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和充实材料仓库
作者:不详 时间:2008/7/18 20:53:35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806
何谓材料?材料是指提供著作内容的事物。它既包括作者为着某种写作目的,从生活中搜集、摄取,写入文章中的一系列事实现象和理论根据;也包括未写入文章、但已被作者搜集到的事实现象和理论根据。材料是写作的物质基础,是文章内容的最主要的成分,是主题的载体。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材料,写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作者的意图才会得到充分的表现。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那么材料就是文章的血肉。材料丰富,文章才显得丰满、感人。所以每个写作者都要主动自觉地搜集材料,建立自己的材料仓库。
那么,如何建立和充实自己的材料仓库呢?
1.观察。观察就是多看、细看、反复看、坚持看,使之成为习惯,成为一种需要,这是搜集写作材料的一种直接的、有效的重要方法。平时应随身带一个笔记本,每有所得,马上记下来。思想的火花往往是稍纵即逝的,及时把它转化为文字,事后才不致遗忘。记忆力较好的人,事后补记也可以,但不宜相隔太久。时间长了,难免有所遗忘,尤其是某些细节,遗忘是很可惜的,因为这些细节,常常可以将观察对象的特点、个性传神地再现出来。
譬如《范进中举》的最后一段,有这样一个细节:范进包了两锭银子送与胡屠户,胡屠户一面赶紧收下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一面却还“把拳头舒过来”作一番虚情假意的谦让。然而,不等范进劝说的话说完,胡屠户就“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这个细节,将胡屠户贪财却又偏要面子的性格特点,刻划得淋漓尽致。我们倘若发现了这一类细节却又将它遗忘了,那是多么遗憾的事情。
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否则就写不出好文章。观察是搜集作文材料,充实作文材料仓库的最基本的方法。如果你对描写对象的形体、色调、质感、美感等都了如指掌,动笔时构思一经成熟,就可以挥洒自如,描绘出一幅幅生动逼真的文字图画来。反之,如果缺乏必要的观察,即使构思新奇,在描景状物、写人叙事时总会感到力不从心。
那么,应该怎样观察呢?
第一、要准确细致。大千世界的事物各式各样,即使同一事物,也会因客观条件发生了变化而呈现出千姿百态。俗话说:画鬼容易画人难。难就难在人是天天看到的,稍有失真就会露出破绽。由于观察不准确而造成的错误,在名家作品里也时有所见。一位作家把白嘴乌鸦黑而有光泽的眼睛写成了灰眼睛,受到狄更斯的批评。高尔基的小说«二十六个和一个»中写烘面包圈的炉灶的火光照着工人们的脸。托尔斯泰向他指出:“你写的炉灶安放得不对。”显然,离开了准确观察,艺术表现力再高也无济于事。
鲁迅说:“静观默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结想,一挥而就。”观察不能只着眼于大概的轮廓而忽略了细小的地方。比如哭,就有嚎啕大哭,饮泣吞声,热泪盈眶;笑,有哈哈大笑,微笑,掩口而笑,冷笑等等。一个人的表情乃至细小的动作,都同他的性格、心情有关。如果不认真细致地观察人的表情、动作,写出来的东西就会笼统抽象,千人一面,缺乏个性和立体感。
第二、要抓住特征。高尔基、安德烈耶夫和布宁三个人一起练习观察。一次,他们商定在饭馆里观察一个刚进门的人,看谁的观察能力强。高尔基看后说:他脸色苍白,身穿灰布衣服,还长着一双细长的手。安德烈耶夫抓不住特征,说不清楚。布宁说,这个人灰色衣服,领带上有小花点,小指上的指甲不正常。他的眼睛总是东张西望,精神也不振作。布宁根据这些特征断定,他是个骗子,后来一打听,这个人果然是个身名狼籍的骗子。在这场观察比赛中,布宁之所以能够取胜,就是因为他善于抓住特征。要抓住特征,就得有所取舍,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捕捉生活中最新颖、最有特点的形象。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有闻必录。否则,写出来的事物就会缺乏个性。因此,我们在练笔时,不能忘了练“眼力”,持之以恒,一定能练出一双善于由表及里进行观察的“慧眼”。
第三、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一般说来,观察一个事物,可以先整体后局部,从上至下、从前至后、从外至内,注意形态、注意数量、注意质地、注意色彩、注意变化。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把握观察对象的外形和实质。
总之,观察不是随随便便瞄上一眼两眼,而是大有学问的事情。既要讲究恒心、毅力,又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做到全面、细致、有序、持久八个字。全面观察,就是在观察事物时应该看到事物的方方面面,如事物的形状、色彩、变化等等,都要观察到无遗漏的程度,前面看了看后面,正面看了看反面,近处观察后再从远处看,在上面看了再由下面看,连事物的气味、味道都不要放过。仔细观察是说观察时不能粗心大意,而要认真、细致,不但要了解事物的整体,而且要看清事物的局部。有序是指观察要有次序,如由近到远、由大到小、由头到尾、由前到后等等。持久观察是发现事物的新东西,寻找新感受的重要方法,尤其是变化的事物,不持久观察,就不容易真正了解它。
2.体验。体验就是亲身实践,并在实践中用自己的“心”去认真地体会、验证种种真情实感。观察是用眼、耳、鼻、舌、身去看、听、嗅、尝、触,尽量掌握客观事物的形状、色彩、声音、气息、味道和软硬等特点,力求全面、仔细的认识客观事物。体验呢?自然包括深入的认识客观事物,但是重点是捕捉客观事物对自己肉体和心灵的刺激及这种刺激引起的肉体和心灵的反应,达到获取真情实感、更深的认识客观事物的目的。
