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考最后阶段语文基础知识的复习

作者:余杭区中泰中学 许永明  时间:2008/5/11 20:29:3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078
  各位老师:中考语文复习已经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教师怎样抓好这一阶段的复习,采用什么样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来指导学生开展复习、迎接中考,这是我们每位初三语文教师值得探讨的问题。我想就这次中考模拟考试中“语言运用” 部分学生答题出现的一些问题与大家进行交流,并对最后阶段语文基础知识的复习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这次中考模拟考试,是中考前的一次演练,对分析学生学习现状,对教师复习教学的查漏补缺有着一定的参考意义。通过这次阅卷,发现学生在解题中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
  根据《命题细则》的要求,“语言运用”所要求的能力包括两个层面,识记和表达应用。考查的内容是把课内外知识与能力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检测考生迁移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其三年语文学习和知识积累的情况。“语言运用”考试侧重于语音知识、文字知识、词汇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古诗文积累,以及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
  运用的前提是积累。因此,这一部分考查的是常用字的读音和书写、近义词的辨析、常见标点的使用、古诗文中名句的默写等,是考查学生应知和必知的部分,所以选题突出常见性,汉字考查以常用字为主,生僻、艰深的汉字不是考查重点。选择的词语一般是使用频率较高的。比如“丰功伟绩”、“巧夺天工”、“惹是生非”等词语的正确书写;“曲解”与“误解”、“沟通”与“勾通”、“年纪”与“年龄”等词语的辨析;“聚精会神”、“明哲保身”等成语的含义;标点符号中分号、破折号、句号、引号等的使用。在考查方式上也只是要求单项选择,基本上在对某个知识点做单项的考查。
  除了以上强调积累的知识外,还有一部分针对基础知识的动态考查,突出语文学科的应用性。例如第8题的关联词的修改和第9题的修改病句等,“找出上下文衔接最恰当句子”一题要求学生统筹考虑句与句之间内容联系。解好这一题目,关键是理解句意和句式的统一。第10题的仿写,语言材料较为复杂,题目也更开放了。本题先考查学生读的能力,即首先要准确分析出母句的内容和句式特点,然后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句式方面限制严格,而内容设定又极为宽泛,开放性与限制性高度统一,突出综合考查的特点。
  但是由于基础知识的不够扎实,一些学生对字音、字形、词义的辨析不清,难于取舍,如注音正误辨析中“旖旎”的“旖”(yí)、“纤细”的“纤”(xiān)、“角色”的“角”(jué),很容易因为掌握不准确或受方言的影响而影响答题。而选填词语中的“沟通”是指使双方能够连通;“勾通”是指暗中串通;“年龄”一词动植物均可使用,而“年纪”专指人的年龄等等,因为学生辨析不清或理解错误而出现偏差。关联词和病句方面都采用修改的题型,一些学生或无法诊断,或诊断错误,或修改不当而失分。古诗文的默写也都是一些名言名句,而且是4选3题,可是部分学生由于平时对古诗文的积累不够或误写汉字(如“思而不学则殆”的“殆”;“出淤泥而不染”的“淤”、“染”等)而不能得分。“不可思议”“明哲保身”等成语的含义由于不能准确把握,而出现答题的偏差。仿写句子,也因为没有准确分析母句的内容或句式特点,而出现错误等等。
  学生在模拟考试中出现的问题,我们教师应该认真的归纳和总结,适当地调整自己的复习策略和方法。
  对于现阶段的基础知识复习,应该遵循“精要、好懂、有用”的原则,着眼于运用。在深入地理解、把握杭州市《2004年中考命题细则》的基础上,制订出最后复习阶段的目标和实施过程。我想这一阶段应该以掌握方法、强化训练、进一步迁移运用知识,提高各项能力为目标。抓紧夯实语文基础知识,着重培养学生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有意识地分块积累语文知识,以提高学生的词语辨析、语病修改、名言名句的识记、语言组织和文意理解的能力。 
  具体而言,我想这一阶段的复习应该把握以下几点原则:
  一、方向准确:时间有限的复习课必须根据《中考命题细则》的要求设计复习的内容,确保每节课重点解决一两个问题。也就是说,每节课复习的内容应有所侧重,解决疑难,重点突破,不要多而杂。
  二、系统全面:基础知识的复习内容多而杂,但要注意全面而系统。要确定好复习策略,贯穿有利于学生接受、存储和输出的思路。不论专项知识的复习还是综合能力的训练,都应将知识梳理归类,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
  三、有针对性:语文复习课除了系统地复习已学过的知识外,还应结合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消除学生在复习中遇到的障碍。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复习目标、复习策略和复习方法。在训练和测试后,要认真进行质量分析,从反馈的信息中,找出复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复习策略,在复习课上给学生以相应的、有针对性的辅导。语文特级教师、北京市陈经纶中学的王大绩老师在复习阶段,就把学生经常遇到的易错题、经常出现的错误、经常不理解的典型题等等加以归纳,进行专题讲解,效果明显。
  四、学生主体:语文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复习课也同样强调这一点。在复习课上,教师不能一人讲到底,而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自己自主复习的时间。让他们自己进行筛选、梳理、归类,这样就会有更深的认识,并加深记忆,同时,学生会发现自己的知识缺陷,及时调整自己的复习策略,强化对疏漏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五、强化训练:“练”,是语文复习课上不可或缺的环节。它能查漏补缺,巩固理解,掌握技能,提高能力。“练”,首先要确定好练习题,题目要紧扣《中考命题细则》,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要有层次,循序渐进,要灵活多样多角度地训练思维能力。其次,要有一定的数量做保证,加强对容易题的训练,应该让学生掌握典型的例题、习题,掌握学习方法,对例题、习题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但在强化训练的同时更要有所侧重地精练,从而达到由量到质的飞跃;另外,训练的方法要多样,可以先讲后练,给出规律让学生把握标准练,也可以边讲边练,以解答疑难,反复实践,还可以先练后讲,练后加以点拨,让学生恍然大悟。 
  各位老师,对于中考复习,每位教师的方法和手段不尽相同,每所学校的学生状况也不尽相似,不少教师也在往年的复习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只要我们在最后阶段的复习中,目标明确,逐项对照,有的放矢,全面落实,我们的语文复习工作就能够取得效果。当然,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傻妞 于12-21 14:04发表评论: 第1楼
  •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