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诗歌鉴赏的切入点
作者:曾秋妹 时间:2008/9/1 12:56:27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574
题目是诗歌的眼睛,它起着提挈全篇、浓缩文意的作用。在审读诗题后,对全诗的内容也就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便于从宏观上驾驭。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标题交代了中心事件:友人杜少府赴蜀川上任,诗人为之送别。一提到送别诗,表现的要点无非有三:(1)离情别恨(2)深情厚意(3)激励劝勉。结合诗文后两联,显然是属于第三类了。
又如:陆游《病起书怀》
病骨支离沙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鸾,
出师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灯更细看。
从诗题入手,结合尾联,不难了解此诗的主旨。诗人病体瘦弱,仍然挑灯夜读《出师表》,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想学诸葛亮出师北伐杀敌报国的思想情怀。
2、从物象入手
金陵晚望 金陵图
高蟾 韦庄
曾伴浮云归晚翠, 谁谓伤心画不成?
犹陪落日泛秋声。 画人心逐世人情。
世间无限丹青手, 君看六幅南朝事,
一片伤心画不成。 老木寒云满古城。
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选取典型的凄凉之景,高诗是“浮云”“晚翠”“落日”“秋声”,韦诗则是“老木”“寒云”“古城”,却表达了相同的情感: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古诗词中许多物象都被赋予特定的意义。
如:柳——送别留恋 月亮——思乡怀人
鸿雁——书信送情、羁旅伤感 鸟——自由
松、竹、梅——高洁 水——绵绵愁思
芳草——离恨 芭蕉——孤独忧愁
梧桐——凄凉悲伤 鸿鹄——惜别怀远
鸟鸦——衰败荒凉 蝉鸣——凄楚哀婉
猿啼——悲伤 长亭——送别
冰雪——忠贞高洁 浮云——漂泊在外的游子
杜鹃鸟——凄凉哀伤 鹧鸪声——离愁别绪
燕子双飞——爱情 羌笛、胡笳——凄切
沙鸥——漂泊
丹橘——坚贞
落花——惜春伤怀
野草——衰败、荒僻
芳草——离愁思乡
流水——韶关易逝
南山——归隐
蝉——品行高洁
秋水——急切盼望
东篱——远离尘俗、洁身自好
南冠——囚犯
碧血——为正义事业而流血
登高、凭栏——传达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悲伤与激情
吹笛、吹箫、吹笙——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孤寂
斜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
舟、湖、桥——多传达离情别绪,思乡怀远之情
镜、灯(烛蜡、炬)——多传达孤寂落魄和愁若之情
3、从关键词语入手
诗是诗人感情的结晶,因而诗中的关键词语,成了我们窥视诗人内心的窗口。
西 楼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
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
卧看千山急雨来。
旅 馆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曾诗:“卧”,闲适之意,面对千山急雨,诗人能坦然面对,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杜诗:“寒灯”“断雁”,表明诗人于孤独中为乡愁所苦;结尾一个“好”字,说明诗人已跳出乡愁,表达了对家乡自由自在的闲适生活的向往。
4、从议论抒情句入手
诗言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在诗中有直接的表露,我们可以通过议论抒情句来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似乎要容易得多,而且更为准确。
如:郑域《昭君怨•梅花》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尾联“两地不同栽,一般开”是议论之句,意为栽在“竹篱茅舍”(贫寒之地)与“玉堂琼榭”(富贵之地)之梅,地虽不同。开则无异,表现了作者“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傲岸高洁的思想品德。
5、从带有色彩的词语入手
古代诗歌中色彩的选用也往往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一致的,即意象的色彩往往就是诗人感情的色彩。一般来说,红、橙、黄、绿给人以温暖的感觉,所表达的情感常是欢快愉悦的,而白、黑、灰色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所表达的情感大多是凄苦悲哀的。
如:陈与义《襄邑道中》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来。
诗中有“红”(花)“绿”( 榆堤)“蓝”(天)“白”(云)等色彩,还有深层意义的“青云”(志向高远)“东山”(奋斗),再加上一个关键词“卧”,衬托出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可以想象,诗人那一派春风得意前程似锦的畅快自是尽不在言中矣!
6、从背景和风格入手
知人论世,不同的作家其人生道路、所处时代等不同,因而他们的作品所表现的感情,所体现出的风格也不同,这就为我们鉴赏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李 白:狂放不羁,洒脱浪漫
杜 甫:沉郁顿挫,忧国忧民
苏 轼:豪迈奔放,豁达开朗
柳 永:细腻缠绵,哀婉凄切
陶 潜:闲适自得,宁静恬谈
李清照前后期不同,前:闺中怀人 后:忧国忧民
7、从注释入手
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之一,虽短短的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
如:窦巩《南游感兴》
伤心欲向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
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
[注]窦巩,中唐诗人,越王台,相传为春秋时越王勾践登临之处。
注释中的“越王台”,那是暗示你用典;“中唐”暗示的是此时唐朝在逐渐走向衰落。结合诗题、诗文,便可得知,诗人是在吊古伤今,表达了对大唐盛世一去不复返的沉重叹惋之情。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