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与创造性思维

作者:泰兴市蒋华中学 唐云  时间:2008/4/20 10:37:5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676
  近些年来,广大语文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精心施教,不断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毋庸讳言,仍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作文水平不高,这几乎成了作文教学久攻而未克的一个堡垒。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便是忽视了对写作主体(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大都把立足点放在了对客体的写作原理和文章作法等外在形式的训练上,以致造成了学生作文因思维的简单僵化而形成的结构的公式化,思路的套式化,语言的模式化,乃至应考背作文、套作文,极大地桎梏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导致了作文教学多年来沿着同一思维轨迹,同一训练模式,陈陈相因,代代相传。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崭新的时代,国际教育界已把21世纪作为“创造教育的世纪”,培养创造型人才已成为世界性教育改革的总趋势。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离不开大批的创造型人才,而决定创造型人才的关键是创造力,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我们要造就大批的创造型人才,就不能不重视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育。作文教学正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施教手段之一,因为作文本身就是一项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创造性的语言活动。
  学生在作文过程中,一般说来,大致会碰到这么两大问题:一是“写什么”,一题到手不知从何下笔,言之无物, 内容空洞;二是“怎么写”,有了一些想写的东西又不知道如何组织,语无伦次,思路紊乱。针对学生写作中的这两大障碍,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发散——辐合”理论。本文拟就作文教学过程中创造性思维的培育谈些浅见。
  “写什么”与发散思维
  “写什么”,实质上要解决的是文章的内容问题,从写作过程来看,主要包括定题、立意、选材三个阶段。其中,材料是作文的基础,“写什么”主要要解决的实际上也是材料问题,而不少学生在动笔之前,往往有“无米”之感,思绪茫然,一片空白。一般认为学生作文难是由于生活贫乏,感情空虚,所以无话可说。其实,正如刘国正、张定远先生曾指出的:“像中学生这样的年纪,已经阅历不少,知道的事情也不少,大至世界和社会,小至学校和家庭,其中发生的许多事情都会扣动他们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兴奋。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自己的爱好、追求和理想;他们有一个时而变幻色彩、时而涌起波澜的、天真烂漫的生活领域,有许多可以取来作为生活的材料。”①(《作文教学漫谈》)
  针对学生动笔前的“一片空白”,不知“写什么”的思维障碍,教师的指引和点拨,要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中发散思维的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发散思维是写作主体以某一写作素材为中心,联系它的原型及其各种变式,沿着不同的方向对写作素材各种不同角度、多侧面的思考,以最大限度地开拓思路。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吉尔福特将发散能力称为“发散创造能力”,将辐合能力称为“辐合创造能力”,两者互为前提、相互转化、交互推进。
  在写作初期,即要解决“写什么”这一问题时,离不开辐合思维,但主要的还是要依赖发散思维,这是因为发散思维有这样三个特性:就其熟练程度和广度而言,具有流畅性;就其灵活程度和跨度而言,具有变通性;就其优化程度而言,具有独特性。
  流畅性是指心智活动灵敏、迅速、思路广阔,有较强的选择性。我们知道,社会生活具有多面性,有些生活现象就如一个多棱镜,可以折射出不同的光来。在作文教学中训练写作主体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可从“多路出击”,即启发学生从事物的某一点出发,向四面八方展开联想,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试探与求索,并随着变化的情况随时修改思维的内容,不拘一格,纵横辐射,使发散的量越大越好,从而开阔思路,以至文思泉涌。用“多路出击”来训练写作主体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可以促使写作主体的神经系统的突触活动频繁,加强神经元之间的联系,促进大脑功能的开掘,有利于开发写作主体的智力,使其心智活动达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境地。
