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史记》中的独白艺术
作者:溧水县第三高级中学 许令周 时间:2008/4/15 4:02:3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955
一.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凸显
言为心声,“独白”语言是人物内心最真实的流露,是内心真实世界的外化。通过内心独白,就可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
《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分别记述了项羽和刘邦观看了秦始皇的巡游威仪,其中各穿插了一句独白。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也!”短短一句话就表现了他不同凡响的野心与抱负。刘邦则喟然太息曰:“嗟呼,大丈夫当如此也!”表现出刘邦羡慕、自叹人生和汲汲以求。这两种大不相同的口气,反映了他们因生活经历、文化修养和社会地位的不同所形成的性格差异。项羽是将门之后,见多识广,故语出不凡。而刘邦出身平民,混迹市井,孤陋寡闻,说话底气不足。
又如在《陈涉世家》中,在陈胜当王后,其旧日种田时的伙伴入宫拜访,首次见到如此富丽堂皇的宫殿,惊叹道:“黟颐!涉之为王沈沈者!”这句乡间土语,非常生动逼真地刻画出一个质朴卤莽、未见过世面的乡下人形象。
在《史记》中,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如上所述,人物独白作为心理语言,往往是言出于衷,因而最能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在塑造人物形象,凸现人物性格方面都可获得极佳的艺术效果。
二.借他人之口评价历史人物
在《史记》中,司马迁除了在文末冠以“太史公曰”的“论赞”方式评价历史人物外,还常常借人物之口评价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人物独白便是其中的常用方式。从发生的语境来看,独白多是在没有其他人在场的情况下进行的自言自语,它受外界的影响最小,因而其评价效果最客观。从这一意义而言,人物独白与作者的评价具有高度一致性,我们可以透过它体察出作者对某个历史人物的态度。
《鲁周公世家》有这样一段文字:及后闻伯禽报政迟,乃叹曰:“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这段文字是姜太公的独白,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姜太公对伯禽三年治鲁的评价是“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可见,他对伯禽治鲁政绩持否定态度——批评伯禽在鲁不仅不进行改革,还建立了一套繁缛的政礼制度,是脱离人民群众的。这正是司马迁的意见。另一方面,通过独白点名伯禽劳而无功的原由,从而让读者了解到伯禽三年治政还不如姜太公五月有成,两相对比之下当然后者技高一筹,在批评伯禽中暗含司马迁对姜太公的赞扬。
三.体现作者的情绪
司马迁在写作中往往把自己的悲愤情感蕴涵其中。写作独白需要作者为人物设身处地的体验,因而在抒发情感方面,人物往往与主体有高度的一致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可以从《史记》中某些人物的独白中体察司马迁所寄寓的主观情趣。
《孔子世家》中卫灵公老而废政,阳奉阴违,始终没有重用孔子,孔子为此感叹道:“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于是失望地离开卫国。西行路上,临河触景生情:“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孔子满腹经纶,才德兼备,他还积极入世并愿成就一番大事业,但处处受人排挤,终身不得重用。以上两段有感而发的独白,抒发的正是这种怀才不遇、命运不济的悲愤之情。将心比心,以情体情,司马迁与孔子的这种情感有诸多共鸣之处,故此亦借孔子之口,表达自己不甘没世无闻的愤激情绪和忍辱发奋的情志。
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这是司马迁表达情感的独特方式。
司马迁运用人物独白的方式,使《史记》的人物传记更具有文学性,使《史记》不同与一般史传作品,而且在文学史上树起了不朽的丰碑。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