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

作者:四川歧坪中学 付显华  时间:2007/10/21 12:35:2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4270
  众所周知,学生阅读能力生成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占课时最多、花精力最大的阅读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质量,影响着学生语文素养的生成,影响着学生生命的发展。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阅读教学价值观相应从对文本的“一元解读”转变为“多元解读”,“多元解读”就要建立在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语文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就指出并强调注重个性化阅读。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在接受新的学习任务时,每一名学生所带到新的学习环境来的原有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都是不同的,而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依据其原有知识、技能、态度而接受的过程。现代心理学认为,阅读过程是动态的,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主动而有意义的交流,并将阅读定义为“读者根据其知识经验从文本中构建意义的过程。”这就为个性化阅读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本文中笔者仅就阅读教学中的个性化阅读教学谈点自己的教学体会与期待。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阅读教学理念,为学生个性的彰显、心灵的放飞营造良好的环境。
  莱布尼茨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学习方式、情感需求、生活经验等不同,对文本的理解不可能一致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读《红楼梦》,“红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学家看见宫闱秘事。”对此,教师要构建安全、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参与思考、交流,使课堂教学成为多边交流、多向流动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教书,自己是在服务,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满意,每一个孩子都能发展,所以教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走下“神坛”,与学生的目光平视,做学生的伙伴朋友,走到学生中去,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平等对话平等交流。热情鼓励学生敢于说,敢为人先,标新立异发表自己的见解,让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还要善做一个“引导”者,认真倾听学生的“芸芸众声”,善于觉察他们独特新颖的视觉,捕捉有价值的问题,再为学生搭建一个合作交流的平台,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他们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在“仁者”、“智者”的交流碰撞中悟出“真谛”!这样,学生的个性会得到充分的彰显。
  二、指导学生有效地个性化阅读,为学生个性的张扬安上翅膀。
  要提高个性化阅读的有效性,阅读方法指导很重要,好的方法是良好阅读的必要条件。这里,不妨将这指导方法借用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来说明。
   首先是“占有”,即让学生大量阅读,占有大量信息,为个性化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丰富的阅读量,广泛的阅读面,能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储备、思想的源泉。教师应充分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如提供阅读书目,建议学生间交换藏书,为学生选择不同国别、时代的作者,不同体裁、题材、风格流派的作品,鼓励学生“互补”阅读——读自己不感兴趣的或平时涉猎很少的作品等。同时要注意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让他们在书海中自由游弋,不可限定或指定给学生的阅读安上枷锁,否则只会打消他们的积极性,毫无兴趣可言,就谈不上大量阅读。
  其次是“挑选”,即让学生独立自主阅读,主动积极思维,“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此为个性化阅读的关键之举。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应让他们明白自己是阅读的主人,谁也代替不了也是无法替代的。面对文本时,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了解文本所表达的信息,同时伴以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质疑,选择出适合自己的,有所感悟,有所思考。经典的解读永无止境如《故乡》,要让学生“读出自己”,挑选出自己理解的突破口,可以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思考。就文中中年闰土再见“我”时一声令人震动、揪心的“老爷”,想想自己如果见到了多年不见的童年伙伴,却发现彼此某方面的悬殊,比如家庭的变故,或者彼此学习成绩的差距,考上重点学校或——这时双方的心理怎样?是否不自觉地产生隔膜?那震撼揪心就不难理解了。再关于文末“路”的警句,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中有关“路”的种种经历与见闻,领悟其内涵“路是人走出来的”、“路在脚下”。象这样的阅读,既认识自我,读出个性,又亲近着作者,达到了个性化阅读的效果。
  再如,分析《东施效颦》时,有学生就认为东施其实是个爱美的女子,她知道自己长得不美,这说明她有自知之明;她去效仿西施,说明她想完善自己,这种行为其实值得我们赞赏学习的。象这样积极主动思维,能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展现出个性的学生,教师一定要持鼓励、欣赏的态度,决不能加以遏制,扼杀个性的苗头。这样,通过有意无意的自我挑选阅读,同学们会一个接一个地发现自我,找到自我,张扬出赫赫个性。
  最后是“创新”,让学生审视文本,跳出文本——即进行创造性阅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阅读。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作品包括具有未定性的文本和读者阅读过程中的具体化,二者结合才是完整的作品。也就是说,作品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读者对文本的接受过程就是文本的再创造过程,也是作品得以真正实现的过程。由此而看,阅读过程是读者与作品与作者的对话过程。这种对话过程充满了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究。比如文本中具有许多不确定性和空白,这就靠读者在对话中以自己的理解去确定,去填空。如《红楼梦》中林黛玉临终前,只说了半句话:“宝玉!宝玉!你好……”这半句话历来被认为是续书作者的神来之笔,因为其潜在的信息无比丰富:是爱?是恨?是怨?是悲?……那么学生在这里该如何确定?可以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细细体会黛玉此时的百感交集而又难以言传的内心活动,再作出合乎情理的推断,来猜想黛玉此刻耿耿于怀却终未言明的意思。这就是学生的创造性阅读,以个性的理解去合乎情理地解读自我情理之中的文本。
  我们要指导提倡学生对文本进行多角度阅读、多层次阅读、比较阅读、有创意的阅读,甚至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发挥联想和想象,拓展思维空间,以创造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来。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误读”,尽管会与作者的创作原意不符,但只要符合文本或生活的客观实际,勇于批判继承,很好地推陈出新,未尝不是一种“创造”!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阅读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标准导向,养成健康时尚且个性化的审美观。比方说,不能把“狐假虎威”中的那只狐狸变成了“聪明、机灵、化险为夷”的楷模,不能把《愚公移山》里的愚公当成不会审时度势、因循守旧、无经济头脑、没有效率观念的蠢人等。
  三、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让教师做学习型教师,为性化阅读教学提供保障。
 叶澜教授说过:“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质量的教育;没有教师的精神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的精神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所以,教师对教学的生成起着不可比拟的作用。但要做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阅读、写作,夯实人文底蕴,提高思想境界与文化品位,做一个有“个性”的老师。老师的“个性”还在于在教学中抓住自己的长处,或以敏锐的洞察力,或以渊博的学识,或以独特的见解,或以丰富的感情,或以乐观的天性,或以幽默的语言,形成自己鲜明的教学风格;更在于在不断教与学中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为个性化语文教学找到注脚。因为教师不是一个仅用文章学原理解读读本,以追求教学方法与技巧为要的“教书匠”,更不是一个教参话语的复制者,也不是作者作品与学生之间的“二传手”或“中介人”。概言之,语文教师应是一个艺术家,他始终要有一种独特的“语文味道”,“以情语文”,精心构建每一堂课,给学生以学习语文是享乐的感受,激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张起他们个性化阅读的风帆。再赋以自己的个性化阅读体验,找到阅读的突破口,让自己感动,让学生感动,共同开创出个性化阅读的广阔、深远前景。毋庸置疑,教师只有不断阅读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素养,才能跟得上时代的要求,教育的要求,学生的要求。我们努力着,期待着,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师生心灵相约,携手共建特色人生审美人生辉煌人生。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