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女儿的第一百六十八封信——在高考前一周
作者:盈怡 时间:2008/5/30 7:14:42 来源:人民网转载 人气:967
亲爱的女儿:
写这封信时因为看了秋蝉和头晕的博客,秋蝉在分析女儿中考模拟失利时认为女儿不是败在紧张上,而是败在放松上。秋蝉和女儿商量后决定:“在下一次的校模拟考试前,要主动刻意地紧张自己,兴奋自己,鼓励自己”。而头晕则举了运动员比赛的例子,说明考试的时候既不能太紧张也不能太放松。头晕写了这样一段话:“对待考试,不能太紧张,太紧张了往往因为思维打不开而发挥失常;也不能太放松,太松懈了也不利于发挥出最佳水平。最好的状态,就是介于紧张和不紧张之间,不温不火是最好的一种应试状态。”
其实前几天我还和同事们探讨高考前一周给学生放假的利弊问题。我的观点是高考像长跑比赛,在最后冲刺的时候,是不应该叫停的,叫停的后果是有些学生停下来以后很难再有力气跑完全程,所以我不赞成高考前一周放假。我的同事却发表了另一种看法,她说高考前的一周假期是为了学生调整生物钟,最后一次查缺补漏。
亲爱的女儿,你的观点呢?
还没等你发表意见呢,学校却决定你们今年要在6月5日才放假。我咨询了你们老师,学校的理由是每年提前一周放假,很多学生考前放松,考试的时候成绩出现回落。学校最后一周要求学生在学校度过,目的是让学生在迎考前保持一种迎考状态,不松劲。学校同时要求各科老师必须全天候地在办公室,随时给学生答疑。妈妈也咨询了其他几所重点高中,也都是在6月5日才放假。看来学校通过几年的经验总结,也认为一鼓作气效果好些。
亲爱的女儿,你说希望考前放假一周,你认为班级同学太多,声音太吵,并且45分钟一次的上下课铃声都会影响复习质量,你还有一个理由是在家复习,容易找到资料。
我不知道哪种效果更好些,但是我尊重你的意见。假如你希望在家复习的话,就和班主任老师说明白。
需要注意的是,人是有惰性的。比如妈妈在周末放假的时候,常常会多睡一会儿,甚至在年轻那会儿,我会睡到上午10点多。紧张工作一周之后,在心里就给自己找一个放松的理由。有一句俗语:“觉越睡越多”不知道你是否有这个体验。今天下午妈妈觉得很累,就一直睡觉,5点多起床依然觉得困,及至做好饭和你爸爸散步回来,还是觉得打不起精神,就是感觉“困”,这让我想起了你奶奶生前说过的一句话:“睡苶(nie)了。”(就是睡得太多了,整个人表现得无精打采。)
哈哈,记得你在寒暑假在家,也是中午才起床,绝对是我的遗传。我想问你一句:“你‘苶’过吗?”
寒暑假可以大睡特睡(其实也不科学,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但是在迎考前一周却不是很合适的。
亲爱的女儿,考前一周即使你在家里复习,每天早晨也必须6点30分起床,7点10分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因为据专家考证,起床后2个小时人的思维最活跃,记忆力最清晰,所以这也是高考在9点开始的原因吧。
亲爱的女儿,你有自己的计划,最后一周做真题的时候,要研究以前考生的经验,比如早晨9点做语文和理综真题,下午3点做数学真题,让自己的细胞适时兴奋起来。亲爱的女儿,《改写高考命运的最后100天》书中介绍了考前九天的迎考方法和迎考时间安排,也许会对你有启发(黑体字是书中的话):每天都要做一些难度适中的题目(我的建议是做历年高考真题),目的是保持一种状态,保持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这点现在你就做得非常好,保持下去)。熟习考试题型,温习做题思路,不会因为连续几天没有大量做题而感到生疏。
每天上下午各用三个小时温习。上午8:00—11:00,下午2:00—5:00。期间进行一些比较轻松的项目,如订正习题、朗诵外语等,实质是为了保持一种状态。晚上6:00—10:00,可以用两个小时集中完成一套习题,然后看看书,看看做过的习题等。晚上10:00,准时上床,熄灯就寝。其实还是我以前说过的话,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学习方法,我们可以借鉴但不拘泥,一切应以你自己的学习习惯来安排自己的计划,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非常重要,既不能太紧张也不能太放松,关键的是掌握一个合适的尺度。相信我的女儿一定能把握好这个“度”的。
爱你的妈妈
2008年5月25日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