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作文切忌生搬硬套
作者:不详 时间:2008/4/27 15:37:15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429
一、切忌套题
高考语文“成也作文,败也作文”,而对作文备考,许多教师与考生最兴奋不过的是猜题,押题。他们认为:一旦猜题成功或接近相同,便意味语文考试成功。于是,在高考作文场里,因为猜题而导致套题的现象越显越严重。例如2005年广东高考的作文话题是“纪念”,而在考前作文备考时,由于广东某市的模拟考的作文话题和某知名套卷的作文话题同时为“学会怀念”,很多考生都练过,当他们手接高考卷时心里一阵狂喜,然后不费吹灰之力把模拟考修改过的“得意之作”全套搬上去,结果落个离题的“下场”。还有一回也记忆深刻,那是1996年的全国高考作文了,那年的作文题是:仔细观察下面《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和《截错了》两漫画,完成两道作文题。 要求用说明文字介绍两幅漫画的画面内容。 [注意] (1)两幅漫画分别说明,文字不必平均分配。 (2)说明画面内容时,不要编故事。作文题目要求写的是说明文。然而,在考前,很多老师和考生根据当时热点和形势,对当年高考作文考题进行猜测,都认为“道德的审视”是热点也将会是考点,因此熟练又熟练。当他们接到上述作文题时,也就毫不犹豫地将考前准备好的作文全套照搬上去,结果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在平时的模拟考中,笔者也发现不少考生的严重套题现象。例如:2006年广州二模的作文话题是“曲径通幽”,而我们的考生之前是考过广东江门模拟试以“超人的收获与自我努力”为话题的作文题。而这两则话题又能找到一点共通之处,也就因为这点,许多考生干脆就将上次的文章很大程度地复制过去。有些竟然按“要取得收获就要自我努力”这条件关系硬套过去,就变成了“要‘通幽’就要‘曲径’”了,弄得文章辞不达意,啼笑皆非。
总的来说,高考的作文备考来不得半点偷工减料和侥幸心理。平时要练好作文基本功,到考试时拿到题目要认真审好题,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记“聪明反被聪明误”。
二、切忌套文体
自1999年高考出现话题作文以来,文体要求也逐渐放宽。于是,考场上、市场上的新文体写作推陈出新。如2001年高考考场范文《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采用开病例的方式,将“诚信”这话题写得生动自然。2005年全国16套卷的作文题引发的新式文体层出不穷,如药品说明书、文言文古体诗、BBS、电视访谈录等等。文体创新是作文教学的一种进步,它打破常规,演绎新形式,但我们须谨记:穿靴戴帽,必须宜人。要选用新的文体来表现话题作文,我们一定要深入话题的要求,绝不能搞一刀切。例如以“那一段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如果你用“药品说明书”这文体去表现的话,即使你将文体熟练于笔,都很难写出个所以然来了。因此,我们认为:文章不能只追求形式,好文章不是靠形式写出来的,好文章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像一些考生只一味求变求异,套古文,套诗歌,还有套金字塔结构的诗歌等,而内容却不知所云,让读者读了不知所谓。
例如: 2006年广州二模的作文话题是“曲径通幽”,我们的一小部分的考生不管话题的需要,什么作文话题都是照搬生套他们所擅长的文体,结果搞得不伦不类。其中有一篇文章用 “实验报告”去表现的,内容首先提出实验目的是提取美好的心灵,然后通过一些实验所须将人的灵魂进行溶解——过滤——蒸发——结晶,得出结论:人是喜欢“曲径通幽”的。文章布满了2001年的一篇高考作文范文的影子,明眼人都知道他在生搬硬套。且文章内容也和“曲径通幽”这话题的要求更是大相径庭。
所以说,文体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它会使你的文章“刀光见影”,否之,它也会以锋利的刀锋将你的作文分砍去一半以上的分数。
三、切忌套材料
每年的高考作文阅卷场里都有如此反馈:不少考生事先将几则材料或几个例子熟识于心,考试时不管它三七二十一就往作文里套。难怪2005年陕西高考作文“铭记与忘记”的阅卷场里就有以下强烈的反馈:不少考生从历史和古典文学中取材,很牵强地把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杜甫、李白等诸位前辈往话题上套,作文泛滥“之祸之烈至此哉”!其他的阅卷场也不约而同地反馈出类似的问题:堆砌材料的比较多,学生备考前会搜集很多作文素材,有的材料只是生搬硬套,在考场上没有经过消化就写了出来,材料本身和主题无关,这样的作文属于“下水作文”,很容易被打入四等卷的行列。我们说,真正的好作文需要“神形同在”,它绝不能像小孩子堆泥堆沙、砌木块那样,堆砌好看就为之成功。作文只有堆砌而无真情实感的话,那跟一堆砌好的木头有何分别?写好一篇作文它不在乎你运用了多少富有文化气息、意蕴深刻的名人典例,而在乎你写出的文章是否具有神韵,是否富有真情实感。如果考生一味只在生硬套材料的话,那么他(她)的作文犹如一位酷似人样的机器人一样,虽然外貌和真人没什么两样,但他(她)总缺少人的灵性与神韵,毕竟还不是人。作文也如此,生搬硬套的作文表面像文章,但依旧还不是文章。 例如:2006年广东江门模拟考的作文是以“超人的收获与自我努力”为话题的,其中有一位考生就如上述那样,将李白的生性狂放不羁 ,嗜酒,笔力非凡,曾有”贵妃磨墨,力士脱靴”之雅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之潇洒;终不重用,一生寄情于山水得以慰藉的事硬套上去,例子虽然意蕴丰富,文章的语言也流畅,但读起来只有生搬硬套材料之感,再说这篇作文和作文话题也风马牛不相及!
因此,生套材料与例子的作文读者读来生硬哽咽,想作文拿高分,自然门儿也没有!
四、切忌套语句
文贵曲折,这个道理大家都懂。文章的语言也都一样,优美的语言总能让读者心旷神怡。而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作文发展等级也有明确规定:文章“有文采”也成为评分的一项重要标准。有文采即: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于是,广大考生也就围绕着这要求想尽办法,希望能在作文的语言优美上多下点功夫,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但凡事都应该适合而止,否之,就会过犹不及。一味追求辞藻的华丽很容易忘了内容的重中之重,而写出华而不实的文章来。更有甚者,为了达到文章语言的优美,生搬硬套一些题记、排比句、比喻句等进入文章,结果文章表面看很有文采似的,其实内容空泛,不知所言何物。比如,2005年广东高考阅卷场上就严重指出一个令我们深思的地方:不少考生不管文章是否具有实质内容,生硬的套用古诗名句,片面追求辞藻华丽,弄得文章语言花哨,华而不实。例:纪念的帆船回到港湾。童年,我只能读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劳,“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头”的稚趣,想像得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奇峰,“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细柳,心中存在的,都是一些感性的图像,每天以一颗纯洁的心去品味唐诗。从字面看,语句整散结合,而且“引经据典”,确实很优美,但仔细读来,内容空泛,味同嚼蜡。
另外,很多考生看见近几年来媒体刊登的高考高分作文大都设有题记,因此也模仿着这类文章,错误地认为题记就是文章的亮点,于是,在写什么文章都套上题记,而题记的内容又与正文毫无关系,尽显不伦不类,反而减低了作文的分数。
因此,我们广大考生须谨记:文章花哨的形式是掩饰不了内容的苍白,华丽的辞藻也遮盖不了认识的肤浅,我们在注重语言优美的同时更要注重文章内容的充实。我们千万不要一味追求辞藻的华丽,这是完全违背了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原则。这华而不实之风,我们应该引以为鉴!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