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突破高考大阅读得分瓶颈——浅谈高考文学作品阅读解题技巧
作者:江西省永丰中学 小桥流水大 时间:2008/3/3 11:16:2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992
应对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鉴赏题一定要有科学的解读方法,要有敏锐的捕捉信息的能力和规范的答题技巧。唯有如此才能突破高考大阅读的得分瓶颈,从而获得理想的高考语文成绩。
一、 科学快捷的阅读作品,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
《考试大纲》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基本要求主要包括“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三个方面。而这三个方面都是契合文章的思想主题的,都是从文学作品的主题上派生出来的,而且都必须回归到作品的思想主题上。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都必须在理解了作品的思想主题的基础上进行,而且必须紧扣作品的思想主题进行,因此我们在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文学作品时必须首先要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主题,这是答题的基本原则。在应试过程中许多考生并没有遵循这条原则,因而答题就出现了答案与问题无法有效对接或漏答要点而严重失分的现象。为此我们在答题前必须科学的解读作品准确的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如何科学快捷地阅读作品、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呢?
首先要深入品味作品题目的内含,初步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标题是作品的文眼,他或多或少地给以读者一定的信息或思考和暗示,我们在阅读鉴赏时就得把他们挖掘出来,为我们理解所用,这样可以化解我们理解的难度。如06年江西高考卷丰子恺的〈〈杨柳〉〉,看到“杨柳”这个标题我们就能确定这是一篇咏物散文,而咏物散文的解读关键就是分析托之物的特点和所言志的指向,而且我们可以联想该物的生物特点去理解把握,这样我们阅读的信息指向就明确了,把握主旨的难度就大大降低,所以我们在阅读这篇散文时只要抓住文中所表现出的杨柳的特点并把握作者对他的态度就能准确地把握散文的主题是通过赞美杨柳贱而有用、高而能下的品质,体现作者在为人处世上超越世俗名利的人生态度。又如2007年山东高考卷叶延滨的《灯火的温情》,标题“温情”就饱含了作者的深情,特别是“灯火的温情”,不免让人联想起人间的温暖,主题也许与此有关,由此作品的主题可见端倪了。其实这篇作品的主题就是人生路上的孤绝(困难和艰苦)环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感受不到真情和温暖,没有自我救赎的灵魂。这表达了作者对人间真情和温暖的渴望与向往,对人生信念和人格尊严的呼唤与坚守。
其次,要通读全文注意抓住文中的情感词语和各段的总起句、总结句或中心句,然后串起来理解,从而把握文章的思想主题。如2006年江西卷的〈〈杨柳〉〉一文,我们在深入品味标题后,再通读全文。在通读全文时只要我们抓住了文中“我喜欢”、‘我爱“、”我要赞美“等词语和文章中”听人说这植物是最贱的’、“我赞美杨柳美丽”等句子,就能快速的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最后要仔细品味作品的开头段和结尾段,特别是段中的议论句和抒情句。往往能从中品味出作者的情感,如2007山东高考《灯火的温情》的最后一段“其实,人难免不失意,失意时不失人格,不失风骨,不失高洁,才可独居寒冷的江峡中,成为高天银雪世界的惟一自持者。假如你在蓑笠翁的位置,会如何呢?我曾问自己。我说,我不如他,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以及2006年江西高考〈〈杨柳〉〉的最后一段都比较鲜明地表达出了文章的主题。只要我们考生注意从这些方面去解读就能快速地把握作品的思想主题。
