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诗心、诗性、诗情”重拾写作信心——写诗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杨顺兴 时间:2008/8/7 6:36:5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085
我任教高二语文已有5次,进行了五次有益的尝试,收获颇丰。“才子”、“佳人”不断涌现,有的同学诗意朦胧,意象新颖;有的同学笔意清纯,恬静隽永;有的同学感情恣肆,尽情挥洒;有的同学冷峻深沉,指陈弊端……可以说“流派”纷呈,佳作不断。
去年执教高二恰逢新教材,我结合诗歌教学指导学生写诗。高二《语文》第四册《写作》第三单元《诗歌》明确提出:一、了解诗歌写作的一般特点。二、学习写诗。第三册有三个诗歌单元,一个单元现代诗歌、两个单元古代诗歌,讲读篇目与自读篇目达38首之多,为指导学生写作诗歌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一 、写“自由”诗,培养兴趣。
一开学,我就明确提出了学习写诗的要求,同学们唏嘘一片,认为诗歌太神秘,认为自己不是写诗的料。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就必须打消学生的畏难情绪。艾青说得好:“青年即诗人。”“如果说老年人的生活像散文,中年人的生活是小说,那么,青少年更应该与诗歌结下不解之缘。”《诗大序》中说道:“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青年人热情奔放,心有所感,内有所思,只要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就是诗。中学生之所以不喜欢写诗,还有一点就是功利思想在作怪。高考语文有个不成文的禁令,就是作文不能写成诗歌。既然如此,写诗还有什么意义呢?殊不知“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要当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如果对于诗歌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散文等等的佳处终不免有些隔膜。”(朱光潜语)所以要养成纯真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写诗入手。我的一番说辞,掀开了诗歌神秘的面纱,同学们对诗歌的陌生感消失了,我这才开始引导学生写诗。
生活中美无处不在,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我们处处留意,美就在我们身边,就能找到“诗源”。在此基础上,我要求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并“指物作诗立就”。言为心声,心中怎么想,就怎么写,诗不必长,三五行亦可。比如,日光灯,观其形,在教室上方,乳白色,细长身驱;思其用,为学生照明,不辞辛劳。于是一首《咏日光灯》的“自由”诗写成了:
你
乳白细长的身躯,
高居教室的上方,
把光和热无私地
洒向每一个角落。
写诗,原来就这么简单。有了这样的体验,同学们学生写诗的信心大增,掀起了写诗的热潮。有的同学一天写出了三五首诗,有的同学一首诗洋洋洒洒几十行。我把这些诗集中起来,精选了五首,请习作者在班上朗诵,同学们评议修改。我肯定了他们的优点,也找出了一些问题:内容空洞,类似于喊口号;想象力不够丰富;语言不太精炼,没有注重押韵等等。于是同学们再反复推敲,反复修改,终成佳作。
附学生习作一首:
日 记
焦琴
日记是一种丰厚的储蓄,
因为它溶入了我的情感;
日记是一个最好的知已,
因为它是我宣泄的最好工具。
日记里有十八岁女孩不懈的追求,最纯最真的梦,
日记里有彩虹一样瑰丽的憧憬,
日记里有皓空一般高远的理想,
日记里有热烈的红日和深沉的银月。
日记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春天的清新,夏天的炽热,秋天的成熟,冬天的纯真。
二、写“意象”诗,历练想象。
别林斯基说:“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作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够得到完成。”想像,作为一种艺术的思维活动,是诗人外化内心情感思想的重要手段,一首好诗中新颖独特的立意、可堪吟咏的佳句,都源于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想象必须借助于具体的意象来体现。虞世南的 《蝉》,骆宾王的《咏蝉》,李商隐的《蝉》,三首近体诗的意象是一样的,但揭示的主旨却不一样。虞世南是清高人语,“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骆宾王是患难人语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李商隐是牢骚人语,“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通过这三首诗的鉴赏,学生已初步明确了意象与象征义的关系。诗歌往往通过具体的意象表达思想,而诗歌的主旨不仅仅由意象本身决定的,它和诗人的处境、阅历、思想感情密切相关。
说教毕竟抽象了点,因而我在诗歌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诗歌,使他们获得感性认识。如闻一多的《死水》,想象丰富,把一沟泛着恶臭,丑不忍睹的死水写得五彩缤纷,美丽动人。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并借助比喻、象征等手法,把内心的思想变成了具体的形象。通过诗歌鉴赏,同学们初步了解了意象诗的特点,产生了创作冲动,写诗的热情之高令人感动。我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读本》中戴望舒的《雨巷》、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和雪莱的《致云雀》,指导学生如何通过意象深化主旨,如何根据内容选取恰当的形式。然后,学生开始进行第二次诗歌写作。同学们写作的热情空前高涨,诗歌的质量也大大超过第一次。
附学生习作一首:
圆珠笔
王 峰
自从有了你-----圆珠笔,
你在你的家族中,
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虽然你有些圆头滑脑,
但写起字来,
舒畅、轻快,
直到把自己肚中最后一点油墨,
都变成人类文明,
才悄然离去。
虽然你没有毛笔的悠久历史,
没有钢笔的奔放气势,
但你以独特的风格,
赢得了人们对你的爱,
他们愿意用你写出美丽的人生,
写出一生追求的希望 ,
写出无限美好的未来。
三、写“格律”诗,锤炼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而通过格律诗的写作可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贾岛“僧敲月下门”的典故众人皆知,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故事则传为佳话。这些都可以说明语言表达要达到一定的境界是必须下一番功夫的。同学们初学诗歌写作,因而,门槛不宜过高,只要求符合格律诗的一般要求,如每句五字或七字,偶句押韵,注意对偶等,至于平仄等难度较大,不宜作为要求。
在古代诗歌单元,我们通过鉴赏古代诗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格律诗在形式上的要求,然后在规定的情境下指导学生写诗。第一种情境:课文规定的情境。讲授课文时,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诗。如讲授《雷雨》时,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本提供的情节从三个主人公(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中选择其一进行吟咏。第二种情境:生活情境。如高二升入高三,教室也由四楼搬到六楼,登高望远,心旷神怡,我要求学生根据这一情境写诗。
附学生习作一首:
咏周朴园
倪小玲
卅年生死思未绝,
一朝相见情如纸,
威逼利诱施软硬,
地地道道伪君子。
在前面三个阶段写作训练的基础上,学生们对自己的诗作反复推敲修改,选取一首“代表作”交给老师。我们再精心筛选,把佳作装订成册,供同学们交流阅读。另外,我们还专门举办了一个诗歌朗诵比赛,要求同学们比赛时必须朗诵自己的诗作,结果这次比赛效果出奇地好。
目前,作文教学已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瓶颈。写诗,不失为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首先,它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它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朱光潜语)刘奇文同学说,他在写《祖国啊,母亲》这首长诗时,“有一种不可遏抑的冲动,觉得非写不可,一吐为快,虽五拟其稿,却乐此不疲”。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既然“乐之”不疲,何愁写不出佳作呢?其次,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张扬个性的机会,创造了一片展开想象的天地。别林斯基说:“诗人用形象来思考。”诗歌创作的过程,也就是形象思维的过程。李兵同学在《寻梦》一诗中,把自己对理想的追求比作寻梦,把青年人的执着、勇敢,形象地表达了出来。再次,写诗对语言的炼也大有裨益。诗歌对语言的要求较高,学生们往往对一个词语反复推敲,“语不惊人死不休”,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写诗是作文创新教学的一种尝试,志同道合者不妨一试。
自我介绍:杨顺兴,江苏泰兴人,生于1965年4月。1987年7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学高级教师,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