  变通性是指随机应变,综合分析,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辩证法认为,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着的。近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两个概念都可以经过四五个阶段建立起联想联系。这种使两个概念相接近的能力就是联想,这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心理活动过程,其心理机制是暂时的神经联系,是人与生俱来的天赋。不过作为一种创造能力,它有赖于后天的发展。
  联想联系可以有条不紊地把信息保持在大脑中,以保证能迅速检索出所需要的信息,随意使用所需要的记忆材料。在作文教学中训练写作主体发散思维的变通性,可从“寻找联系”出发,即通过联想,把材料内的已知内容要素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要素联系起来考虑,找出表象与表象之间相关、相似、相反或类同的内在联系或外在联系,从而使表象与表象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并选择一个联系中心,使各种表象多多“碰撞”,触类旁通,由此发散出一系列的联想,环绕这一点,形成发散状态或网络状态。
  变通性以流畅性为前提,流畅性以单项扩散为主,变通性则以多项扩散为主,能使写作主体沟通各系统之间的联系,不断拓宽其思维的空间,从而达到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境界,写出的文章不落窠臼,蕴含丰富。不过,在运用“寻找联系”训练写作主体发散思维的变通性时,第一要注意一个“准字”,第二要注意一个“新”字,而且要把“准”与“新”两者辩证统一起来,即在“寻找联系”时,既要注意贴切、准确,又不能模式化;既要真实、客观,又要在联想中有所创新;既要注意灵活性、远距离性,又不能漫无边际。
  独特性是指以新的角度、观察现象之间的差异,对某事不拘泥一种习以为常的传统的思考方式,能作出超乎寻常的见解。独特性是流畅性和变通性的结晶,代表着发散思维的本质。
  任何事物都是由一定量的因素组成,性质也是由各种因素按一定的排列顺序所决定的。这就是事物的多元性。事物的多元性决定了思维的多元性。如果在思维的过程中,换掉其中某个元素或改变一下排列次序,那么事物就会起变化。对于作文来说,就有可能产生新的思路,得出创造性的成果。在作文教学中训练写作主体发散思维的独特性,可从“换元运思”出发,即将写作主体思维的对象作某种变换即“换元”,以一种反中求正、异中求新的思维方式,要求写作主体不人云亦云,敢于发表与众人、前人不同的意见、设想,或思路的选择上与众不同;或在思考的技巧上另辟蹊径;或在思维的过程中标新立异;或在思维的方法上独树一帜;或在思维的结果上鹤立鸡群,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用“换元运思”来训练写作主体发散思维的独特性,能使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羁绊,锻炼学生勇于创新求异的气魄和胆量,同时可培养他们“见前人之所未见,发前人之所未发”的探求精神,以达到一种“别有洞天”的最佳境界。
  吉尔福特说:“正是在发散思维中,我们看到了创造性思维的最明显的标志”。这标志,就是发散思维所具有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这三个特性。流畅性是发散思维在极短时间内的指标,它要求做到一个“快”字;变通性是关键,是发散思维质的飞跃,它要求做到一个“活”字;独特性是目的,要发散思维的创新结果。它要求做到一个“新”字。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写作主体的发散思维能力,能消除学生在写作时无话无说而感到恐慌的心理,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更广泛、更新颖的联想和想象,改变学生对写作素材死板僵化、一成不变的封闭式的思维定势,以拓宽其选材立意的写作天地,从而解决“写什么”这一最大的障碍。
  “怎么写”与辐合思维
  叶圣陶先生说:“一篇文章的写成,最要紧的自然是‘说些什么’,这是所谓内容。有什么可说了,最要紧的是‘怎样把它着手组织’。”②(《文心》)但是有的学生在下笔前想了很多。似乎有话可说了。而动笔时又往往感到不知从何下笔,似乎面对一团乱麻,不知怎样去组织。这便由“写什么”转入“怎么写”这一问题了。从写作的过程来看,“怎么写”同样也包括构思、表述以及修改三个阶段。其中,思路是行文的线索。一篇文章内容的展现,是通过一定的思路来完成的。如果思路堵塞,那么即使头脑中有许多与题目相关的材料也不会被激活;而思路畅达,头脑中的材料就会沿着思路被激活并被组织起来。“怎么写”主要要解决的实际上也是思路问题。针对学生动笔前的“一团乱麻”,不知“怎么写”的思维障碍,教师的指导和点拨,要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思维中辐合思维的能力。
