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心灵、张扬个性——开放式写作教学尝试

作者:高州市长坡中学 梁郁清  时间:2008/5/21 11:00:2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379
    《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教学中提倡:“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新课标还认为: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已的真情实感。在新课标的理念下,语文教师就应有开放意识,实施开放式写作教学,“放飞心灵,张扬个性”,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促使他们无论在记“实”或写“虚”中,都有发现的眼光,有个性的彰显,有程度不同的新意或创意。 
  一、尊重主体,适度开放 
  《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上要求削弱命题作文在写作中的分量。让学生在相对自由、宽松的形式训练中尽情地挥洒情感。这就要求我们实施开放式写作就要在尊重学生主体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前提下,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而轻松的写作氛围,敞开一片广阔而自由的写作天地,从而为他们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我并完善自我的机会。中学生一旦没有诸多的作文限制,就会如鱼得水,自觉地去阅读那琳琅满目的“开架生活大书橱”,尽情浏览并审视世界,体验生活真谛,就会产生“我要写”“我愿写”的冲动。 
  开放式写作首先是命题开放,让学生写“放胆文”。因此,作文命题上要适度开放、搞活,相信学生能写好,让学生敢写、想写。对此,我经常采取三种命题方式,一是依据学生写作水平等级不同,由我写出一系列题目,让学生自主选择;二是给出话题,让学生自由命题;三是向学生征题,让学生自由选择。而每次我只确立训练重点,启发他们写熟悉的东西,写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有一次,我以“怎样在记叙文中进行议论抒情”为训练重点,公开向学生征题,学生们非常活跃,拟出许多鲜活的题目:《秋夜》《风儿牵着我的手》《月儿伴我一起走》《你猜他是谁》《老师哭了》《妈妈,请你别这样》《在那荔花盛开的地方》等等。学生们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在作文中他们有话可说,有真情可表,写出了一些较高水平的作文。 
  其次,实施开放式写作还应为学生创造展示个性、展示作品的机会,即跳出“课堂”,开辟课堂外的战场。多年来,我鼓励学生课外练笔,写读书笔记,写日记、周记,作会议记录,看漫画写寓意,看影视写感想和影评,作调查写调查报告,甚至进行专项研究性写作训练。兴办班报,开辟“优秀作文园地”,每周一期,每期刊出4—6篇。此外,还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的作文竞赛,鼓励学生向学校“挽手”文学社投稿,向报刊杂志社投稿,以燃起学生的写作激情,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我班的谢天品、邹智敏等同学经常向《茂名日报》等报刊投稿并被采用刊登,带动了一大批的学生踊跃投稿,萧慧同学的《我需要一个位置》在2005年全国中学生“语文杯”大赛中获得了二等奖。 
  二、多向思维,独辟蹊径 
  《语文课程标准》有这样表述“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这就十分清楚地表明,有创意不等于胡思乱想,其前提是生活本身的丰富性以及观察的多角度。因此,实施开放式写作教学,要注重创造性思维训练。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从新的角度,运用新方法,发现新问题,进行新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学生掌握了创造性思维,就不会受思维定势影响,而善于想象,懂辨证,思维敏捷,新颖,有个性,能批判,讲独立。 
  我对学生曾经进行过多角度的思维训练。训练前首先引导学生明确:人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去思考问题,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和发现,即使同是一个人,如果变换一下看问题的角度,也会有互不相同的答案。训练时我以《云》为题,要求每个学生至少写出五种不同的感受来。当天学生就把作文交上来,奇思妙想,杂然纷呈。有个名叫梁铁军的学生这样写道: 
  (1)你在高空,飘飘扬扬,无忧无虑,多么快活,多么自由啊。来没人干涉,去没人阻拦,活象一个快乐的小天使,哪象我整天陷在教室里,埋在书堆中,整天都抬不起头呢。 
  (2)是谁生了你?又是谁抛弃了你?你整天游游荡荡,无家可归,象个孤苦伶仃的孩子,没有爸爸轻轻的爱抚,没有妈妈甜甜的呼唤,云啊,云,那你到我家来吧,来做我的姐姐,爸爸妈妈喜欢我,也一定会喜欢你的。 
  (3)你在高高的天空漫游,却时时想着土地,那里的泥土干渴了,你就毫不犹豫地变成雨滴,把绿色的春天滋润。 
  (4)你不以闷雷为伴,你不以闪电为友。闷雷牢骚满腹,装腔作势,闪电怒目圆睁,凶神恶煞,你总是那样谦和平易,深沉稳重,保持着自己的本色。 
  (5)你自我标榜为轻盈,其实那正是你没有份量;你自欺欺人为轻松,其实那正是你没有追求。言语再漂亮,也掩盖不住空虚的心灵。 
  (6)居高位,切莫目中无人,处空中,何必自命清高。 
