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的三步曲
作者:张振羽 时间:2008/5/11 22:09:0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764
这个故事,是不是我们许多学生生活的一个缩影呢?但他们没勇气写出来,因为他们只看到“父亲”的缺点,而没有看到“父亲”深沉的爱,害怕写出这些缺点,会遭到老师、同学的耻笑,于是不自觉地封闭了自己的思想,绑住了自己的手脚,作文自然就变得越来越没东西可写了。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打开心扉,引导他们把灵魂深处最纯真的情感写出来。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正先生曾说:“一旦换一个角度看周围的一切,他们(指学生)会如同骑在神鸟的背上降落在神奇的山谷,忽然发现身边有数不清的宝贝。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打开身边宝库的大门,让他们骑上神鸟,飞向那神奇的山谷。”
刚才说的是作文教学在选材上的指导,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在立意上的指导同样重要,因为作文的立意,也是学生作文时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大家文摘报》上曾有一篇题为“中国作文批判”的文章,谈到学生作文的立意问题时说,现在许多学生的作文立意是一种“伪崇高”,中国是一个被圣人教化的国度,也是一个人人想当圣人的国度,但这种教育的结果是,崇高的人没几个,倒是多了一些心口不一的“伪君子”。我认为这话是很有道理的。我曾经给学生布置过一篇以“财富”为话题的作文,有许多学生写自己的宏图抱负,高唱要为国为民创造财富,要为“希望工程”捐出财富,一看就让人觉得不舒服。而有个学生则写道,追求财富是她的人生目标,因为她的祖父、父亲两代人为了让家人过上富裕的生活,劳碌辛苦了一辈子,虽说现在解决了温饱,但还谈不上富裕,所以她长大后要追求财富,让祖父、父亲过上富裕的生活,而且自己的追求也是千千万万中国人的追求,愿每一个家庭都过上富裕的幸福生活。这篇作文写出了自己的心声,思想健康高尚,让人回味无穷。可见,好的立意既要符合实际,又要值得咀嚼回味。
我们除了要反对“伪崇高”以外,也还需要点拨学生,使其确立富有内涵的立意。我的学生还写过以“节日”为话题的作文,其中一个学生写道,这个春节太让他难忘了,太让他高兴了,因为爷爷、父亲、舅父等等亲人给了他两千多元的压岁钱,是一个“丰收”的春节。文章的立意仅仅停留在“高兴”、“丰收”上,可以说这篇作文的可读性不强。后来经过点拨,学生虽然还是把文章的立意确立在压岁钱的“丰收”上,但这“丰收”却蕴含了长辈们对自己的殷切期望,这浓浓的亲情鞭策着自己努力向上,并决心用优异的成绩回报长辈们的厚望。这样,文章的可读性强了,学生本人的思想也得到了升华。
这些事例说明,看似平凡的材料,也能提炼出耐人寻味的立意,所以我们在作文教学时,应多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从而确立一个有内涵的文章立意,力求避免培养更多的“伪君子”。
前面讲述了在选材和立意上的指导,其实,还应指导学生把作文写成篇,至少从形式上看是一篇完整的作文。成篇的标准是什么?就是要达到《语文课程标准》中最低要求的字数。也许有人会说,这太迂腐了,但是,我们可以试想,作为一般的学生,你要他写出篇幅短小精悍的文章来,那是很困难的。既然不是字字珠玑,那就至少从形式上要让人觉得是一篇完整的文章。这样做,虽有投机之嫌,但也是有现实意义的。所以,教师不妨在文章结构上给学生定下一些“条条框框”。我就经常拿下面这篇文章来做范文,指导学生如何选材、剪裁、布局文章的结构:
记一次秋游
轻松的秋日,阳光柔和,白云悠悠。四十二个幸运的男孩和女孩迈开了青春的脚步,四十二颗兴奋的心飞往想象中的田野山间——光明农场。
置身光明农场,眯着眼尽情享受清新的空气,让你觉得自己真正成了一个农民。