二、 要敏锐的捕捉文本和试题提供的信息。
任何一篇文质皆美的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都是隐晦的,但又不是让我们读者欣赏时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特别是用来高考的文学作品,它的主题是确定的、深刻的。都在文本中能清楚地显现出来的。作者在文本中都给以了暗示、表明。甚至有些在试题的题干上给以了提示。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敏锐的捕捉信息的能力。因此我们在把握了作品的思想情感后一定要通读所有的试题,并把几道试题联系来思考,和主题联系来思考,分析命题者要考查的内容。这样解答起来可能就能做到答其所需、答其所望。如2006年江西卷18小题“积极向上是令人赞赏的,作者却觉得一般的花木向上可恶,这矛盾吗?为什么?”其实我们拿到这道题一分析就知道命题者出题的意图是分析作者写一般花木的目的。其实作者是为了和杨柳形成对比,批判一般花木的一心向上而却忘本,不知感恩。而且“矛盾吗?”提问本身就做了暗示“不矛盾”其实就是要对它进行两面分析。所以说我们在解答试题时要注意敏锐的捕捉答题信息。
三、 要规范科学答题
许多同学作品解读到位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也把握住了,但应试时总是要丢失很多分,于是就埋怨阅卷教师给分太紧。其实是自己在答题时不科学规范造成的。所以为了让我们少失分多得分,我们力求答题规范。
何为答题规范?规范就是一、要让我们的答案尽量靠近他们的参考答案,二、要表意清晰,问答对接要中意,三要全面回应题目所考查的内容。
如何做到规范?首先要认真分析问题的指向,要准确地找到答题区间。其次要明确问题回答的角度,最后要联系文章的主旨。此外答题时尽量借用作品中关键的词语。如2007年山东卷19小题.“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问题指向很鲜明,其实就是要我们分析开头段在全文表现主题上有何作用。我们为此就得从内容和结构上进行思考,关键要考虑主题。只要我们这样进行有效分析就会很快找到答案“从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起,行文自然,为下文谈人生的孤绝境界作了铺垫。”
总之,大阅读是我们考生的一个难点,但只要我们注意去化解,难点也会成为我们学业的垫脚石.
同步训练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音乐之伴
张抗抗
①音乐是有年龄的。
②在我们幼年的时候,音乐也许曾经是保姆。旋律的构成简单而稚拙,但每个音符都舒缓、柔和、温厚和淳朴。那节奏是摇篮式的,在摇晃着的歌谣里,我们的骨节一寸寸放大着成长着,却分不清保姆和音乐,是怎样各司其职又互为其主。
③少女时代,音乐轻捷的脚步,是我们第一个悄悄钦慕的恋人。我们在深夜与它相约,聆听它的倾诉和呼唤。乐曲中每一处细微末节,哪怕一个小小的颤音,也会让我们心跳脸红。那欢喜是纯真无邪的,来自生命本源的冲动,饥不择食,来者不拒,无论哪一种音乐都会使我们欢欣。但可惜那时我们太年轻,心里喜欢着,却无法分解和辨析它真正的奥妙。
④进入少年时代的尾声,音乐是托付和发泄所有的青春热情,寄予内心狂热崇拜和爱恋的对象。那一段“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们偏爱激昂、亢奋、热烈和雄壮的歌曲,严格说那已不是音乐,革命一度消灭了音乐。音乐在那个年龄已不再是音乐本身,而是作为激情的象征存在。对于音乐革命的热爱,爱得盲目而疯狂。更多的时候,它是一种煽动性极强的燃料,可将我们的血肉点燃,为信仰和理想奔走。
