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巧解诗歌鉴赏题
作者:河北省香河县第一中学 段桂颖 时间:2008/6/28 16:22:2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549
第一招:看标题 想诗由
标题是诗歌的眼睛。读诗就要先读标题,它可以向我们传达出作者写作的缘由、写作的目的、当时写作的场景等许多有效信息。例如2001年全国卷中考的是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标题中一“送”字点明了诗歌的主要内容是送别友人抒发的离情别绪,而“暮雨”更是为我们点出了送别的场景,整首诗都围绕“离情”而展开,这样考生在分析语句时就能明确它的主要内容而不致使答案出现偏差。再如张旭的诗:“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不看题目,就可能使人错误地理解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为了赞扬山中的美景,只有看了标题《山行留客》,才能明白这首诗的写作意图是留客,是让朋友留下来,欣赏美景只是个理由罢了。
诗歌标题意含丰富,看懂了它,就等同于拿到了诗歌鉴赏的第一把钥匙。
第二招:看作者 想诗风
高考命题的选诗上,其中很重要的一类就是“名家的非名诗”。既然是名家,大家就应该比较熟悉,这些人,往往有着特殊的生活经历,其诗歌也往往有特定的内容,也就形成了特定的诗歌风格。要想答好鉴赏题,就应该做到知人论世,明了诗人所处的时代、生活经历、诗歌风格。这些都有助于考生理解诗意,更准确地把握题意。
例如2006年高考北京卷选了陶渊明的《移居》(其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试题的第二问“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要想解答此题,考生就要调动自己积累的有关陶渊明的知识。陶渊明因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不满,毅然弃官归隐,并开创了我国田园一派的诗歌,在他的田园诗中充分表现了他鄙弃功名利禄的高洁品质和对黑暗官场的极端厌恶,表现了他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若是了解了作者的这些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试题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就会很快看出诗歌表现的是诗人与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它是通过“过门更相呼”到“言笑无厌时”这些诗句表现出来的。
第三招:看意象 想情感
意象是诗歌创作中作者客观所写之“景”、所咏之“物”与主观所抒之“情”、所言之“志”的完美结合。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的意象为突破点。
例如:2002年全国高考卷选入的是李白的《春夜洛阳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试题中问“‘折柳’的寓意是什么?”这很显然是对“意象”的提问。“柳”与“留”谐音,而“折柳”在古诗文中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荡漾起来,因此“折柳”这首曲子就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第四招:看注解 想背景
注解是附着在诗文后面的文字,虽然简短,却是命题人给出的暗示。这些注解有的是解说重点字词、典故,消除阅读障碍,有的则是暗示背景,介绍作者的生活经历及当时所处的环境,所以考生在做题时,一定要认真研读。
例如2007年高考福建卷选入了宋朝谢枋得的《武夷山中》,诗后注解为①谢枋得:宋朝末年信州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佑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试题的第一问“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解答此题就可以从注解入手,作者在写此诗时,已是抗元失败后十年,此间他从未回家,即使是被俘,也是绝食而死,决不卖身求荣,由此我们得知诗人所要抒发的是国破家亡的悲苦之情及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
第五招:看题干 想切入点
答非所问是考生试卷上常出现的问题,有很多考生在完成对诗歌表层含义的理解后,在问题面前显得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做答,他们并不是看不懂诗歌内容,关键是没有看清或没有读懂题干。认真审读题干,实际就是在寻找答题的切入点,因为题干中往往会暗示出命题的意图和答题的方向,找到答题的切入点,才能得出准确而理想的答案。
例如2006年高考天津卷选入的是张籍的《凉州词》(其一),“边城暮雨雁低飞,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试题的第一问为“‘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若要答好此题,必须要抓住“怎样”一词深入体会,找出答题方向。诗中已为我们描写了边塞景色,“怎样”一词实际就要求考生复述一下画面的内容,从而得出“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驼铃叮当清脆入耳”的答案。
总之,诗歌鉴赏要求考生要有一定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这里给大家提供的五种方法,只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经验,考生在解答试题时还须综合运用,但只要我们找准“切口”,就完全可以做到“以点破面”。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