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文化逆差,中国果真就强大了吗

作者:不详  时间:2008/5/19 9:39:3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12
  近日,媒体争相报道,将中国传统节日列为法定假日的倡议已提上政府议事日程,并有望进入立法程序。
  回想今年年初,各大媒体也曾兴高采烈地报道过另一个传统文化的“利好消息”:文化部公布了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名单,其中,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秋、重阳六大重要传统节日尽收其中。媒体激动地宣称,这体现了国家对于年节文化的重视。
  一向备受冷落的传统文化忽然有些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了。
  但这些消息,如果与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赵启正先生两会期间的讲话连读,却让人乐观不起来。那次发言中,赵启正用令人震惊的数字,列举了我国图书、文艺演出、电影、语言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的进出口交流逆差之势,提出中国的“文化逆差”正在制约中国成为世界强国。
  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大国,对内要靠立法捍卫自己的文化传统,对外无力表达体现自己精神价值的“文化话语”,这种情形,足以让人们深思,我们为之骄傲的发展与崛起,是否真地把国家送上了大国位置?在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是否应该思考,考量一个国家的强大,究竟该用什么样的标准?
  坦率地说,今年一开始,闯入我们眼中的便都是好消息:中国的经济总量在60年一个甲子的轮回之后,再次跻身于世界四强。
  在进入 WTO “后过渡”的第一年,中国经济的辉煌战果进一步发酵着我们的大国梦想。我们沉浸在世界的赞誉和喝彩声中,甚至相信真如外电惊叹的那样——“中国很快会像历史上一样强大了”!
  但中国果真就强大了吗?
  撒切尔夫人最近说,中国不会成为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以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从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的具有国际传染性的学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这话一针见血地说出了中国不能成为大国的要害:一个真正的大国,不是靠卖衬衫给世界贡献多少GDP 就可以的。它还必须在文化、在人类的价值观上,拥有影响和引导这个世界的文化力量。而这些我们有吗?
  捍卫文化传统与呼吁立法,说明了我们文化传统的日渐衰微,已不独是社会舆论多年耿耿于怀的话题,也成了国家政府必须面对的问题。每年两会,我们总能从各种议案提案中,听到保护民族文化的诸多慷慨激奋的忧心之语,但议论鼎沸,时光流逝,却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如今的立法,固然表明了政府的态度,但文化的式微如果是用法律可以保护、振兴的,那么世界上所有文明都可以起死复生、长盛不衰了。
  文化不是化石,化石可以凭借古老而价值不衰。文化是活的生命,只有发展才有持久的影响力,只有传播才有影响力,只有有影响力,国之强大才有持续的力量。与捍卫传统一样,“文化逆差”不仅深刻地刻画了中国当今的文化态势,也尖锐说明了中国真实的世界地位。以为保留了“遗产”就可以留存文化,以为捍卫了传统就可以畅达千年;或者以为经济强大了就成了大国,以为中国崛起了就走向了强盛,不是一种舍本求末的幼稚,就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
  联想起此前我们与韩国在“端午节申遗”上的争执,就容易明白我们对于文化节日的“苦心”,恐怕还不是出于一种文化的自尊和自觉,而是因为在这个问题上洋人的重视,甚至邻邦的“抢占”。申报固然是申报了,立法虽然是立法了,但这些节日的文化内涵到底我们还保留多少,申报成功了,又如何让它存活在生活中而不是记忆里,这才更为重要。
  说实话,我们中的很多人并不爱自己的文化。与韩、日真心以自己的文化为傲,因此想向世界展示、要国人承传不同,很多国人只是要一个古老文化的虚名,要几块世界遗产的招牌,以便更好地“做生意”,更好地将经济的“巨无霸”做大。
  如果我们一方面举国参与、花团锦簇地过人家的圣诞节、情人节,一方面又热情满怀地把频遭遗弃的传统文化“涂脂抹粉”送去评选;一方面削弱冷落自己的国学教育,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将英语视为取舍一切的刚性指针,那么我们的文化保护也好、振兴也好,都还是个问题。
  中国经济已经很强大了,但是除了商业和生意,除了利益和利润,还应该在文化上存有影响和引导这个世界的理想和责任。这就是中央为何一再强调要两个文明一起抓、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换句话来说,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诸如文化政治价值观念等软实力都是大国标志。再说句不中听的,即使地球上每个人都穿着我们制造的裤子,但如果我们缺乏对民族文化的自爱,缺乏对世界文化的影响,我们还是不能称自己为大国。
  美国有个记者叫霍华德•弗伦奇,去年曾发过一篇文章,意思是中国人因缺乏大国意识,正在丧失成为大国的机会。他的论点虽值商榷,但如果我们依然在文化上不自觉,精神上不自立,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地紧跟人后,纵然经济总量做到了世界第一,纵然将所有文化传统都立了法保护,我们离民族复兴的日子也依然长路漫漫、征途遥遥!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