体验是获得作文材料的一个重要方法。俗话说,看人挑东西不觉重,光是客观地观察,有时并不一定能够获得对事物的了解,只有自己也去“挑挑”东西,才能感受到东西的重量,获得挑东西的真实感受。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他创作的《怎么办》受到革命导师列宁的称赞。这位作家说:“一个只从艺术方面来观察人们的诗人,他是很片面的。”德国诗人歌德说得更彻底,他说:“依靠体验,对我就是一切,臆想捏造不是我的事情。”从切身体验里去搜集材料,同学们不但学得会,而且办得到。有位同学在暑假里和小伙伴们上山抓蚱蜢,烤虾蜢吃,选材新颖。其中一段是:
我首先把纸放在那个小坑里,然后擦燃火柴点着纸。谁知一阵风吹来,火灭了。我赶忙叫小伙伴围个圈来挡风,这才点着了火。为了不浪费纸,我用最快的速度取下两只小“老扁”做实验品。我把它俩的腿揪下来,放在盘子里。这时,性急的张楠夺过盘子,架在了火上。再看看这两只蚱蜢,大概是觉得很烫吧,它们不住的翻来翻去,可是没有用。过了一会儿,它们的翅膀焦黄了,眼睛发红,肚子变大变黑。盘中散发出一阵又糊又香的味道来。大家很高兴,有的说:“我们烤蚱蜢,外国人吃烤蜗牛,听说烤蜗牛这道菜还得了大奖哩。”我听了大声地话说:“那也没什么,我妈说过,蚱蜢是吃庄稼的,它一定非常有营养,尤其是它肚里的子,会更好吃。咱们现在好好练习烤蚱蜢,将来拿到外国去,也能得奖,让外国人也尝尝中国新开发的名菜——烤蚱蜢。”大家越说越起劲,瞪着圆溜溜的眼睛,瞅着还没烤好的蚱蜢咽唾沫……
这段描写有叙有议。从叙述而言,如说蚱蜢在烧得滚烫的盘子里,“翅膀焦黄,眼睛发红,肚子变大、变黑”,没有亲眼看见是写不出来的;从议论而言,从烤蚱蜢联想到外国人吃烤蜗牛,也自然而又新鲜,更重要的是小朋友并没吃过烤蚱蜢,谁也不敢吃,但又想试试,于是说外国人吃蜗牛为自己找根据,鼓勇气。没有切身的体验,也就写不出这种矛盾的心态。
可见体验是丰富自己材料仓库的重要而有效的方法。
3.调查。调查就是为了写什么内容的文章,目的明确地找当事人或知情人了解情况,作出记录,然后进行分析研究,再写成文章。这也是搜集材料、充实材料仓库的常用方法。
夏衍是现代著名作家,他的《包身工》是篇优秀的报告文学。文章描写了旧社会里包身工的苦难,控诉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互相勾结,利用野蛮的包身工制度,残酷压榨中国人民的罪行。这篇报告文学发表后,曾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直到今天,还被选入中学课本,成为语文学习的范文。这篇文章就是经过长期的、艰苦的调查寻访才写出来的。
调查采访确实是搜集材料的好办法,有些记者说:“文章不是手写出来的,而是脚走出来的。”意思是说,写一篇文章费不了多少时间,最花时间的是东跑西颠去调查、采访,这是千真万确的。
调查是充实材料仓库的常用方法。运用调查采访的方法时,一要有明确的目标,这便于调查深入下去,以搜集有意义的材料;二要有调查提纲,问什么,不问什么,先问什么,后问什么,都应该心里有数;三要口勤、多问;眼勤,多观察;手勤,做好调查记录;腿勤,多跑路,尽量找到知情人,尽量多搜集有关材料。
4.阅读。古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唐代大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现代著名作家丁玲在同青年作者谈天的时候说:“无论如何,你要是从不读书而想成为一个诗人或文学家是不可能的。”
阅读能提高思想认识,能丰富知识、扩大眼界,能学习到别人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同时也能积累许多作文的材料,所以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是多方面的。许多诗人、作家登上成功之路的第一步并不是写作,而是阅读。苏联大名鼎鼎的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读书就是他的“作家生涯的开始。”
读书与作文的关系十分紧密。实际上,书籍是别人的作文,作文是自己写的“书”。作文需要思想指导,需要生活积累和丰富的知识,也需要立意、谋篇和语言表达等技巧,这些都可以在阅读中得到提高和充实。读书还是搜集到许多作文的材料,也是充实自己材料仓库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有些材料当然要靠自己的观察、体验、调查、采访去获得,但也有许多材料是从阅读中获得的,所以应重视读书。
鲁迅是一位文学家,他知识渊博,不但通晓医学、木刻、书法、绘画,在古文字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因而他的作品思想深刻,语言精炼,是反映中国民主革命趋向的一面镜子。在艺术上,熔中外小说技法于一炉,又有新的创造,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祖和楷模。曹雪芹的《红楼梦》则被誉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书中涉及的既有诗词歌赋,又有琴棋书画;既有园艺建筑,又有医药烹调。曹雪芹笔下的贵族家庭生活,从起居饮食、言谈举止,到衣冠服饰、喜庆典礼,写得都很逼真动人。他给林黛玉等病人所开的药方,恐怕连医生也不能不点头叹服。显然易见,一个作者的知识是否丰富,与文章的优劣是直接有关的。
作文,除了要注重素材积累和讲求写作技巧之外,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是不可缺少的。要写出较好的文章,将知识性错误消灭在定稿之前,必须有丰富的知识作基础。因此,我们要铭记鲁迅的教诲:“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轻重,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也糊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
总之,观察、体验、调查、阅读是积累写作材料的四个主要方法。只有在这些方面多下功夫,建立了自己的材料仓库,那么才能写出材料充实、内容生动的文章来。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