的思维前行,虽步履维艰,也不辞辛劳;学生虽有讨论切磋,见解陈述,最后也往往都归入了教师所谓的权威大一统中。结果浇灭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摧折了学生个性的头角,占领了学生思想的阵地。学生在阅读中得到的往往都是暂借别人的东西,自然不久就会还回去,最终思想的行囊还是空空的。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的确,只有真正领悟理解了的东西才是自己的,才能够沉淀下来。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自主体会,自我沉淀,自我提升。从而充实思想,升华人文品格。 在教学中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在阅读中的感悟和体会并予以科学的评价 
  由于每个阅读者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所以,阅读是个体行为,是反映个性心理的行为。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多一些学生的领悟,少一些教师的分析,多一些个体的独立思考,少一些预设的统一答案。学生只有通过独立的读书、思考和练习,才能使知识得到内化——吸收,外化——表达。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感悟、体会相当重要,毕竟每个人的思维特质是不同的。而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带着兴趣和思想进入文本,教师肯定性的评价是很重要的。语文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在很多时候“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所以,不求所谓的正确,只要符合生活的逻辑,符合语文的逻辑,符合文本的逻辑,自圆其说就应是不错的解读和感悟。
  例如,教学《荷塘月色》时,引导同学们 解读“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有同学说这是理想与现实矛盾的迷茫与彷徨,有同学说这是自身价值不能得以实现的焦虑和忧郁,有同学说这是放弃对这个社会承担责任的自责和负疚,还有的同学说这是生计艰难的苦闷与无奈……而教参仅归于这是对蒋介石叛变革命的黑暗现实的不满。对此,我没有仅凭教参否定同学们的答案,而是肯定他们善于解读思考,理解深刻到位。从而保护了他们积极思维的热情。于是在接下来教学《我的空中楼阁》时,当我提出“李乐薇这个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的作家,何以生出如古代陶渊明那样的逃离现实生活的情绪?”时,同学们各抒己见,大胆展示自己的思想和才情,课堂气氛很是热烈。当然,思想的沉淀、能力的提升是自不必说的。
  二、引导学生养成读书必动笔墨的习惯,或旁注,或随笔,及时捕捉并记录瞬间闪现的思想的火花。
  现代语文阅读教学理念告诉我们,对于课文中的关键语句的理解,对于文本内涵的把握,不是仅让学生口头上说说而已,这既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再思考、再深入,也不利于其他学生的信息共享和再创造。让学生把有创意的阅读理解写下来,有利于学生深思、推敲,充分反映个性特点,有利于部分学生克服浅尝辄止的不良思维习惯,况且,真正的自主阅读更多地表现为自己作批注,写随笔而不只是口头交流。
  让学生把自己对文章的感悟、理解、体会写在文章的语句旁边,做简短的旁注,这样利于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体会,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又能提高学生的各种阅读能力。写随笔是阅读的进一步深化,因为要把大脑中的信息转化成语言文字并表达出来,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整合提高,这样思想就会更加成熟,能力就能得以提升。
  不过,要让学生真正的动起笔墨读书,就必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独立阅读思考,感悟体会,老师就得放手让学生从多方面着手去读书,而不是要学生跟着老师提出的问题去读、去想、去回答。把学生的被动变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个体性,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和展示。这样学生在交流时就不会千篇一律,而是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精彩。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汲取来自别人的精华,从而达到取长补短,互相激励,互相比试,共同进步的目的!