⑤当我们成为沉稳和成熟些的青年时,浮游荡漾在空气中的音乐,也渐渐沉淀下来。那时我们开始思考音乐,努力试图去读解和领悟,并试图与音乐对话。音符变得立体,有一种辐射和扩张的趋势,暗藏着你听得见或是听不见的声音。音乐不再仅仅是一种情绪,而有了实在和具体的内容,成为可视可感的语言和思想,甚至是哲学。你发现音乐世界其实是一条深不可测的隧道,内壁悬缀着抽象的音符,不可复制也不可临摹,往往当你开口或是动手将其制作成曲谱时,它们却已消失。你只能将其烙刻在脑子里,一遍遍碾磨成体内血液流淌的声音。
⑥被琐事杂事俗事缠身的中年,岁月匆促,音乐在生活中已是显得奢侈的享受,往往纯粹是一种娱乐和休闲。那时候音乐有点像一个分手多年的旧情人,只是在百无聊赖的日子里,会偶尔下决心安排一次有礼貌而有节制的约会。多少有点儿可有可无的意思,但若是真正割断情丝,又是不甘的。在忧伤的乐曲中,重温往昔的缠绵和恩爱,毕竟还有一种依稀的幸福感。
⑦音乐对于老年,若不是感官麻木得不再需要,那定是摈除得很彻底很坚决的。没有音乐的老年,也许枯涩也许灰暗但也许恰是因他的内心饱满滋润,而无须依赖音乐的浇灌。人到了老年,对音乐的选择变得十分挑剔。若是喜欢的音乐,必是自己灵魂的回声,是真正属于自己的。除了自己认定的那种之外,天下的音乐都是不堪入耳的噪声。所以老年的音乐,由于排除了功利的杂音,在自然淡泊的心境中,便有了一种宁静透明的质感。人走向生命尽头时,音乐不再是保姆也不是恋人,不是先哲更不是神祗,而只是一个忠实的人生伴侣。
⑧所以音乐具有着极其博大而丰富的包容性,音乐无法定义。不同的音乐可以被每个年龄段的音乐爱好者音乐迷分享,音乐其实是没有年龄的。古典或是现代、严肃或是流行,在欣赏者那里,并没有绝对的界别。在感人至深的音乐中我们常常迷途甚至错位,但音乐宽容大度,它知道自己所能在人们心上激起的回声,是“喜欢”的惟一标准。
⑨音乐只是有点儿模糊,有点儿空灵。它无形无状、无影无踪,无法触摸、无法品尝,是一种流逝的时间,一种被曲谱固化的记忆。音乐被人吸纳到心里去,又被人在各个生命阶段自然而然地传递下去,音乐就变得永恒了。
1.根据文意,理解“音乐是有年龄的”这句话的含义。(4分)
答:
2.作者在文中从幼年到老年,叙述了人们与音乐的不解之缘,请分条概括人们在各年龄阶段对音乐的情感特点。(6分)
答:
3.文章第⑧段说“音乐其实是没有年龄的”,这与上文是否矛盾?说说你的看法。(4分)
答:
4.阅读文章第⑨段,回答问题。(6分)
(1)画线句子“它无形无状、无影无踪,无法触摸、无法品尝,是一种流逝的时间,一种被曲谱固化的记忆”有什么深刻含义?(3分)
答:
(2)这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答:
参考答案
1.指音乐具有不同的内容、形式和风格,人们在不同年龄阶段对音乐的喜爱和理解不一样,带有明显的年龄特点。
2.(1)幼年:音乐舒缓、柔和、温厚、淳朴,像保姆;(2)少女时代:欢欣热爱,理解不深;(3)少年时代的尾声:偏爱激昂、亢奋、热烈和雄壮的歌曲,盲目而疯狂;(4)青年:趋于冷静理智,开始思考、读解和领悟音乐;(5)中年:听得少,但割舍不了;(6)老年:十分挑剔,没有功利,淡泊宁静。(共6点,答对1点给1分)
3.不矛盾。(1分)作者说“音乐其实是没有年龄的”,是指不同的音乐可以被每个年龄段的音乐爱好者音乐迷分享,古典或是现代、严肃或是流行的音乐,在欣赏者那里,并没有绝对的界别。(3分,意思对即可)
4.(1)音乐是精神的产物,我们要用心灵去感受,去领悟;音乐记载了人生各个阶段的历程,欣赏音乐可以说是回味人生。(3分,意思对即可)
(2)这一段在文中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作者由音乐到人生,阐明了音乐对于人生的意义,生命永恒,音乐就永恒;同时呼应题目,含蓄表明音乐是人生之伴。(3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