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点燃语文研究性课堂的阅读教学教学反思

作者:佚名  时间:2007/9/24 22:27:0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213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工作二年以来,身为语文教师的我一直想尝试语文研究性课堂教学,为此我做了一堂网络课,课题为《逆境中的智者——苏轼》,我以网络资源为辅助工具,和学生一起来探讨苏轼的逆境人生观。今天的这堂课,让我豁然开朗。以下就结合我的授课过程谈一下在教学中的反思。
  (一) 导入新课
  创设古诗的情境,走入历史,切入文人的人格魅力这一主题。同学们点击页面浏览苏轼的生平背景,面对网络资源学生能够筛选重要的信息,体会才华横溢的诗人屡入逆境从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 赏析文本
  浏览本节目标,通过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体会作者被贬黄州时的思想感情、人生观。为此在网页中设置几个问题,分析文本的同时学生可以根据网页中提供的“参考资料”作答,很多同学都能够把信息筛选出来,由此探索词人的逆境人生观。
  (三)讨论天地
  由于是网络课 ,为了充分调动同学们的主动性,设置了“讨论天地”页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浏览的网络资源,把苏轼的逆境人生观是如何在文本当中体现的,通过论坛的形式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根据拓展阅读和文人品读页面发表自己看法,这样每个同学都可以畅所欲言,避免了有话不敢说,怕说错的心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四)拓展阅读
  以“拓展阅读”的形式,让学生在网页中浏览苏轼被贬黄州时的作品,进一步探索这位词人是如何在逆境中进行智者选择的。学生对被贬黄州的作品做了全面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及佛道思想在其中有所体现,然后以《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和《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为代表作品 ,进行对比进一步探索苏轼的逆境人生观。 苏轼身处逆境调整自我,坦然面对,超越自我,宠辱皆忘。学生把自己的观点发在论坛中,同时可以提出质疑,互相品评。依据新课标精神的指导,学生在研究性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自主探究,自主合作,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内在的潜能。
  (五)文人品读网页
  打开 “文人品读”页面,学生可以根据文人对苏轼作品和人生观的评价从而进一步探索词人的内心世界。课前我已经让学生查阅苏轼的资料并让他们以文章的形式写出来,把学生优秀的作品呈现在网页中,设置为“读者品评”页面,这样在这堂网络课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积极主动走进课堂中来,用鼠标点击自己想要浏览的文章,浏览网页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登陆互联网,寻找与这堂课有用的资源,并把自己观点呈现在论坛中,学生们彼此主动在交流,而此时的我只是这堂课的辅助者,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都是主动的,改变了阅读信息的获取教师是唯一资源这一传统,真正体现双主导学的教学模式。
  (六)作业设计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中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所以依据这一点我设置了以下两个问题。
  1.将辛弃疾的《破阵子》与陆游的《诉衷情》作比较,体会二者之间的异同。把你的看法传到论坛上,以便老师整理。
  2.也可以任选苏轼一首或几首词,赏析其内容、风格、手法。抓住一点深入剖析,不必面面俱到。
  由此根据以上教学流程。这一堂网络课总体上是很成功的,虽然是菁华的学生,同学们积极性很高,但是还有很多的不足,网络资源有他自己的弊端,课堂容量比较大,学生对资料的阅读不是很充分,还有很多学生对网络课很是生疏,这都是以后有待于探索和加强的。而作为一种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张华:《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本质》)既然“研究性学习方式”已经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了,而教师作为课堂的辅助者就跟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但教师不是同学们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依赖者,而是这项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所以在制作这堂网络课的整个活动中我做出以下两点反思
  首先,研究性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网络环境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平台,教学模式也因课堂与信息和网络的密切联系变得鲜活,可阅读、可搜索、可编辑,可远距离交流,课堂教学的时空可以无限延伸。理论上学生的主动性是提高了,但是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阅读范围的扩大,很多学生却无从下手,找不到突破口,在“拓展阅读”页面中部分学生因为浏览大量的信息,在短时间内整理不出思路,与此同时有的同学已经把信息反馈到“讨论天地”中,彼此在论坛中交流自己的观点,这就造成一些学生在一边观望风景,既不能动口也不能动手。而在“文人品读”也出现这种情况,所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大部分同学的主动性是提高了,而部分同学对资源的整理、运用上的问题也出现了,这是我在这堂课中出现的一个主要问题。
  其次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的转换
  在研究性学习中老师不再是同学们所要学习知识的权威代表,而是和同学一起探究知识一起应用知识的共同参与者。在整个网络课的制作过程中,学生把自己的作品经过搜集整理呈现在网页上,此时的教师角色完全转换为一个参与者,而不是依赖者,在这堂网络课中我的角色转换不够完全,在“拓展阅读”这一环节上,只有极少部分同学能把正确的观点呈现在论坛中,能够彼此交流,为了争取下一环节的时间教师过早的把观点呈现给学生,造成很多学生没有时间阅读资料,处于被动,所以在时间和学生的主动性把握上有待于加强 。而在整个网络课的流程中教师还是以说为主,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时在一定程度上还在依赖老师,所以课下有的老师提出这堂课在某些环节上更适于上室内课,给我敲了一个警钟,表明这堂课我的角色处于主动了,所以在以后的网络教学中一定总结经验,转变好教师的角色。
  总之,在以后教学中依据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中的主动性,教师指导学生去实现自己的主体地位,又承担起学生学习行为的指导者。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