  例如,教学《篱笆那边》之后,从同学们的随笔里,我看到了很多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鲜活思想。有的同学说 “草莓”象征美好的事物, “篱笆”象征束缚思想、限制行动的礼法规矩,“上帝”是权力、权威的代表,又是正统的化身,于是得出思想:现存的一些制度压制着青春的个性,扼杀了他们的创造性,作为年轻的一代,要固守一份信念去拥有那份美丽的向往。有的说,“篱笆那边”实际是一种距离,而我,“就是架在我之所无和我之所有之间的一座桥”,重要的是要用 “我”的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还有人说,那“草莓”也许只是徒有外表的美好吧,诸如“绝对的自由”、“中学生的早恋”等,更有人提出,“篱笆”也许是一种代沟,“上帝”也许是成熟了的自己,等等。有同学还尝试着仿写改写。这样,学习之后,这首短诗给学生留下的东西就很多很多。
  三、引导学生在交流和评价中,展示自我,激活思维。
  阅读教学不仅是学生个性化的独立思考、感悟的行为,也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过程,而这对话应是平等的,因为,“平等对话”是彼此心灵沟通、人格对等的精神交流,它可以提升语文课的生命质量,实现学生智慧的灵动迸发。“平等对话”不仅讲究形式,更注重实效,所以,它要求教师学会倾听学生的发言,关注学生的思想。因为只有这样,“对话”教学才不会流于形式。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以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为前提,进行多向交流,以自由、开放的形势和氛围,弘扬个性,并努力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对接。我在教学设计中把着力点放到疏通这种对话中,创设平等对话情景,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面对不同的思想,积极交流,与文本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构建理解的桥梁;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敞开心扉的对话中,实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欣赏和评判,实现人格对等的精神交流,实现学生张扬个性的自我超越。
  如学习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让学生自读自悟,写旁注,写随笔。然后互相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留心听别人的发言,一边听一边思考、分析,并评价、补充。学生精彩的发言,既是情感的流淌,更是灵性的涌动;既是心灵的独白,又是个性的张扬。的确,语文课堂不应是“清纯世界”,而应该是“五彩缤纷”;不应该是“封闭的家园”,而应该是“自由的天堂”;不应该是“枯燥的煎熬”,而应该是“愉悦的享受”。让学生自由倾吐、体会和感悟,感言于心,以心化言。学生感受到的是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的是心灵成长的愉悦,感受到的是思想成熟的幸福和甜蜜。
  四、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空间,增加思想厚度。
  语文知识浩如烟海,应用起来变幻多姿。学生单从课文获得的信息远不能满足分析问题及表达的需要。作为语文能力基石的阅读,如果仅仅靠有限的课文,那只能是杯水车薪。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不能只局限于课文。在完成课文的教学目标后,应引导学生打破课文界限,适当将思维引向文外空间,向横向拓展或纵向延伸,变“平面式”的教学模式为“立体式”,增加信息量,扩大知识视野,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知识是教不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我国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也曾说过:“教室的四壁不应是水泥的隔泥墙,应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多种孔道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 这就是说,在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方面,除注重课文本身的阅读外,还要注重延伸到其他文章的阅读;除重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通过合理的迁移与拓展,开阔视野,活跃思维,积累思想。
  当然,拓展的方式方法是多样的。
  例如,通过对比手段拓展,加深对文本的解读。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采用比较阅读,对提高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语言的妙处,形成语感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能够加深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地深刻理解。
  例如,通过联想、想像手段延伸,训练思维,丰富思想。联想,是从一事物推想另一事物的思维过程,它能拓宽思维,延展思维深度。通过联想,或扩充教材中某个知识点的含量,或引入作品的背景材料,或穿插有关的科技、自然知识,或朗读相关的诗词、文章等,均能达到延伸阅读教学的目的。适当的联想,可丰富教学内容,扩大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激情;亦可活跃教学气氛,愉悦学生情感。想像,是指在知觉材料上经过新的组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没有想像就没有创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想像鉴赏作品,通过想像,使课文里描绘的人、物、情、景显现脑海并补充、重组,以至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获得立体形象。这样,都能丰富文本内涵,增加思想厚度。
  例如,通过列举手段拓展,内外兼收。即教师以课文为依据,瞄准切入点,恰于其分地列举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材料,就能一举多得,达到内外兼收的效果。
  根据高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求知愿望,在阅读教学中,我常就某一阅读材料为中心,迁移拓展相关的材料,搜寻更多的阅读材料加以整理,拓展学习内容,并延伸思维空间,从而对该素材描述的事件所处的大背景,或者在某个特定的视角上形成自己的认识,进而加深对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例如学习《勾践灭吴>>,通过拓展大背景,不仅看到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精神,而且也领悟到他已成为一种文化,成为民族灵魂的精髓。还认识了范蠡、文种,了解了夫差、伍员,多角度的解读了文本,收获了思想。诸如,“人,应该敢于检讨自己”“得民心者的天下”“毅力是成功的关键”“永远不要轻视自己的对手”“失败,是一种锤炼”“仁者无敌”“创业容易守业难”等。这样,文章给学生留下的思想自然就厚重多了。
  阅读教学新理念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保护学生的阅读热情,拓展学生独立阅读的思维空间,从而激活思维,留下思想,提升素养,达到读有所获的目的。所以,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还须加大力度以科学的方法并注入人文精神,鼓励学生带着思想的行囊上路,引领学生在阅读中放飞思绪,沉淀思想。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