  这位学生从六个不同的角度对“云”进行思维体验,终于写出了六个互不相同的感受,或托物以明理,或借物以抒情,每种感受都较有新意,富于想象。个性化写作最主要的是“独具慧眼”,在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角度上独辟蹊径,表现出文章的新颖性和创造性。 
  三、透过现象,深挖本质 
  学生写文章最大的问题就是写出来的都是千篇一律的东西,所谓个人的观点也都是一些人人熟知的空洞的大道理,原因就是缺少独立的思考,缺少自己的思想。因而,培养学生写作个性,还要重视学生观察的个性化,从“真”处看,从“细”处看,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挖掘足够的深度。我的学生有一篇写结婚场面的短文,先描绘了迎新娘时热闹情景,接着通过看热闹的两位大娘的议论,点明这桩婚事办了多少桌酒席,借了多少债,最后文章写道:“我随着闹闹嚷嚷的人群,走进了胡同,望着那一对新人的背影,心想:今天我看你们俩喝酒——同甘;明天我看你们俩吃草根——共苦”。最后一句画龙点睛,道破了铺张浪费的恶果。人们认识事物,总要从现象入手,如果我们能透过现象的迷雾深入思考,不断探索,对现象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审视加工,就能挖掘出寓于事物之中的本质来,写出个性化的文章。 
  四、锤炼语言、变中求新 
  作文是一门语言艺术,是需要靠“语言”来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因此,在学生作文实践中,语言表达的个性化往往是他们作文成败的关键,只有语言个性化了,思想个性化才能在文字上得到充分发挥,才能用自己的个性化思维来选材、立意、构思。否则,个性化作文只能成为缥缈的空中楼阁,在灯火阑珊处向你招手,你无法触摸到它。 
  在语言表达中,我引导学生在依据本人的嗜好,选择自己偏爱或最适宜表现的语言外,还要力求在常态外求变态,在常式外求变式,在共性中表现个性。很多学生写出生动鲜活,摇曳多姿,给人耳目一新的个性语言来,下面是学生习作中的几段话。 
  ①打开月饼盒一看,……有一种“七星伴月”的月饼盒,孤零零一只月饼,四周是七瓶迷你洋酒,真是“厂家之意不在饼,而在酒也”,用心可谓良苦。 
  ②只要我们正确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不把物质享受看作生活目的本身,那么作为生活中的“知足”者,可愁进入不了“常乐”的人生境界呢? 
  ③车轮的闹声,撕碎了一切沉寂。 
  句①成句变形,化用欧阳修的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对厂家的良苦用心进行了曝光,讽喻之中显幽默。句②拆解成语,变中求新,更好地为传情达意服务。句③“沉寂”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为“虚”,组合以动感强烈的“撕碎”这一“实”词后,传神地表现了尖利的车轮声划破了“沉寂”的情景,令人过目难忘。 
  以上几例都带有浓郁的主观色彩,甚至是违反常规的,但我们丝毫没有感觉到它们的不合适,反而觉得有一种特殊效果。个性化遣词造句的结果,大大丰富了语言表达的张力。 
  五、合理定位,分层指导 
  在开放式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充分洞悉学生个性特点的基础上,对学生合理定位,分类指导。对写作能力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作适当的指导。对爱好写作且写作能力较高的学生要求高起点,鼓励他们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对他们的习作注重引导,指出要害。对写作能力一般的学生,因他们的作文缺乏新意,缺乏个性,但更为严重的是基本功不扎实,缺乏起码的“规范”,因此培养学生作文个性能力宜从“规范”起步,夯实写作基础。 
  总之,要讲层次,做到因材施教。例如在对作文写作尖子的培养上,我就从以下三点下了功夫。第一、重视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培养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认识能力。为此,我规定他们每周写两篇观察日记,要求写内容新鲜感触最深的,借此了解他们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认识程度,并针对他们的思想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以利于他们对文章的主题向深一层开掘。第二、重视他们作文的语言锤炼,力求做到“句无可削,字不得减”。为此我要求他们每月至少读两首诗和两篇散文,写一首诗和一篇散文。开始写作时,鼓励他们大胆放开地把心里想到的都表露出来,然后要求他们修改压缩一半,学生练多了语言就洗炼了,葛健同学的《中秋凫溪香鱼多》一文,就是初稿写好后,经多次的语言锤炼,投稿到某杂志上被刊登的。第三、让他们每周修改3-5篇同学的作文,之后我再与他们讨论修改意见。这样,学生有了聪慧的眼睛去观察事物,发现题材,有了洗炼的语言基本功和一定的文章修改能力,教师再在具体的习作上辅以写作方法上的指导,学生要写出好的文章就不难了。 
  总之,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合理分类,因材施教,使学生要么长于一种文体,要么长于一种思维,要么想象丰富,要么思维深刻,要么语言有个性、有文采,要么构思匠心独特、别出心裁。实施开放式作文教学,以写作个性能力的培养为切入点,在开放的氛围中,尊重个性差异并进行有效的写作训练,努力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长此以往地实施开放式作文教学,我相信必定能促进学生个性与创造力的发展。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