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璞归真,多读精练——高考语文复习方法浅谈
作者: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 鞠党生 时间:2008/4/21 6:48:2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289
1、依纲扣本,抓住复习重点
叶圣陶对语文教学的实际曾提出“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的观点,这一论断很有见地,古今中外的语文典籍浩如烟海,怎么来把握,当然是学习其中的精华,学习其中最典型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叶老的观点正是这一层意思。高考虽然淡化了课本,但正因为课本是“典型”的,所以她仍然是我们复习的依据,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将课本束之高阁,而一头扎进厚厚的复习资料之中,这种做法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第一轮复习要立足课本,并以文言文的复习为主,现代文为次。要求有四:①拾起零碎的知识,总结、归纳、整合,化零为整,转化为能力;②既能进行横向的比较,又能进行纵向的关联;③知识要越积越厚,书本要越读越薄,最终做到温故而知新,厚积而薄发;④做好复习的笔记,并经常温习。
综观2005年各省高考题,有些内容直接出自教材。例如,写出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其中“于是不复冀其相知”的“冀”答案是“希望”,课文中“冀有万一之得”(《促织》)的“冀”就是“希望”的意思。“知杭州仁和县”的“知”,答案是“任知县,主持,掌管”,课文中的“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守”即“任郡守”,这种官职名放在地名之前,表示在某地任此官职的知识,出自课文。翻译句子也是这样。例如,把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答案是“到了鞠咏上任以后,王化基对他丝毫也不加以礼遇,而是非常急切地考核(督促)其公务。”其中关键词“及”(到了)、“略”(丝毫)、“课”(考核/督促),都在课内见过:“及左公下厂狱”(《左忠毅公逸事》),“余则纭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送东阳马生序》),“黄英课仆种菊,一如陶”、“黄英既适马……日过课其仆”(《黄英》)。诗歌鉴赏也是这样。例如:材料《江南逢李龟年》、《相思》、《望庐山瀑布》等直接出自课文;关于赤壁的诗歌和对联,间接出自课文,因为教材中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赤壁之战》等课文,这些课文对于试题的解答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古代诗文课文,尤其是传统课文,应该认真学习,认真复习;考试答题时,要能迅速反应出此题所运用的知识出自那一篇课文。
《考试说明》对高考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我们只有全面把握《考试说明》,深入探究,明确它的细微变化,才能明确复习的重点。在复习过程中应遵循“抓住稳定的,关注变化的,研究发展的”这样一个原则,把语文高考总复习的全过程,变成透彻理解和扎实落实《考试说明》的过程。《考试说明》中提出的“能力要求”(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运用、鉴赏评价)要渗透在总复习的全过程中,全面训练;《考试说明》中规定的“考试内容”(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文学常识和文学鉴赏、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及其细目)要对号入座,块块、条条都要落实。我们必须将考查内容熟记于心,了解考试内容,了解在每个考点中涉及的知识或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举个简单的例子,如基础知识中关于病句的考查,《考试说明》中列举了六种常见病句类型。这就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哪六种句型,还要掌握这六种病句的错误点及相应的判断方法,也就是说,不仅要了解考点,还要对具体考查的内容、常见的错误类型做到了如指掌,以便在考试中应对自如,不慌不忙。
2、拓展阅读,引进源头活水
大语文意识越来越体现在现在及以后的语文教学和考试考查当中,这是语文界有识之士总结了几十年语文教学经验教训后的共识。大语文着重在“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在提高比较辨别能力的基础上提升文化品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体现大语文观念的高考试题一出(如近几年的开放性试题),学生对语文的理解,对知识的把握,对社会的认识,对人生的思考,及知识的深浅和能力的高低,均会在这些题目面前神形毕现。
