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之定位

作者:贵州省德江县煎茶中学 符志坚  时间:2008/4/7 9:34:5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182
  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本质的统一性
  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与人们对于客观审美对象的具体感受以及与之相关问题的科学。教学是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活动的教育手段与过程。审美教育就是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教育,语文教育则是关于祖国语言文字的教育。通过审美教育使受教育者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德、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语文教育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具有一定的读写听说能力,能够发现美、表述美、欣赏美、创造美。大自然中存在美,峰峦高耸有形体美,江河奔流有线条美,群芳争艳有色彩美,莺歌燕舞有音韵美,鹰击长空有动态美,红妆素裹有静态美……美不尽言,美不胜收。生活无处没有美,处处留心皆是美。宇宙是美的空间,岁月是美的延伸。揭示美、创造美,离不开语言文字。唯其如此,语文才能成为一个流光溢彩的美学世界。
  审美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培养人、美化人。高尔基说:“美化人,赞美人是非常有益的。它可以提高人的自尊心,有助于发展人对自己的创造力的信心。此外,赞美人是因为一切美好的有社会价值的东西,都是由人的力量、人的意志创造出来的。”鄱开语文课本,无论是应用文体,还是文学作品无不与人的美化有关。可见,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有着本质的统一性,它们实在是一对同胞兄弟。在语文教学中,把审美教育融入其中是顺理成章之事。
  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手段的同一性
  语文课好教也难教。寓教于乐,趣味无穷,教师乐在其中,学生百听不厌。大凡称得上优秀语文教师的,没有一个不是在充满乐趣的氛围中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所以,寓教于乐是语文课的优选手段,而它正是审美教育的基本特征。首先,审美教育有感性的吸引力。审美对象的形色声味等因素按照一定的艺术规律组合起来,直接给审美主体以感性的刺激,从而激发审美主体的审美欲望。其次,审美教育有情感的感染力。审美教育的优势在于以情动人,现在情中。情感的感染是精神愉悦的重要内容,在美化人的过程中,只要有情感的共鸣就能达到陶冶品性的目的。激不起情感的事物不是美的事物,激不起情感共鸣的语文教学不会是成功的教学。第三,审美教育对人的美化是充分自由的。它不强迫,不枯燥。教师生动活泼,学生开心愉快。第四,审美教育产生的作用是情不自禁的。当此时,情感共鸣,潜移默化,褒贬随成,而其中的美育因素也情不自禁地化入心中。由此可见,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息息相通,这自然构成了二者教育手段的同一性。
  审美教育内容的选择性
  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的审美教育内容,每一篇课文就是一个审美对象抑或审美过程。它为教师对学生施以审美教育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也正因为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又决定了在实施审美教育时内容上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一、用自然形态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作家描摹山川河流、名胜古迹、花鸟虫鱼,都能状形表味,绘声绘色,这是作家的审美体验。读者阅读这些文章见形品味,闻声见色,则是对审美客体的间接审美体验。在这两种不同的审美体验中,自然景物的形色声味始终是审美过程中的情感载体和关照物质地。语文教学中就来能忽略这些审美客体对学生造成的审美感受。从审美教育的角度出发,教师的教学不应该仅以“作家如何如何写得好”为重点,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去体验“祖国河山是多么多么美”,进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二、用社会精神美进行英雄主义教育    鲁迅先生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在他们的身上,闪耀着民族英雄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夺目光辉。屈原“高驰不顾”,“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节操:司马迁“隐忍苟活”,“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壮举;文天祥正气浩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表白;龚自珍革新弊政,“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疾呼;陈毅身陷绝境,“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的豪情……哪一个不是洋溢着为崇高的理想而斗争的精神之美?这是民族和革命的英雄主义,是社会斗争的崇高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情感的激发,给学生插上联想和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引起强烈的共鸣,民族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也就在潜移墨化中永驻学生心灵。
  三、用普通劳动者的优秀品质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为人类酿造最甜最美的生活,他们不辞辛劳,不怕牺牲,爱憎分明,铸就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也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顽强不屈挖山不止的北山愚公,勤劳勇敢乐观活泼的少年英雄闰土,自觉照料小茅屋方便过路人的“边疆雷锋”梨花姑娘,不计名利忘我工作的科学家袁隆平……课文中许许多多这样的劳动者形象,其优秀品质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启迪、美的熏陶。在教学中,我们倘能让这些光辉的形象栩栩如生地站在学生面前,走进学生心里,学生自然会肃然起敬,受到美的教育。
  四、用悲喜剧效应培养学生鲜明的爱憎感情    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应该爱什么?应该恨什么?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这是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政治课可以通过理论阐述、事实分析、逻辑推理来灌输,语文则宜用形象和情感去感染和影响,可行之法当首推审美教育中的悲喜剧效应。窦娥那“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的血泪控诉;孔乙已被丁举人残酷地打断腿后的悲惨遭遇;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的丑陋嘴脸;奥楚蔑洛夫警官围绕“狗的主人是谁”的滑稽表演……无不让学生在扼腕慨叹或会心微笑中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和假恶丑,产生鲜明的爱憎感情。
  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流分源合,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情同手足。在语文教学中,对审美教育进行正确定位,认真开发审美教育这块教学资源的宝地,无疑会使语文教学的前景更加广阔。以审美教育的手段来完成语文教学的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无疑也会为语文教学创造更加得天独厚的条件。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