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阅读教学中的“心灵对话”
作者:温红兵 蔡莉 时间:2008/3/26 9:55:4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512
我们现实中的诗歌教学,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和应试教育的压力,看重教学致力于在阅读阐释的过程中探求作者的原意,并把这些作为唯一权威的解释。常常用单一的固定的答案去解读意蕴丰厚的诗歌作品,学生自己独特的见解也遭到封杀,只能被动的接受,在教参独白的控制下保持缄默。这种阅读教学过程是单向度的、静态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缺乏对话与交流,导致学生对原本该亲近认同的诗歌产生了陌生、疏远、淡漠甚至厌恶的情绪,尤其连不少语文教师也因此逐渐淡化,漠视本该风景无限的诗歌教学。笔者作为高中教育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一直努力积极的探求语文教学的新理念、新模式,在多年的语文实践中对于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有自己的理解和实践主张,那就是阅读教学中的“心灵对话”,笔者就诗歌阅读教学中的“心灵对话”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心灵对话”强调对诗歌文体的自由的个性化的解读。
诗歌阅读教学不只是要让读者读懂文本,更要引导学生读活文本,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心灵对话。其实诗歌一经发表,他就不再属于诗人,而是属于读者,诗人在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不只是作者自己的,更多的是属于人类的,是人类情感和追求的普遍反映,所以作家和读者间的体验才具有共通性和共感性,因此与学生心性最近的诗歌更能使学生唤起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鸣和心灵对话。譬如教《雨霖霖》时,不应只是指导学生赏析长亭雨后、江边送别、楚天烟波、晓风残月等画面,而是更多的让学生去想象凄凉的蝉鸣,秋雨洗净的天空,无语有泪的分手,以及浩淼莫辨的水上烟波;教《山居秋暝》时,不仅仅想象“空山新鱼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五幅清新秀丽的秋山晚景图,更多的去领略诗人在诗情画意中寄托的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所以诗歌教学更应该是做到让学生与文本的心灵对话,引导学生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诗歌的阅读教学不是独白式研究,而应是探索式对话。在诗歌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调动学生心灵对话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个性化品读。诗歌是朦胧含蓄、富于象征和暗示的作品,为读者的想象和解释保留着无穷的可能。优秀作品之所以不朽,不是因为它把意义强加给读者,而是因为它向读者暗示了多种不同的意义和体验,诗歌是一种开放性的结构,因此对文本的解读必定是自由的,个性化的。要想实现诗歌阅读教学中的心灵对话,教师首先要唤起学生与文本相关相似的、独特的个性化的审美情感体验,心灵感受。以我观诗中之物,以我品诗人之情。由己推人,才能读懂诗人,最终达到与作家气息相通、心灵默契的结果。学生就可以进行更深刻的个性化的心灵解读,使文本意义世界散发无限的魅力。譬如郑予愁的《错误》历来被认为是一首写“闺怨”的爱情诗,可是对于青春年华,善感多思的学生,完全有多元的解读,诗中哪个女子在寂寞中苦苦等待什么?“过客”的内涵是什么?单单诗中的过客那嗒塔的马蹄,渐去渐远的身影,就能悄然唤醒学生擦肩而过的遗憾,无法挽留的伤感等生命体验,学生可以联想起自己似水年华,把“过客”理解为不得不走向凋谢的美丽容颜,留不住的青春年华,学生也可以联想自己生命中来来往往的人,把《错误》理解为是一次美丽而短暂的邂逅,“过客”可以理解为人生里一个真实的过客,如同茫茫人海里擦肩而过的陌生人,也可以理解为只能陪我们走一程的亲人和朋友,虽然注定终将分离,不能一生同行的结局,却给彼此留下了美好清纯的记忆。
二、诗歌阅读教学中的“心灵对话”也可以通过课外习作的方式引导学生延伸与文本的个性化心灵对话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也可以通过课外习作的方式引导学生延伸与文本的个性化心灵对话。如可以鼓励学生用随笔的形式自由抒发对课文真诚的感动或对课文神韵的感悟,引导学生真切的体味诗歌语言,感受体验作者的境遇、情感,生成个性化的思考与感悟,延伸课堂上学生与文本的心灵对话,使心灵得到净化提升。又如进行续写,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诗歌的空白之处对诗歌进行续写,强化学生的个性化心灵解读,以《风雨》为例,可以引导学生续写诗歌,自由想象描绘年轻舵手经历风雨后的成长与蜕变。再如进行改写,可以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文学样式的改编,把诗歌整体改编成另外一种文学样式,如小说、散文、剧本等,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推进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深入,实现阅读与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生动活泼的传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精神影响,延伸与文本的心灵对话活动。如《静女》,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着选择“我”、女子、彤管、等不同的角度进行自选文体的改写,或者按照自己对其内涵的个性化理解来改写诗歌。
三、诗歌的阅读教学中的“心灵对话”教学注重文本,学生、教师之间的心灵沟通互动。
在阅读教学活动中与文本对话主要是在文本、学生、教师三个主体之间进行,所以心灵对话教学更注重文本,学生、教师之间的心灵沟通互动。在诗歌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对话型语文教学的主体与核心,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心灵对话则是心灵对话教学的主体与核心,在心灵对话教学中教师是参与者,合作者,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平等的参与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师更是引导者,努力激活学生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心灵感受、调动学生心灵对话的主动性,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心灵对话导航,有效搭建二者心灵对话的舞台。在“以美读文,以情品文”的心灵对话中呈现绚丽多姿的文本世界,实现心灵的成长与精神的提升。
总之,诗歌的阅读教学,其蕴涵的理义不仅是多项的,而且是深厚的,我们不可能一一在课堂上阐析。而学生的心灵是纯洁的,他们内心有许多你意想不到的灵光;教学课堂外还有更为广阔的空间;这都需要教者去挖掘去发现,我们应该多给学生一点时间和自主权,创设课内外或与现实生活相关的知识外延,拓展学生的艺术灵感,拓宽学习渠道,让学生更自主地更轻松更真实地学习语文,提高对诗歌的领悟与鉴赏能力,真正领悟到诗歌无限的艺术魅力。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