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文化对语文教学手段的影响
作者:魏县一中 张晓耕 时间:2008/4/6 21:40:1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521
误区一:滥用乱用多媒体
多媒体手段引进语文教学课堂,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但近年来的课堂教学却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不管教材特点,无视目标主次,竞相使用多媒体,特别是公开课,几乎无多媒体就不能上,而且评课时也往往会把有无使用多媒体作为衡量教学成败的一项重要指标。于是多媒体便被滥用乱用了:以录像代讲解,以录音代范读,以屏显代板书……因而它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教学辅助价值。
误区二:束缚于人机互动
人与多媒体的结合过程依赖于电子平台,这必然减少人与人之间直接的交互活动:教师借助电子平台教,学生通过电子平台学,课堂中往往忽视了师生间直接的知识研究探讨和感情交流融会的活动;教师操纵演示,展示情境、问题、答案,学生就被动地去接受,成了单纯的看客和听众,学生知道了问题的答案,却没有了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过程。这样的课堂既缺少浓郁的学习气氛,又难以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更不利于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育的现代化除了要求教师的观念现代化之外,还有教学手段的现代化。随着科技发展成果的不断显现,它在教育领域的影响也日益明显,对我们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语文教师也应努力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要充分有效地利用幻灯机、投影仪、计算机及辅助器材即多媒体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也正因为此,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师的重视,运用得也越来越普遍。但是,接踵而来的是一个怎样恰到好处地运用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问题,特别是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选择时机适量的多媒体手段来适应学生特点,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是更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
对策一:使用适时适当
(一)适时使用
1、激发兴趣时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有效的教学需要学生具有有意义的学习心向,即学习兴趣。多媒体手段便于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展现多层次多形态的情感场景,能诱导、激励、唤起学生感悟;图、文、声、像并茂,立体式的信息刺激学生多种感官,便于引发学生兴奋,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总之,多媒体是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极有效的手段。
创造情境,激发兴趣。
上课铃声一响,学生坐定,而他们的心思还很难极快地进入课堂,情绪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如果能根据教材特点,适时使用多媒体手段,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那就等于构建了一座桥梁,能引导学生迅速而顺利地投入教学活动。有位教师在《雨霖铃》多媒体课件片头,导入了“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首歌曲,上课铃一响,课堂上弥漫着如泣如诉的歌声,学生的心顿时被这种缠绵悱恻的离愁别绪牢牢攫住。
引发注意,维持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成年人有意注意的维持时间大约十五分钟,我们的课堂却有四十五分钟,而且学生还不能算是真正的成年人,因此他们在课堂上注意力分散也就在所难免了。所以有经验的教师不是去指责学生,而是深入思考如何使学生产生稳定而持久的注意,从而维持学生饱满的学习情绪,适时使用多媒体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2、突破难点时
无论是抽象思维还是形象思维,都离不开心象的操作。符号与心象的转换,既能让学生准确而透彻地把握所学知识,又能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然而这种转换又恰恰是教学中的难点,尤其是当这个符号是学生较为陌生的东西时。多媒体所包含的虚拟技术能超越时空,化虚为实,变抽象为具体,适时使用,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实现由符号到心象的转换。
如《茶馆》: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方式是该剧主要艺术特点之一,但戏剧结构是抽象的,而且对于学生来说“卷轴画”又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如果只是借助语言表达用下定义的方式把这个概念“灌”给学生,他们是不容易接受的。于是我用Authorware平台制作课件:与学生一起通过讨论完成了一张按出场先后为序排列的人物活动场面表,然后把这张表视为茶馆人物活动画,再借助“Modify”中图表转换设置效果,把这幅画卷起又放开。当这张表在我的操纵下徐徐卷起时,学生瞪大着眼睛,新鲜而惊奇;当它又缓缓展开时,学生笑了——原来这就叫“卷轴画”!这个教学难点就这样顺利而有效地突破了。
3、即时反馈时
训练后需要了解学生完成情况,一节课结束前需要检测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所以说即时反馈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而不可或缺的环节。借助多媒体既可促使师生良性互动,又能及时而有效地反馈教学情况。
在传统教学中,由于教学媒体的束缚,教与学之间的反馈方式比较单一,检查训练结果,常用方法有二:一是让学生读,师生互评,再作修改;一是课后打印学生作业,到下一节课印发展示,然后师生一起评议修改。借助读的方式反馈,传递信息既模糊不清,又一闪即逝;借助打印方式,反馈滞后,不及时。两种方式都会影响反馈效果。由于其课堂容量小,一节课下来,学生所得并不多,由于形式单调,学生往往产生厌倦情绪,难免产生“少慢差费“的结果,因此,传统教学方法是陈旧的,效率是低下的。现在,多媒体的使用,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此问题。多媒体手段的最大特质是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图、文、音并茂,且交互呈现,信息量大,形象生动,色彩逼真,可以对人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的刺激,这很适合学生的接受特点,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增强教学效果。
(二)适当使用
多媒体手段的使用不仅要适时,更要适当。
