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训练为载体,提高高考语文复习效率

作者:唐云  时间:2008/4/20 10:04:3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733
  相对于一些理科科目,高考语文均分一直处于偏低的状态。这其中固然有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但不能忽视的一点是,语文教学或语文复习的效率并没有随着语文新课改的实施而有着显著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固然是语文学科的根本目标,但也不能让哪些有着较高语文素养的学生在高考面前吃败仗。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解题能力,提高语文复习的效率,让学生获得与其语文素养相对应的语文成绩应该成为一个语文教师要重点研究的问题。这不是为应试教育呐喊,而是对学生及学生家长的负责。同时,只有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成绩,才能端正学生对待语文学科的学习态度。一直以来,有相当部分的学生以为语文分数高也高不了多少,低也不至于太低,所以对语文的学习相当淡漠,认为学不学对成绩没有太大的影响因而将主要的学习精力投入到了其它学科,特别是理科科目。针对这一情况,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进行了一些尝试,如:淡化复习轮次、降低复习速度、对教材内容重新整合等,特别是在复习中提出了“文科复习理科化”的口号。所谓“文科复习理科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象理科那样重视训练,以“训练”这一方式作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能力,实现知识的识记、理解、应用、综合、迁移等。现诉诸笔端,以求教于同行。
  一、训练所采取的主要形式
  训练是多种多样的,有口头背诵和笔头练习;有预习性和巩固性的;有理解运用和综合性的;有课内练习和课外练习。具体可以抓这样几个方面的训练。
  1、指导预习课前练
  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听课的盲目性,提高听课质量,并培养其自学能力,根据泰兴市洋思中学提出的“先学后教”的原则,重点抓指导学生预习这一环节。为了使预习落到实处,不能只是笼统地布置学生看书,而是要在备课时认真设计预习性练习。这种练习可采取多种形式:有的直接针对语文知识设计一些简单的题目,有的是根据课文设计一些思考性问题,供学生阅读课文时思考及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听课等等。
  2、反馈矫正堂堂练
  这种“练”贯穿在平时的讲授过程之中,一改过去那种满堂灌的形式。练习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结构。教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讲授内容,严格控制讲授时间以腾出时间进行当堂巩固。课堂练习的形式有:①用“豆腐块”的形式对一些要求记忆的基本内容在课前或下课前进行默写,特别是下课前的默写更能“压迫”学生去认真听课,提高课堂效率;②编印相关习题,将知识点特别是考纲中要求理解的知识点转化成题目,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讲知识点的理解应用情况,做到及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矫正。
  3、前后贯通经常练
  每一阶段结束以后,要对这一阶段所学内容进行一次综合训练,但这种练习不只限于当时所学内容,而是采用“滚雪球”的方法前后贯通,随着进度的变化训练内容也不断增加,这样不至于前后脱节,而是能够把所学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训练的结构可以基本参照高考试卷的模式,但在练习内容上应紧扣当前的所学内容,真正做到学什么、练什么,加强训练的针对性,帮助教师和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重点问题反复练
  在日常教学中,常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即老师反复强调的问题到考试时学生往往做不出来。这不排除学生在听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的可能,但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只重视讲而不重视练。为此,对重点问题,不仅要讲,还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出题让学生以练习的形式及时巩固,甚至在课后还可采取让学生朗读、背诵等方法强化记忆。
  二、训练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采取多种形式的练习及加大训练力度不等于搞题海战术,也不等于以练代讲,更不是加重学生负担。要提高训练效果,发挥训练的应有作用,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处理好训练与讲授的关系,做到讲练结合
