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炼主题是提高作文质量的关键

作者:不详  时间:2008/5/21 19:04:1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965
  四季之风
  神奇的大自然中有着缤纷的四季,是谁给她们上色,使她们有了盎然的生机?是风,是风为她们浓妆艳抹。春天,草木萌生,生机勃勃,那是绿色的风;夏日,阳光灿烂,万物茂盛,那是火红色的风;金秋,丹桂飘香,硕果累累,那是金黄色的风;严冬,大雪飞舞,银装素裹,那是洁白的风。
  风的颜色不仅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而且风能吹出四季不同的韵味,真不愧为大自然神圣的使者。
  风和日丽的春天来临了,我们去郊外踏青,徜徉在那令人陶醉的田园风光中,看,田野旁那弯弯的小河正欢快地乘着风奔向远方;看,那些姿态优美的柳小姐正在微风中伸展着自己修长的臂膀,在空中摇曳;看,田埂上的农民伯伯们正忙于耕种,春风吹动着他们心中的火苗……夏天也不为逊色,到处都滋生着风韵,渗透出诗意。印像最深的,还是田中比人还高的玉米,好似无数的屏障,把收获的人们隐藏在一片绿意之中,夏天的傍晚是我的最爱,风一阵阵吹来,吹红了太阳的脸,吹红了半边天,这时的太阳已成了一个羞答答的姑娘,掩藏着笑脸徐徐下沉,给天空留下了绚烂的痕迹。
  秋天,天高云淡,凉风习习,小时候我曾幻想,秋天的风是金黄色的,不信你瞧,那金灿灿的稻穗不正是它的杰作吗?还有那红彤彤的柿子多像农民们喜悦的脸庞……。秋风还成就许多小精灵,你看那葡萄架上的葡萄,一颗颗,亮晶晶的,好像玛瑙。
  冬天则是大自然最神秘的女儿,冬风一吹,会给每一寸土地都蒙上白色的面纱。可是自古到今,冬风的代言词总是:冷酷、凛冽。可不知你是否觉得冬风也不失温柔,她会像妈妈一样,哼着摇篮曲,轻轻拍着动物们进入冬眠,这时候整个世界安静了……
  四季的风,为世界梳妆打扮着,用自己的智慧改变着世界,让世界更加缤纷多彩,更加生机勃勃。
  评析:
  习作由开头、中间(春夏秋冬)、结尾共6个自然段组成,看似结构紧密,但由于文内没有一条“构思线”紧紧维系着,故显得主题不够明确,给读者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作者通过对春夏秋冬的描写,究竟要表现出对风的一种什么样的认识?想给读者一种什么样的启示?文中未能明确地表达出来,只是一味的为了描写风,只是对风作了一般外在的描述,而没有深入到风的“内部”;只是泛泛而谈,没有写出作者笔下那与众不同的“风采”、“风发”、“风霜”和“风骨”来,读者读过之后不会留下深刻印象——究其原因,这涉及到一个关于主题提炼的问题。
  主题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它是结构的中心,提炼的依据,剪裁的标准,概括的目的,它是创作构思的焦点。所以,注重对主题的提炼,对提高文章的质量就抓住了根本,就抓到了点子上。
  如何对主题进行提炼?重要一点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产生联想,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独特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就事论事,要有一个发现、熔材、提纯、深加工的过程。一位作家说,作者只有站在更高的思想台阶上,情感才能扩充和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才能写出立意高、视点高、寓意深、有新意的文章来。一位中文教授说,作文能力的高低,或者说作文写得好坏,最终比拼的不是知识面,也不是语言、构思等写作技巧,而是思想的深度,是对一种现象、一个问题有没有本质性的认识,是能不能看到别人看不出来或者看不透的东西。
  习作的体裁是散文。内含意蕴,思想深邃,文字精约,形神兼备,这是散文应有的特性。散文要求“散”,可以使文章笔墨酣畅,其实活泼。但“散”不是信马由缰,不能想到哪就写到哪,已经有一定的思想轨迹和有机的内在联系,应该形散而神不散——这里说的“神”,就是文章的主题,是在主题的提升、升华上存在着不足,即没有一个高起点的能统摄全文的中心思想(主题),所以习作的结构和对四季的描写,就显得流于寻常了。基本上述的“创作原理”,笔者对原文做了较大修改,着重写了风的“内在”的某些东西。例如,当读了《假如没有台风》的文章后,我为过去的无知而感到可笑;再如,寒冷是上苍的恩赐,在经历了凛冽呼啸的朔风“磨难”之后,你可能被炼成“金刚不坏之身”了等等。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