作为课堂使用多媒体的选题,其内容必须适合于用多媒体表现。传统教学媒体难以解决或解决效果不够理想的问题,应是多媒体使用的理想选题。具体地说,要让学生感悟难以直接观察到的事物或现象,理解较为抽象的概念或道理,这些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最适合作为多媒体表现的选题。
高一新教材中的《神奇的极光》,介绍了极光及其相关知识,科学性、专业性都很性。文章涉及许多概念:极光、极光卵、极光弧、极光带、极光片、极光幔、极光芒等等。虽然文章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述说明,但由于极光远离我们,学生对这些概念极为陌生,教学中要让学生记住这些概念已非易事,还要让他们了解各自特点,清晰地理解这些概念就更难了。教学中如果能借助多媒体手段,适当地展示有关图片、录像,或用动画制作模拟显示,便可使之形象具体真切可感。
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常常运用多媒体手段。播放录像,让学生观察感知,或写景状物,或记叙事件,或联想生发,或发表议论;实物投影,物物对比,描形写物,说明物象;播放音乐,借助一定的写作技巧再现音乐特点,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抒情述怀……训练方法不一而足。在训练之后还可以直接展示学生习作,即时反馈修改。写作方法指导往往会失之于空洞乏味,概念化,公式化,这种指导只能流于形式,劳而无功,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活生生的写作素材,提出具体的写作要求,还可范文示例,学生有材料写,有话可说,有据可依,在此基础上的指导也会更具体更有针对性。恰当使用多媒体不仅指恰当选择教材,还包括适当选取媒体。
对策二:重视师生交流
其实多媒体教学中,教师仍然是主导,学生仍然是主体,多媒体只是教学手段,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工具。如果我们的教学被人机互动的形式所束缚,而忽视了师生互动,这种多媒体教学就是无效的。我们应该想方设法促成师生互动,师生交流,真正地让学生动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可能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1、教学中重视师生交流
语文以语言文字为教学内容,它的人文性注定了语文教学必须以人为本,以师生互动为主要活动形式。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机会,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运用语言、创造思维的能力。
在多媒体教学中,我们不仅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图、文、声、像功能,充分调动学生视听感觉器官积极活动,而且可以以视听为基础,通过视听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思维素材,在视听之前或之后,或提出问题激励探索,或开启思路提示方法,或强化要点引起注意,或开展活动深刻体会。 如《茶馆》教学中,多媒体课件演示人物活动场面,卷轴画模拟,剧中人物矛盾冲突方式等内容。在此过程中,师生的双边活动并未为之束缚。分析人物形象时,老师与学生一起分角色朗读剧本中的重要片断,揣摩人物心理、性格,由此来决定朗读的语气语调、抑扬顿挫;通过朗读既把握了剧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又体会出了剧本台词个性化的特点,继而进行能力训练,频显情景训练要求:根据人物性格及其与社会的关系,合理想象,写作剧中人物在特定情景中的独白:1、王利发:听唐铁嘴说“赶明儿我一总还你,那一共才几个钱!”后;2、唐铁嘴:看到墙上的香烟广告时; 3、常四爷:吴祥子认出他时;4、松二爷:穿得寒酸提着鸟笼上场后。学生思考、讨论、反馈、评议,兴趣浓厚,活动积极,课堂气氛热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不仅没有束缚我们师生互动,甚至为我们所用,使课堂节奏更紧凑,活动目标更明确。
2、课件中设置学生活动
多媒体课件是我们课堂教与学的工具,而教又得以学为终极,归根结蒂,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活动应该是课堂的根本活动,教学中使用什么媒体,怎样使用,都必须考虑学生活动的展开。在此特别讲讲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多媒体课件设计中,我们往往更多的是考虑教师演示什么,怎么演示,而忽视学生的活动。这样的课堂教学,课件成了核心,教师成了导演兼演员,学生则成了观众或听众。要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我们在课件设计时必须动脑筋去设计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去操纵媒体,去参与课件演示。当然,如果把这仅仅理解为把鼠标从教师手里移到学生手上,那么,就连课件设计的意图都难以很好地体现了,我指的是要在课件中设计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内容,既用以激发兴趣,又可以实实在在地引发学生思维。
任何事物都有长短利弊,多媒体教学手段也不例外。再加上它还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我们对它的性能了解还不很清楚,驾驭起来难免会不顺手。所以我们不要因为多媒体教学中出现过偏漏失误,就一概予以否定,进而因噎废食弃之不用,而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多学习,多探索,多思考,扬长避短,想方设法使它切实有效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
对策三:适量性原则
多媒体教学手段虽然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诸多方便和好处,但也并不是越多越好。因为它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更不能让它替代教师的应有的创造性工作,我们不能抛弃传统教学法中的合理有效的东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多媒体所无法取代的,但有的教师在多媒体手段面前,就好象一个穷急了又被逼急的饿汉一样,不知如何办才好,一味地依赖这种电教手段,有时一节课学生基本上是看他在讲台上摆弄多媒体课件,花俚呼哨的,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学生眼睛始终盯着屏幕,这是一种繁琐的单调,这是由过去教师讲的传统的单调走向新的现代化的单调,这样就失去了多媒体这种手段的本质意义了。多媒体做为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不能代替一切,不能滥用,但有些教师对它缺乏足够的认识,要么整节课全然不用,要么仅靠它来帮助板书而已,这都是不妥当的。
总之,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最忌“该用而不用,不该用而无目的、无计划地滥用”。在教学中,我们要深入研究和恰当地设计、开发、运用多媒体课件,使之与其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充分体现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真正价值。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