  加强训练并非不要讲授,反而对讲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讲什么、怎么讲都要在讲授前精心准备,尤其是要和练习一起通盘考虑。讲授时应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多给学生以启发。只有讲得清楚、透彻,学生练习时才得心应手。总之,讲是有重点的讲、有选择的讲,要变讲练脱节为讲练结合。
  2、处理好训练与课文的关系,做到回归课本
  语文训练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即训练的内容经常与课堂教学脱节,特别是经常与课文脱节。大部分教师往往只重视对课文中一些字词、文学常识及需要背诵的名句的检测。这就容易让学生产生一种错觉,即课文没什么好学的,长此以往,学生对语文课不够重视也就在所难免。训练质量要提高,立足点还是课本,必须以本为本,以纲为纲,学生通过“课本——训练——课本”这样一个过程在梳理课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训练发现问题,再回到课本,从而准确地把握课本,以不断提高训练水平。当然,适当的拓展迁移也是必要的。
  3、处理好训练与批改、评讲的关系,提高针对性
  只练不讲,或只是简单地说一下答案,是一种浪费学生时间的低效训练。在训练与批改、评讲关系的处理上,应坚决做到:①有练必改,哪怕是有选择地改。在批改的方式上,如果可能应多进行面批;②有改必讲,讲不是面面俱到地讲,而是针对批改后所发现的共性问题进行重点评讲,同时鼓励学生建立错题档案,教师自己也应尽可能对批改中出现的典型情况予以记录;③对个别学生出现的问题可采取面批或重点辅导的方法。
  4、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保证训练信度
  目前学生中“假做”的现象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作业的抄袭等方面,特别是课外练习。为真正使练习的效能得以发挥,就必须杜绝“假做”现象,正确处理好课内练习与课外练习的关系。课内练习重点安排巩固与检测性练习,最大限度地发挥练习的诊断、反馈及矫正功能。因为是在课内教师的监督下完成练习,所以练习的信度能够得到保障。而对于课外练习,则尽量可以不安排书面练习,而选择阅读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如利用黑板报或编印材料,让学生阅读一些有关高考信息、解决方法、优秀范文等内容的文章,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这样反而更能有效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
  5、处理好训练与学法指导的关系,强调方法传授
  训练终究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通过训练,可以发现学生知识上存在的漏洞,更要重视发现学生在学法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评讲予以指导。如有的学生在阅读时容易粗枝大叶、浮光掠影,有的学生不知道把握重点,这时可以结合练习的评讲,适时指导学生正确阅读,让学生学会划、圈、评、点、注等阅读方法。
  三、训练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训练是一种载体,教师通过这一种载体,把课本上的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还应注意到以下几个问题。
  1、注意训练的目的性
  大到整套练习,小到每条题目,考查学生那种能力,教者要心中有数,如在设计课堂练习时,教师必须首先明确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并根据不同的目标设计不同的题型,做到课堂目标练习化,克服那种脱离目标的盲目训练。
  2、注意训练的针对性
  这一点在高考复习中,显得更为重要。这里的针对性一方面是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实践,另一方面是针对语文教材与考试大纲。如对过去考试中存在的一些典型问题或带有普遍性错误的练习,可以变换形式重新出题以达到反复练习、彻底矫正的目的。
  3、注意训练的科学性
  这主要是指命题时不照搬照抄。这一点在这几年显得更为突出。因为教材的变化及考纲的调整,各地高考模式不相一致,如果一味照抄过去的题目,或直接采用外来试卷,都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训练的科学性还包括练习的量也应适中,过多或过少都达不到练习的效果。
  4、注意训练的计划性
  训练要有计划性,要制定训练的目标,为训练而训练是不行的,切忌“铜匠担子挑到哪儿响到哪儿”的打游击式的练习。对外来试卷绝对不全盘照抄,而是本着“实是求是”的原则,针对本校学生情况努力形成自己的一套有序的练习,做到训练习题序列化、校本化。
  总之,“文科复习理科化”就是要象理科复习一样重视训练。这种重视训练、讲练结合的方法,在某种程度上节省了学生的时间,但却加大了教师的负担,也难免有应试教育之嫌。但“不管黑猫还白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只要真正有益于学生,教师就是苦点累点也就无所谓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