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规范、科学——08年高考语文试题评价(辽宁卷)
作者:大连市旅顺中学语文组 孙红艳 时间:2008/6/27 21:13:0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278
一、客观选择题分值减少,符合大纲中不断加强学生语文应用、语言组织能力的考查的要求。
06年客观选择题39分占总分值的26%,07年36分占24%,08年30分,占总分值的20%。客观选择题分值减少,主观分值增加。试题考查少了字形、标点符号、近义词题的考查,这也体现了试题的变化,也说明客观题的稳中求变。以后可能就是在语言基础知识与应用试题中轮换考查,但是考生和教师都摸不准,训练还是要全面进行。这样可以不因为考查的原因使学生语文能力受影响。音和义的考查较为基础,病句、语言连贯题能够从生活入手,选取生活较新的材料,题的难度不大。基础试题时刻体现着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二、试卷大多数题型趋于稳定,符合科学高考的理念。
科技文考查了社科类文章,选取宋代书院的文章,内容较易理解,题目也不难。试题设计很稳定。文言文阅读篇目选取回归到史传类文学篇目。降低了学生阅读理解文本的难度。有利于学生做题。第8.题考查“稍、说、潜、次”四个实词在语境中的含义,也紧扣高中文言文典型篇目,《鸿门宴》中“范增说项羽曰”中的“说”就是“劝说”的含义,《登泰山记》中“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中的“稍”解释为“逐渐”,与此题考查含义相同,“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次”的含义与此出同,“驻扎”的含义也是此词在文言语境中常用含义。“潜”虽然不是文言文常出现的,但是根据今义和语境完全可以推断解释是正确的。所以实词考查很规范,符合高考试题特点。9、10两题延续近几年高考试题题型,考查难度不大,虽然10题个别细节考查学生对原文的认真理解,但是只要仔细就可以做好。
文言文客观题总体看符合高考要求,规范、科学。文言翻译题分值由06、07年的6分增加到10分。以考查直译为主,主要是重要实词解释,“诸君何事”稍微涉及到一点译意的内容,总体看得分点清楚,学生容易得分。
诗歌鉴赏回归到对一首典型诗歌的规范鉴赏,与07年对比类诗歌的鉴赏题相比选题难度降低。从考题角度看主要考查诗歌艺术手法的鉴赏和写景观察角度、顺序的鉴赏,基本上是平时训练的重要内容,即不超纲也符合平日训练。整体看这三大块试题无论是文本的选取,还是试题设计,都更多的符合语文常规训练规律,没有难为考生的意思。
三、易中有难,突出高考试题的选拔性。
比如文言文翻译,10分体看似容易,但是个别省略成分不容易译全,如“突厥惶恐”译为“突厥使者恐惧”,很多人容易漏掉“使者”,所以得满分不易。要求学生答题要特别审慎。诗歌鉴赏第一问艺术手法学生不易答全,而且也存在一些争议。很多学生写到了夸张,而答案没有。估分时也有很大的困难。默写分值增加1分,但是没有考查文学常识。名片名句“(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考查的初中背过的,课内考查重要作家作品。但是学生选择空间不大,“响彻彭蠡之滨、声断衡阳之浦”也突出了对生难字的考查,学生不易得满分。散文阅读材料选取突出人文性、时代性,体现引导学生对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文本理解难度不大。分值由18—21-22分,呈现逐年递增,但变化不大的趋势。审题、理解问题难度增加。试题看似简单,但实际问题有隐含信息需要答题时慎重理解,如果没有认真审视问题,往往答非所问,瞎子点灯,白费蜡。15题考查句子的含义的理解16题考查具体语境中具体内容的理解,基本延续了以前考查的体型,没有什么变化。17题考查散文主旨的理解,也和06、07年一样,但是考查角度发生了变化。06年直接概括本文的主旨,然后问如何展开。考查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07年问本文主旨是怀旧吗,为什么。都是直击主旨。今年是17.怎样理解“雨韵”的内涵?文章依次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来呈现“雨韵”这一主旨的?第一问还是考主旨,但是第二问就是一些学生困惑,没有重视“表达方式”这几个字,而答成艺术手法、行文思路的学生不少,变化不超考纲,但是又使身体不细、语文功底不深的学生吃亏,体现了考试的梯度。14.根据文意,四季之雨分别象征了人生哪几个阶段?为什么说“秋天的雨声,欢乐的音符里掺杂进一些忧伤的咏叹”?(4分)题目前一问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学生往往答得较好。第二问实际是理解“秋天的雨声,欢乐的音符里掺杂进一些忧伤的咏叹”在文中的含义,结合前后语境理解即可,但是很多学生受前一问的影响,答成了人生的秋天会如何如何。把问题复杂化,一位是问人生壮年的秋天为什么会“欢乐的音符里掺杂进一些忧伤的咏叹”。所以现代文阅读对于学生身体能力的考查还是很明显的。散文容易在平日训练中也容易遇到,我们在考前就做过“四季人生”的文章,都是引导学生真实生动的体会社会人生。这样,试题表面看较为简单的,但是其中的难度还是充分体现出来了。得高分并不容易。
四、紧跟时代,稳中有变,突出语文应用能力参考查。
本题是变化最大的一道题,分值由前两年的11分增加到15分,试题也没有出现前两年的看图的题。较稳定的是还保留了仿句类的试题。语言得体题虽然是老题型,但是材料较新,不容易得分。学生容易改错或漏改,而且有些地方也应存在多种该法,但不知批卷标准,也给估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补出开场白的中间部分,符合学生生活,但是也有对审题能力的考查要求。“紧扣主题、言简意赅、有文采。50个字左右。”要求很具体,有利于高考规范阅卷,但也增加了答题的难度。作文试题应该说没有回避社会热点问题,就是有关青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公德意识问题。体裁上也没有回避大家一致认为的材料作文的形式,所以作文命题还是很规范的。内容也继承了前两年的作文内容的考查。“肩膀、我能”,考察学生责任意识、自我价值意识,今年考查学生对公德的理解与认知意识,体现了作文命题的连续性。而且也较为贴近生活,能够唤起更多青年人对社会生活的思考。但没有更多社会体验的学生容易写得空泛、苍白。所以作文还是很好的。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社会生活,提高对生活的审视能力。
总之,今年高考试题我认为还是很规范的,有利考查了学生语文能力。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