支炉生火,顿时炊烟袅袅,四十二个忙忙碌碌的身影,向世界宣誓我们已经长大了。由于平时的“好吃懒做”,我无法成为驻守“野炊大本营”中的一员,只有做做勤杂,出出苦力——捡支炉用的石头。看见一块“巨石”,便毫不顾忌地捋起袖子,将它搬起。回来的路上,脚步竟被这块“巨石”沉得歪歪倒倒,百般周折,终于到达“大本营”。忙碌的小厨师们正赶着生火,看起来还挺像样的。正待再次出发,看见和我执行一样任务的“大力士”李春花,苦着脸回到“大本营”来,再一看她那双沾满泥浆的脚,听着她“泥塘遭遇”的叙述,为了不影响她的情绪,我只好躲在小树后面大笑一番。当我再次出发时,吸取了李春花的教训,不走看似大路,实则泥沼的道路。归来时,却看见李春花正盘着腿坐在草地上哈哈大笑,脚上还是那一双满是泥浆的运动鞋,她刚才沮丧的心情早已被胖姑娘顾莹脸上的黑灰“安抚”得荡然无存。我们的快乐情绪就这样互相感染着,传递着。
那边的火已经生好了,这边几个开始煲鱼汤了,大家把自己喜欢的原料一起放进大锅里,不一会儿,大功告成。大家都想尝尝自己和同学们的手艺,凑在一起,你尝一口,我尝一口,虽然给烫得稀里哗啦,但都高兴得眉开眼笑。
享用完我们自己的“杰作”后,我们挡不住漫山小野花的诱惑,一起跑去采花。奇妙的是,我们竟把山坡当成天然滑梯,手拿野花,顺着山坡那条小渠一同滑下,好惬意啊!
阳光依然柔和,白云依然悠悠,四十二颗不愿离开这片快乐王国的心,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踏上了归途。啊,多么轻松、难忘的秋游!
这个学生写的是我们班曾经组织的一次秋游活动,整个过程包括动员、报名、出发、活动项目(这次活动有下田掰玉米、到鱼塘摸鱼、野炊、参观驻地部队的军营等),但这个学生没有面面俱到,只是重点写了野炊,次写了上山采野花,形成了一篇充满青春气息、饶有生趣的作文。从这篇范文来看,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如何剪材,如何布局谋篇。更主要的是,如果文笔不够好,篇幅不够,不妨把掰玉米、参观军营等活动项目也写进作文,虽说会给人冗杂之感,文笔没有范文生动有趣,但毕竟写够了字数,在形式上达到了作文篇幅的要求,应该是强过不成篇的作文的。也许这种方法是投机取巧,上不了大雅之堂,不过,也不妨当作一种作文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先扶上马再说。
我们还可以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文章结构上给学生加以指导。以七年级上册课文为例,《生命 生命》这篇课文,作者首先列举了三个事例,其实,这三个事例是互不关联的,但它们统一在“生命”的主题之下,这样,就把它们串在一起,统一在一篇文章中了。我把这种结构称为串珍珠的方法,学生在写作时也可模仿这种结构,在文章中多举几个事例,自然就能达到篇幅要求了。有个学生在写《美在我身边》的作文时,就模仿这种结构,举了三个事例:一对年轻夫妇,和他们的小女儿手拉着手在公园散步,这是一种美;商场熙熙攘攘的顾客在精挑细拣着各自所需的商品,这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一种美;同学们坐在教室里聚精会神地听课,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这也是一种美。这篇作文的结构,就是对课文的模仿,而且模仿得恰到好处。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总结文章的结构形式,让学生借鉴模仿,虽说不能从本质上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但至少给他们的作文提供了写作思路,使其能写出符合篇幅要求的作文。
选材、立意、构思是作文教学的三步曲,是作文教学永恒的话题,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十分清楚学生现有的写作水平,知道他们眼前最需要什么,应该先教会他们什么。一定要做到先扶后放,帮助他们举一反三,掌握规律,不断领悟,形成技能,使他们在写作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