  当思维发散到一定的程度后,便需要及时改变思维策略,由发散思维过渡到辐合思维。这是一个由多到一或众里挑一,从不同方向将思维收束到某一中心的聚合过程,它需要对所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反复地分析、比较、加工、整理,最终求得一个最佳的解决方案或途径。在作文教学中,就是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将不同方向的材料、不同角度的思考,经过分析、综合和筛选,集中到中心点,围绕中心形成清晰的思路和结构。
  在作文教学中训练写作主体的辐合思维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确立文章的中心,选取自己体会最深的一点,从“一团乱麻”中抽出丝头来,作为全文的主旨,并围绕中心安排文章的材料及布局。其次,要理清思路,这是构思的关键。思路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以客观事物为基础,经过写作主体观察、理解、认识的过程,形成对这些事物的印象、看法、态度和感情,继而进一步进行分析和综合,条分缕析,理出个头绪来,这就是所谓思路。其中,分析和综合是理清思路的关键。心理学家朱智贤、林崇德认为,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是其他一切思维的过程的基础。”③(《思维发展心理学》)分析就是把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或方面分解开来,一一加以考察、思辨的思维方法。综合就是把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或方面联系成为整体进行考察、概括的思维。二者密不可分。这个分析、综合的过程,就形成了文章的思路。最后,进入实质性写作阶段,即把有关材料、各种思考,按照文章内在联系,进行排列组合,经过反复的表述与修改,从而使文章获得“一个完整有生命的形式”④(朱光潜:《选择与安排》。)
  在写作过程中,要解决“怎么写”这一问题时,主要运用的是辐合思维,但同时,也离不开发散思维。没有发散,就谈不上辐合:而没有了辐合,发散也就失去了意义。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二者都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这是因为,首先辐合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基础。我们头脑中的每一个知识经验,可以说都是最终经过辐合思维才获得的。在我们遇到一个新问题时,如果离开了过去的这些知识经验,即离开了原先经过辐合思维所获得的每个正确答案,发散思维的灵活性便失去了出发点。其次,尽管利用发散思维可以获得各种各样的答案,但这些答案毕竟不都是最佳的,究竟哪一个最好,还必须经过对各种答案的分析、比较、综合,从中做出最终的抉择和判断,即利用辐合思维将各种假设变为解决问题的现实方案。
  可见,离开发散思维,就不可能得到可供比较、选择的多种假设和途径,思维就只能沿着一个方向去思考,因思路狭窄而答案缺乏创造性;离开辐合思维,思维只会漫无边际地发散,尽管其中不乏正确、新颖的答案,也会因为不能集中而得不到最佳的解决方案。所以说,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相互促进、彼此沟通、互为前提、相互转化的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而且一般都要经历“辐合思维→发散思维→辐合思维”这样一个思维过程之后,才能获得创造性的成果。学生的作文过程也是如此。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写作主体的创造性思维,既要训练其发散思维的能力,以解决“写什么”,又要培养其辐合思维的能力,以解决“怎么写”;同时,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从“发散”到“辐合”,又要使“辐合”中有“发散”,使学生的作文不断求活求新,展现富有创造性的思想观点。
  在作文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更为重要的是以此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品质。不过,中学生作文的“求新”不同于作家的“创新”,有其自身的内涵,在训练中亦要掌握一定的分寸。中学生作文的基本要求是中心明确,文通字顺,其“求新”应理解为:善于突破自我,打破思维定势;在同龄人中,能形成自己对客观事物比较独特的认识和感受。
  学生的作文过程作为一个创造性的活动过程,当然离不开创造性思维的参与,但同时,也要运用再现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在作文教学中也不止于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还有直觉思维、批判思维等等的表现,因限于水平和篇幅,本文仅从“发散→辐合”的角度,对作文教学过程与创造性思维的结合作了一些肤浅的探讨,并以此就教于方家。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