因此,我们要以课堂为复习中心,还要适当地开展符合复习特点的实践活动,做到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取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把复习的空间拓宽。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强化了语文的实践性特征,指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知识的积累是为了更好地运用,是为语文实践服务的。鲜活的、生成性极强的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座”,将永远作为传统项目保留下来,比如词语的积累,经典诗文与名言警句的积累,与现代语文密切相关的文化常识的积累等等,而僵化的、陈腐的、生成性不强的知识近几年在高考中已逐步淘汰,实用性不强的名词术语基本剔除。高考越来越贴近生活取材、命题。比如近几年出现的从报纸、杂志、电视及日常交际等现代语言环境中选取语言材料,让学生识别错别字、诊断语病,模拟现实生活语境仿句、扩展等题目继续出现并将设计出更多的题点。阅读与写作的取材更倾向于社会热点问题,学生群体普遍关注的问题及体现当代文化需求的热门话题,如网络时代对人的要求,科技发展对人类道德感的呼唤,多元化热潮对民族文化乡土文化的认同等都会在试题中有所体现,亲情、责任、爱心、协作、诚信、毅力等等体现传统与现代意识主流的名词依然成为首先的中心议题。
可以说,现实生活为训练语文能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为内化学生基本语文素质创造了必要的实践条件,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报纸可以读,新闻可以看,一切有益的课外书籍都可以当作我们复习的教材。
3、专题训练,走出题海误区
随着高三的到来,各种复习资料也铺天盖地的到来了。我们何去何从?,历年的语文高考习题是应该仔细练习和研究的。相对而言,模拟试卷则要有选择地利用。模拟试卷中的一部分记忆题、文言文习题等要充分利用,而那些大量的现代文和科技文阅读则和高考试卷中同类题“形似非神似”,练习多了也不会有较大地提高。
对于如何对待高三语文复习中“题海战术”问题?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多做习题是应该的,但是切忌做重复的劳动。因此,专题训练十分必要。根据《考试说明》,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语文基础知识和应用”考查与分析这一部分包含两大块,即第一大题的四道选择题、第六大题的三道主观题。选择题主要考查字音、字形、词语理解、近义词辨析、成语运用、病句判断、语句衔接、连贯、得体等内容。语言表达的主观题,考查语段概括、语句扩展、句式仿写、句式变换、语段修改等内容。这是语文主要考题中灵活性很强的部分,也是考题灵活机动变化的部分。
(二)“现代文阅读”考查与分析高考的现代文阅读是一种“问题化”的阅读,是建立在“精读”基础之上的指向性信息筛选与整合。第一篇阅读题重点考查理解文意,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依照原文作逻辑推断的能力。考查要点四点:词语理解、句子理解、信息筛选、逻辑推断。第二篇阅读题侧重人文性考查,选文多是散文,可以是抒情言志,可以是阐发哲理,也可以是学术评价。它的考查重点是:内容理解、信息筛选、文意归纳、鉴赏评价等。应对的策略是:整体把握,重点突破。应具备的能力是:学会“确认与整合”。
(三)“古诗文阅读和背诵”考查与分析文言文考查的重点是词语理解、词语辨析、古今异义、文意筛选、综合理解、语段翻译等。具体答题建议大家采用下列程序:
①整体阅读:读原文、读试题,增强文言语感,加深“问题”印象; ②借助最后一道题,借助相关故事情节,再读原文,做到宏观把握; ③依照题意要求,针对性阅读,对选项逐一作出判断。同时注意要唤起文言语词知识积累的“迁移”;要学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断;要找准选项与文段的对应。文言文翻译,今年的考题分值加大,一要对语段含义作整体把握,全面理解;二要学会“以解释代翻译”,扣紧关键词语,做到文通字顺。古典诗词的鉴赏,首先要读“懂”。若是熟悉的作者,要联系作者的身世经历、作品风格分析诗意,注意诗题中的“提示”,注意注解说明等。然后逐字解说诗句,理解大意。第二步则要依据题意,针对问题阅读回答。思路建议:①解读原诗;②诗意再造:③问题思考;④组织回答。考前有意识地“精”读部分诗词,强化语感。同时要掌握一些鉴赏性语言,读得懂,悟得准,说得出。
(四)“作文”的考查与分析作文不仅是一个人语文能力的体现,也是其思想素养、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好的高考作文要有思想、有思路、有材料、善表达。无论什么“话题”的作文都应该遵循“审题-立意-选材-组材-表达”的写作思路,每一个环节都不可或缺。话题作文命题由背景材料、启发提示、话题要求、注意事项四方面的内容构成,其中材料以及材料说明中隐含的信息最重要。想拿到“发展性”得分,要做到以下几点:①辨证思考,追求新的发现。②理论武装,写出有深度的文章。③讲求文采,尽显文章的亮丽。④敢于突破,展现自己的写作个性。精心构思,精心选材,精心表达,选择鲜活的材料,抒写独特的感受,自然会达到“标新立异”。高考是选拔性考试,要有一定的难度、区分度。
总之,我们必须确立以培养能力为核心,以专题训练为主线的复习策略,以静制动,灵活应战。另外,专题训练要尽量以高考题(特别是最近三年的高考试题)为依据,探究题目的特点类型与解题的思路方法,从而对症下药。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