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取舍”导与练

作者:不详  时间:2008/5/22 13:10:15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4843
  一. 作文材料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老子<<道德经>>十二章有言: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大意为:缤纷的色彩,使人不看其他事物;美妙的音乐,叫人听不到别的声音;丰富的美味,令人沉迷而有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令人品行受损.因此,圣人只追求温饱安宁,不追求声色之娱,所以要有所取舍.
  读了上文之后,你有什么想法、感受?请你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材料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       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二.写作导引
  阅读作文材料,一定要注意抓住材料中一些结构性的句子来审题立意。很显然,这则材料中的“因此,圣人只追求温饱安宁,不追求声色之娱,所以要有所取舍”是结构性句子,“取舍”便是关键词,审题立意就应该围绕“取舍”在展开。
  值得注意的是,在写作要求部分,命题者有一句“所写内容必须在材料范围之内”,这就对“取舍”的内容做了具体的限定,即材料中的“追求温饱安宁,不追求声色之娱”。如果在作文中写“选取国家大义,舍弃个人得失”、“选取希望,舍弃昨天的阴影”、“选取自由,舍弃权力”等相关内容,应该说在切题上有一定的偏离。
  需要提醒的是,反向立意 不能运用于这则材料。五色、五音、五味令人沉迷而有害,纵情狩猎使人放荡发狂,材料观点很明确。如果反向立意“玩物不一定丧志”,那麽就与“所写内容必须在材料范围之内”相悖,千万小心,使不得。
  三.优秀例文
  淡于身,厚于心
  雨果曾经说:“任何感官上的享乐都是对生命的一种挥霍”。老子也告诫我们:“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法国人的简洁与中国人的睿智碰撞在一起,我们会惊奇的发现一个穿越国界与时空的道理:在物质上欲望越要小,在精神上追求则要不懈努力,这样,我们才能把握好人生的方向。
  在物质生活上不追求安逸享乐,我们才不会眼光浮于事情浮华的表面,看不清其本质。学问大家季羡林先生学术造诣已是登峰造极,这与他一生质朴简单的生活方式不无关系。他潜心钻研,严谨治学,对外界给予的名望很少关心。虽已成为“国宝”级学者,仍住在北大校园中一座古老的平房里。相反,科学家牛顿在晚年时却沉迷于权力与名望之争,为了自己的权威,甚至不惜与另一科学家争执达十年之久,以至于晚年成就甚微,令人惋惜。当我们看到的往往仅仅是事情的表面效应,却忽视了它的内涵,牛顿的失误不能不说是一个惨痛的教训。
  在物质生活上不追求安逸享乐,我们才能更集中地钻研我们的事业。纵观科学研究和社会生活,那些有大成就之人都是在物质上对自己“吝啬”的人。居里夫人在家中仅放了两把椅子,在衣着方面更随便;爱因斯坦总是穿一件破旧的大衣。因为他们在生活中对自己“吝惜”,所以她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
  在物质生活上不追求安逸享乐,我们才能少受外界声色犬马的干扰。孔子的弟子颜回,曾“居陋巷”,“一箪食,一壶浆,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专心帮孔子修订《春秋》,编《鲁史》,甚至被评论为“学问超过孔子”。凭颜回的学问,谋得一官半职来养家糊口是绝对不成问题的,然而颜回不肯这样做。苏轼评论说,因为“求斗升之禄”后,就会受到官场的干扰,“以害于学道”也。
  纵观当代社会,人们似乎日益沉溺于物欲之中,官员为物质上的享乐忘了本职,学生为了享乐荒废了学业,等等,我们也似乎更有必要回顾一下先哲的告诫:
  淡于身,厚于心,而后乃成也!
  点评:
  开篇引用相关内容,亮出论点,然后提出“在物质生活上不追求安逸享乐”,“我们才不会眼光浮于事情浮华的表面,看不清其本质”、“我们才能更集中地钻研我们的事业”、“我们才能少受外界声色犬马的干扰”三个分论点,非常切合题意。季羡林、爱因斯坦、颜回三则材料与三个分论点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水乳交融,自然贴切,因此论证严密。“淡于身,厚于心”做文章标题,凝练而深刻的体现了作文材料的精髓,完全统领作文,并用以收束,非常妙。
  不足:牛顿所争是权力和名望,并非“追求安逸享乐”,对论证无益。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