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云雾见青天——浅谈现代文阅读客观题命题规律

作者:不详  时间:2008/3/21 16:51:06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524
  现代文阅读是高考语文的重点和难点。现代文阅读(必考)作为课改区一道基本成型的题型,重点考查语文阅读的两个基本能力,即理解和分析综合,分值很重,安排了18—20分,其中客观题安排了6—10分,但中下水平学生往往得分不高。
  事实上,客观题命题形式呈现多样化、灵活化的特点,针对学生的疑点难点,以干扰项设置为基础,着意考查学生的判断,稍不注意,便觉如坠云中,迷雾重重,难以判断。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客观题干扰项的命题形式往往有以下几种:以偏概全,偷换概念,扩大外延、缩小内涵,相似干扰等,找准这些规律,对症下药,定有斩获。以广东07高考题为例(全文略):
  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6分)
  A.艺术追求的是美,但也离不开真。
  B.有了科学性,艺术表达就会有美感。
  C.科学家在追求“真”的同时,有时也会感受到“美”:
  D.科技创新主要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但也离不开理性思维的辅助。
  E.文中所说的“职业的痴呆”,是指对自己从事的职业缺乏了解。
  F.科学与艺术是相互依存的,二者没有本质的区别。
  其中,B项“有了…..就有”句式,属于结论推断题,查看原文出处,它的准确表述是:“无科学性,艺术表达就不会有美感”,逆向推理,科学性是艺术表达的美感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所以,B项很显然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属于典型的干扰项。再看C项,查原文出处,它的精确表述是“科学不是艺术,但科学发现也常有某种艺术创造的品格,即使有了新的突破、价值和意义,也会是“睫在眼前常不见”,只是有些“美妙”感,至于到底是什么东西,还是不能说清楚、道明白”,两相对比,我们能推出:科学发现中那些“睫在眼前常不见”、有些“美妙”感的东西就是“美感”,但细究那些修饰限制词,他们的差别在于“也常有”和选项中的“有时”两词产生了偏差,缩小了词语的含义范围,造成了干扰,属于典型的“缩小内涵”,隐蔽性很强,学生不细看,难以准确判断。
  1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艺术与科学、美与真,有重叠、有交融”的是(3分)
  A.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电报。
  B.毛泽东说,《木兰花慢》含有地圆的意思。
  C.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美学诞生了。
  D.艺术创新需要感性、直觉与顿悟。
  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明确需要选出的是不能充当论据的选项,选项中的答案可能本身是正确的,但不适用作论据,这一点,尤其要引导学生注意;接下来,我们要查清题干论点在原文中的出处,(原文第四段重点论述了这个观点),A、B、D三个选项均可作为“有重叠、有交融”的论据,而C项中“科技美学”的诞生,是论点在学科体系中表现,属于观点的衍伸物,是因为两者有交融,才有可能出现新学科的产生。
  接下来,我们再探讨一下所谓相似干扰,扩大外延、缩小内涵等干扰项的特点,以2007年海南语文卷的阅读题为例:
  1. 原文看,下列不属于“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外在原因的一项是
  A.现在是一个缺乏权威的时代,也是一个受众欣赏趣味分散的时代。
  B.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得到普遍的公认。
  C.在今天,消费与享受往往会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
  D.作家对生活的体验还不够,同时文学创作本身的规律是求慢求精。
  正确答案是D,此题审清题干非常关键,题干问的是不属于观点的外在原因,学生如果没有弄清“外在原因”这个关键词,选起来就会无所适从,审清题干之后,确定答案信息的筛选区间,在原文中第一段我们可以找到类似这个问题的表述:“除了这些外在的方面,也有作家自身主体弱化的问题。比如市场需求之多与作家生活体验不足的矛盾,市场要求产出快与创作本身求慢求精的矛盾等等。”很显然,D项表述属于“作家自身主体弱化的问题”——作家的内在原因,A B C三项属于“相似干扰”——都包含在原因之内,但“内外”有别,学生一定要有一种细心的答题品质,仔细甄别,排除“相似干扰”(包括内容上的相似和词语含义的相近和交叉),方能准确无误的指向正确答案。
  2、从原文看,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的民族精神资源很丰富,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保持原貌并移植到创作中。
  B.所谓“去资源化”,就是作品只有批判和暴露,而没有充分利用社会生活的资源。
  C.充斥暴力和血腥的文学作品使人看不到一点希望,这是正面精神价值缺失的结果。
  D.作品中有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这样的描写,表明作家没有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此题选正确的一项,意味着要排除三个错误的答案信息,先研究A项,从原文中找出关于这个观点的表述:我们民族的精神资源很丰富,但是也还需要作必要的整合和转化,才能化为作家内心深处的信仰,运用到创作中去,原文强调“必要的整合和转化”,而A项中的表述转向了“如何保持原貌并移植到创作中”,这是一道典型的移花接木、“偷换概念”,所谓偷换概念:把能体现概念核心内涵的关键词语用语义相近的词语偷换,造成干扰。
  B项基本意思在原文中的表述是:还有一些作家表现出“去资源化”的倾向,他们不知如何利用资源,索性不作任何整合与转化,以为只要敢于批判和暴露,就会写出最深刻的作品,两者对比,不难发现,他们的差别在于“只有”和“只要敢于”两个词语,“只要敢于”意味着条件很多,敢于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选项B中“只有”缩小了原文内涵,属于典型的“缩小内涵”,解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这种类型特点,然后,耐心、细心逐词逐字推敲对比。
  D项在原文中的表述是:很多作品没完没了地写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缺少一种人文关怀,而D项说的是“作家没有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把没有社会责任等同于缺少人文关怀,这实际上是“扩大了句子(写油盐酱醋)表述的外延”,人文关怀是指“对生活的敏感和疼痛感”,两者不可混淆。
  通过上述例子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现代文阅读(必考题)中的客观题命题呈现了一种较为清晰的规律:在以考纲为本的前提下,以设干扰项为基准,着意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细心和耐心的阅读品质。
  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首先要做到胸有成竹,明确干扰项的出题形式:以偏概全,偷换概念,扩大外延、缩小内涵,相似干扰,这五种类型烂熟于心,考场上就不会慌张;其次,学生一定要扣紧文本的意识,比考题考查的是基础的阅读能力。答案也着眼于信息的原文筛选和甄别,在解题过程中,学生一定要将选项的意思表达在原文中找到出处,两相对比分析;最后,学生还要在平常的练习中刻意培养一种细心和耐心的品质,在比对分析中,一定要逐词逐字的分析,找出差别。如此,拿到满分当属不难。
  以上所言,乃后学所言,心中偶有所得,匆匆而就,挂一漏万,乃至言不及义,求教于方家。

文章评论

共有 2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陈新璐 于04-09 17:34发表评论: 第2楼
  • 此文章写得很好.
  • 陈新璐 于04-09 17:34发表评论: 第1楼
  • 此文章写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